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第26节作者:
村人老李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李悝因此总结道,要增加粮食产量,多垦荒地是一条办法,但更重要的是“尽地力之教”。
什么意思呢?
就是竭尽全力,提高土地的出产能力。
李悝制订出了三个政策:
第一策,“必杂五种,以备灾害”。每种农作物都可能碰到灾年,如果单一种植,一旦遇到灾年,就会发生大规模歉收的情况。所以要杂种五谷,这样即使某一种作物遭受自然灾害,还有其它作物可以作为补救。
第二策,“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即各级官吏巡视监督,务必使农民深耕勤锄,收获时要快,就像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当然,这个强盗指的是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
有句农谚这么讲,“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因为在农业机械化之前,农民大多使用镰刀割麦子,一名壮劳力一天也就割二亩地,加上打场、脱粒、晾晒,麦忙季基本上要持续将近一个月时间。而这个季节最容易出现大风、暴雨、冰雹等异常天气,如果没有及时完成以上程序,麦子就会倒伏、落粒、发芽、烂麦场,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这就叫“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我们看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战争,很少发生在农忙季节,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第三策,“还(通环)庐树桑,莱茹有畦,瓜领果荫,殖于疆场”。这是说住宅周围要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地之间的梗子也要利用起来,种瓜果。总结起来,就是要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扩大农副业产值。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李悝这些办法不过是小菜一碟,再寻常不过了。但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开创性的,当时的可耕地面积充足,不行了就去开荒,因此农民自由散漫。而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贵族阶层普遍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使国家制定农业政策,也多是引导性的。而李悝尽地力之教,却是以农为本,将农业生产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其影响之深远,贯穿了此后两千年岁月长河。而李悝从种植到收成事无巨细的农业政策,也正体现了法家的特征——管理、督促、干预,管制。
而这只是牛刀小试,李悝农业变法的核心政策是“废沟洫”,就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将魏国的土地划给农民耕种,农民只需要向国家缴纳相应的赋税即可。
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还会不努力进行生产吗?再加上那些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魏国的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仓库充盈。
李悝对于这一改革非常得意,他毫不掩饰地夸耀,就此举而言,自己已经超过了推行井田制的周公。
“李悝以沟洫为墟,自谓过于周公。”
——《水利拾遗》
日期:2022-11-14 19:49:43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土地私有化也一样。
当土地国有时,农民对自己所耕种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耕地可以出租,但不能买卖。当土地私有化后,所有权归个人了,土地像所有商品一样,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了,这就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可行性。
大家想呀,贵族家大业大,实力雄厚,而农民家业小,抗风险能力差,遇到天灾人祸,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形。为了生存,农民只能举债度日,甚至变卖土地,而贵族则会抓住荒年时机,大肆购买廉价土地,甚至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没有土地的农民渐渐沦为佃户,依附于贵族,乃至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这就叫土地兼并,其后果往轻了说,阶级固化,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富者阡陌成群,穷者无立锥之地,国家的税收、劳役、兵役无法维持,时间久了,国家就会衰落。往重了说,阶级矛盾爆发,大量农民连慢慢饿死都成了奢望,只能铤而走险了,振臂一呼,发动起义。
在我国长达两千年余年的帝制时代,土地兼并如附骨顽疾,难以预防,无法治愈,挥之不去。
不过先秦时代,因为人口相对稀少,土地资源远没有后世那样稀缺,而土地兼并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大国兼并小国,像后世之中贵族兼并农民土地的现象并不突出。
但李悝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一些贵族和富商在暗中操纵魏国的粮食交易,丰年收购农民的粮食时狠压粮价,荒年卖给乡镇居民时哄抬粮价,致使民众满腹牢骚。
李悝于是拜见魏文侯,请命制止这种行为,“如果粮价太贱,农人就会入不敷出,生活困难,就没有人愿意种粮;如果粮价太贵,乡人就会负担不起,生活困难,只能流徙他乡。善于治国者,决不能无故耗损民力!”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利益所到之处,从来不乏铤而走险的人,完全依靠行政力量去强行制止,那得多大的成本?
怎么办?
李悝颁布了“平籴法”。
“籴”者,入米也,就是买进粮食的意思。平籴法,就是年成好时,国家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时以平价出售。它有一套详细的计算方法,限于篇幅,笔者不再赘述。总之是国家直接控制粮食的买卖和价格,利用经济杠杆协调丰年灾年,旨在保持粮价稳定,不以营利或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不错,在《春秋篇》中笔者提过,经济学大师计然为越王勾践论“谷贱伤农”,就曾说过这个道理,“平粜齐物,关市不乏”。
李悝完全继承了计然的理念。
而后世王朝的常平仓、均输法等政策,均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李悝的“平籴法”。
粮价保持相对稳定,民众能够填饱肚子,这就扎下了稳定的基础,李悝变法开始进入深水区——政治领域变革。
日期:2022-11-25 22:08:07
~~李悝变法之《法经》~~
《说苑•政理》记载,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李悝回答,“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赏罚得当。”
“寡人自问做到赏罚得当了,为什么民众还不依附?”
“因为国有淫民!”李悝回答道。
别想歪,淫民不是说魏国民众比较狂荡好色,而是指本人没有功业,却寄生在父辈功德爵位上的贵族子弟(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那个时代讲究“一世有功,万世皆荣”,贵族的后代还是贵族,这就叫世袭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这些人无才无识,也没有进取之心,居官不谋官事,为国不念国政,却依靠父祖的爵禄,出则高车大马,华服美裘,入则竽瑟钟石之声不绝,还妨碍有志之士建功立业。像这种人,应该剥夺他们的爵位和俸禄,用来招揽四方之士。这就叫‘夺淫民也’!”李悝这一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淫民”丧失了政治特权,只能退出政治舞台。
那么,空出来的职权呢?
李悝的第二条方案呼之欲出——以功受禄,赏罚分明,建立起一套依靠战功和选才任官制度,我们称其为官僚政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