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第43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3-02-01 20:19:54
  对于吴起,魏武侯是敬佩的,也是忌惮的,更是恼恨的。但听说吴起惨死的消息,魏武侯并没有感到多少快意,只是喂然长叹,怅然若失:如果当初留住了吴起,魏国还会有今日之耻辱吗?
  吴起死后,楚军返回郢都,随后楚赵两国互派使者,缔结盟约。当年,鲁班为楚国设计了钩拒,勾住越国的战舰,让越人进不得,退不能。而现在,楚国和赵国互相以对方为钩拒,勾住魏国的力量,让魏国南北不能相顾。
  这等于是蹩住了魏国的双腿。
  骄傲的魏武侯不得不选择低头,主动向赵敬侯求和,并请韩哀侯从中调解。赵敬侯也不敢托大,赶紧同意和谈。三晋重温旧盟,归还各自占领的土地,动情地表示要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然后各回各家,偷偷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此后三晋也曾数次联手出击,但合作的力度越来越小,对抗的气氛越来越浓,至于像魏文侯时代那样以带头大哥的身份率领赵韩两国南征北战的日子,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了。

  这等于是缚住了魏国的双手。
  日期:2023-02-01 20:22:58
  ~~子系中山狼~~
  赵魏两国离心离德,最开心的莫过于中山人了。
  自公元前406年乐羊灭中山,已经过去二十余年了,但中山人胸中的复国之火从未熄灭。而且,他们的希望还在—中山桓公不仅活着,而且已经成年,从亡国之君的残境中彻底觉醒。
  更关键的是,中山灭亡后,国家基础不仅没有被破坏,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首先,魏国对中山挺好。
  魏文侯希望彻底驯服中山,好以此为基地,图谋下一步行动,他采取了怀柔策略,先后任命太子魏击、少子魏挚为中山君,并一度让李悝担任中山相,治理中山旧族。在魏人的治理下,中山建立起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并由游牧文明过渡为农业、工商文明。
  其次,赵国对中山挺好。
  魏国占领中山,目的之一就是钳制赵国。魏国是带头大哥,赵国心中不满,亦不敢轻易与之直面对抗,但背后下手总是可以的,他们偷偷联络中山贵族:哥们,想不想复国,我挺你哦!
  最后,齐国对中山挺好。
  如果说赵国是偷偷摸摸的支持,那齐国就是光明正大地支持了。齐国的出发点和赵国是一样的,绝不能坐视中山被驯化,决不能任由魏国一端独大。齐人是扶植老手了,他们在中山境内神出鬼没,成为中山复国的最大靠山。
  这就叫祸兮,福之所倚。
  中山人只差一个时机。
  而如今,魏国被楚赵牵制,时机到了。
  中山桓公从太行山中阔步而出,中山人紧紧追随,刀剑所向,复国运动迅速传及中山全境。
  经过一场场艰苦的战斗,公元前380年,魏军被逐出中山,中山复国成功。
  继三晋联盟瓦解后,魏国的飞地夜成为泡影,这一年,注定成为魏国盛极而衰的标志年份。
  这是来自楚国、赵国、中山国的报复,更是魏武侯战略失误的反噬。

  日期:2023-02-01 21:03:02
  但对赵国而言,这是一个超级利好,悬在头顶的利刃被拔除了。而且中山刚刚复国,局势尚在动荡,正是趁火打劫的最佳时机。
  敌友关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山刚刚复国,赵敬侯就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赵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
  —《史记赵世家》
  赵敬侯十年是公元前377年,十一年是公元前376年。房子县在今天河北省高邑县西南,是中山国南方重镇,中人城则是中山国的北方重镇。赵敬侯出手就是杀招,意图将刚复国的中山控制在自家手中。
  中山桓公带领国人奋起抗敌,经过激战,击退了赵军,但是房子、灵寿、番吾(在今天河北省平山县西南)等城池均被赵军占领。
  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逝,赵国又起内讧,赵敬侯的庶子赵胜与太子赵种争夺君位,最终赵种获胜,是为赵成侯。

  而中山桓公趁此机会动员国中的富商捐钱捐物,筹集军费,扩充军队,同时任命乐池为将军,督导全军实战训练。
  公元前374年开春,中山桓公派使者致书赵成侯,要求赵国归还侵占的土地和城邑。
  嘿嘿,你们还真敢想!赵国君臣哄堂大笑,当今世道,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哪儿会有把抢到手的土地奉还的道理?
  没想到中山桓公随即就亮出了拳头:由乐池率两万士兵进攻赵国。

  两万人,可不算多,但事实证明,兵贵精不贵多,这些士兵训练有素,不仅精通车战和阵战,而且精通马上做战—他们是乐池训练出来的骑兵部队。虽然赵成侯派出了大军迎战,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却被打得丢盔卸甲。中山雄狮乘胜进军,不到半年便收复了被赵国侵占全部城邑。
  赵成侯大惊失色,赶紧传令各地驻军紧闭城门,不要轻易与中山人开战。
  同年秋天,中山桓公派人在灵寿修建宫殿,两年后,正式迁都于此,并拜乐池为相国。
  这是巩固政权的举措,同时也迷惑了赵国君臣,他们以为中山人的精力都放在了城池建设上,无暇对外作战,因此放松了警惕。中山桓公看准机会,再派乐池统兵攻打赵国。赵国疏于防守,被中山军队接连攻占数城,深入境内数百里。最后,赵成侯主动低头,请求议和。而中山桓公也担心继续进攻难以为继,且深知中山比起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输上一筹的,便答应了议和。双方互派使臣在军中签订了停战协议,中山军队撤退。

  公元前369年,中山桓公命人修筑长城,守卫国土,中山国的国策也从主动进攻转入战略防守。公元前360年,中山桓公开始有计划削减军费,盘活经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中山国愈发强盛。
  日期:2023-02-01 22:02:53
  我们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实际上,我们听的是儿童版本,在完整的故事中,东郭先生是一位尊奉兼爱思想的墨家弟子,而狼的全名叫做“中山狼”。是的,来自中山国的恶狼。
  笔者严重怀疑,这则故事的最初版本是赵国人写出来的。

  赵人在暗中支持中山复国后,又迅速地与中山成为敌人,愤恨之情可想而知,写个故事,将狄人之属的中山比喻成不知感恩、忘恩负义的恶狼,是一种心理的发泄。至于墨家,应该是曾帮助中山抗击赵国,令赵人心生不满,所以赵人除了指责中山国外,更讽刺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在以华夏正统自居的赵人看来,你墨家再怎么兼爱,也不应该兼到戎狄身上吧?
  当然,故事的最后,狼还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正是赵人的梦想: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猖狂,但终究我还是会把你这饿狼装入口袋,活活打死!
  日期:2023-02-01 22:17:25
  末了,笔者要特别介绍乐池。

  乐池的祖父就是当年率魏军灭掉中山的乐羊,乐池的父亲就是被中山桓公做成肉羹的乐舒。乐氏两代人与中山国结怨,按理说应是生死对头,可现实却是中山桓公与乐池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究竟乐池因何与中山桓公擦出火花,他们的合作又是缘何而起,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史料看,乐池在中山国出将入相数十年,直到公元前353年,中山桓公去世,太子约继位,史称中山成公,乐池才被罢相。

  再次出现在史书中,已经是公元前318年了。那一年,秦相张仪离开咸阳,秦惠文王于是请来乐池代理相国。一年后,张仪归来,重新为相,乐池罢相。
  “(秦惠文王)七年,乐池相秦。…八年,张仪复相秦。”
  —《史记秦本纪》
  乐舒死于公元前406年,就算乐池是遗腹子,到公元前318年,也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了。
  朋友们不要惊诧,乐池还要继续刷新记录。

  “(赵武灵王)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
  —《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十一年是公元前315年,赵武灵王参与扶植燕国公子职即位,是为燕昭王(特注:《史记》记载时间有误,据考证,正确时间应该是赵武灵王十四年,公元前312年),而负责护送公子职的就是乐池。这一年,他已经年过九十了。
  如此耄耋老者活跃政坛,真是传奇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