《【地中海与海中地】从地缘视角看待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
第32节

作者: 晓木曰兮历史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12-26 23:08:52
  ③中国人如何做到不信教?

  宗教的定义实际上是由近代欧洲决定的,在古典时代中国有宗教吗?有。人们信仰吗?信。
  古典时代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也是有精神控制力的。而这必须和皇权搭配,必须由帝王也就是世俗统治者掌握。而这样的宗教和西方大航海之后带过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仰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在古典时代的中国,墨家或许是和亚伯拉罕一神教类似的,然而这个墨家的特立独行,却给自己带来了最快的灭亡。
  宗教的产生和区域性的地理环境有关系,也和一个地方集中发展水平有关。中华帝国数千年来的家国天下,江山社稷让人们对宗教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从人类的集权程度来看,整个古典时代只有东亚的中央之国把政治发挥到极致,集中起来的民力足以成为逆天改命(皇权)的庞大力量。反观欧洲,罗马众神和基督教都没有使得欧洲彻底的凝固在一起。中东在穆圣之前也没有出现集中性的力量,哪怕是穆圣之后,伊斯兰教也不可避免的分为了逊尼派和什叶派。南亚次大陆的沙门和婆罗门也是一样,并没有出现集中力量,所谓民心可用,而古印度甚至没有从内倒外的抵抗过外来的雅利安人。

  就世界普遍存在的“大洪水”,欧洲西亚孕育出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都把亚伯拉罕奉为祖先。这种天灾的毁灭性,几乎就把人类主观能动性彻底摧残了。而中国也出现了大洪水,却来了一个大禹,大禹治水的典故人尽皆知,从人的角度出发把洪水治理了,治水过程中的民心可用,就形成了大禹更进一步的资本。
  中国对人的崇拜,西方人对神的折服。这就是对宗教最大的差别,中国人并没有宗教这个基因,在49年之后,从法律角度把宗教剔除出中国的肌体。
  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或许不是最大的农耕平原,却是最集中的连续性的平原,东亚季风气候,再加上世界上最擅长农耕的民族,这使得古典时代以及现在,中国人都是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的民族,而巨大的人口基数进一步使得东亚变成农耕民族的天堂。只要人们努力勤劳,土地总会让人们活下去。
  欧洲贫瘠的土壤,使得欧洲文明的嘉微出现在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甚至火山灰覆盖的亚平宁半岛都成了最适宜居住的地方,罗幕路斯的后裔们在这儿绽放耀眼的光芒。中东的沙漠更不用说,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缺水严重的海湾地区,在石油出现之前,是全球最贫穷的地区。如此恶劣的地缘局势,使得这里的人们对生存的希望愈发的渺茫。生存都成了一种奢望,就只能把一切奉献给神灵。
  最主要的是中国前几代人在构建中国的民族主义时,的确没有往里面添加宗教元素。
  日期:2022-12-26 23:10:11
  在我们的世界上,没有一门学问能如《奥义书》一般有益和高尚。他慰藉了我的一生,使我死也瞑目。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
  要谈佛教,须要从古老的印度哲学谈起,须要从《奥义书》谈起。
  印度次大陆是一片奇特的土地,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诞生了没有宫殿、没有神庙、没有战场的摩亨佐·达罗文明。而远道而来的印欧游牧民族,虽蛮性不改,却也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在欧洲、西亚的亲戚皆然不同的性格特质来。
  与整个亚欧大陆的永无止境的相互征伐相比,这片土地总是显得那么的安静。安静到被忽视、被遗忘。
  安静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慢慢迷上了一件事情——思考。
  因为思考,印度的宗教经典《吠陀经》特别地卷帙浩繁;因为思考,在敬神与祭神中,印度发展出格外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处去?我们身在怎样的世界?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印度人没有像大多数文明一样,自己编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来解释一切,而是坐下来,对这些问题开始了认真的思索。
  而所有这些思索,都写进了《奥义书》中。
  它是千百古印度人思索的结晶,人类上古文明最伟大的精神遗产。
  佛陀放弃王子之位独自出行之事尽人皆知,然而你也许不会想到,在古印度,这根本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无数印度人抛弃了财富、地位、家庭,一个人躲起来,独自去思考宇宙与人生的真谛。
  《奥义书》里就记载了一个国王,放弃整个王国,躲到森林之中的事情。看看他的这段感言吧:
  在这发臭的不结实的躯壳内,不过是骨骼、皮肤、肌肉、骨髓、肥肉、**、血液、粘液、泪水、鼻涕、尿、粪便、肠气、胆汁与痰的结合体,欲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这躯壳里的精神,为怒火、贪婪、幻想、恐惧、沮丧、妒忌、别离、怨怼、饥饿、干渴、衰老、死亡、疾病、忧愁和喜爱所痛苦,欲念的实现,果真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吗?
  海洋会干涸,山峰会坍塌,北极星也会移动它的位置。
  在这往复循环中,我们究竟为什么,在追求欲念?
  人为欲念而生,终免不了要眼看着自己回归大地,不是么?
  虽然悲观,但是智慧。
  我们还注意到,这些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家们总是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森林里、深山中、大树下、湖水边,其实印度人在对宇宙与人生的观察中,比中国人更早的悟出了那个伟大的概念——天人合一。

  而更为惊人的是,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印度的哲人便不再只用头脑,而是动用起整个身体去思考,去天地之间搜寻灵感与答案。这种思考方式,在整个世界绝无仅有。两千多年后,这种方式忽然间以另一种形式风靡世界,那就是瑜珈。
  可以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到处都是哲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苦苦地思索之后,便从深山老林中走了出来,开始在印度各地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而由于各人所悟截然不同,印度的庭院里、街市上,哲学辩论已成盛景。而由于这种辩论很合印度民众的胃口,于是每一场辩论,总是能聚集一大批听众。
  王公贵族纷纷把自己的庭院贡献出来,举办这种辩论,甚至还为争论获胜的智者提供了高额奖赏。
  这是一个怎样的思想自由的时代啊!
  由于此风渐盛,很多王子自小就深受思辩之风的影响。而在这众多王子中,有一个格外聪明的小孩。他的名字,就叫做悉达多·乔达摩,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公元前563年,今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曾经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名为迦毗罗卫。悉达多·乔达摩就是这个方圆仅两千来平方公里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尽管国家不大,但和当时印度大多数国家一样,这里还是相当富庶。因此悉达多早年的生活相当美好。
  论生活条件,他生活在三个妻子和四万名宫女的温柔乡里,锦衣玉食,生活极尽奢华;论个人素质,他武艺超群,饱读诗书,学识过人,贤名远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