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第52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3-02-15 20:32:55
  秦简公是位很有抱负的君主,更关键的是他在晋国时,亲眼目睹了三家分晋和魏氏腾飞,他的灵魂被震撼了,因此即位之后,他不顾危险推行改革,吸收新兴士人阶层进入朝堂,以稀释旧贵族的力量,打击老世族专权。
  在秦简公的改革中,有两项制度最为引人关注。
  一是颁布“初租禾”制度。
  从字面上亦不难看出,“初租禾”与鲁国季孙行父颁布的“初税亩”一样,是土地制度变革,其意义也大致相同,都是变相承认土地私有权,增加国库收入,利于新兴士大夫和农民阶层。但不要忘记,鲁国实施“初税亩”可是一百八十六年前的事情了,由此可见秦国制度的严重滞后。
  第二,秦简公允许吏和百姓带剑。
  这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意义非凡。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剑不仅仅是一种护身武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只有贵族才有权利佩剑,卑贱的吏和普通百姓是不能佩剑的。但是,进入战国时代,旧的制度崩解,许多底层人士也不顾身份限制,佩起剑来了。秦简公公开允许他们这一行为,正是为了抬高他们的地位,抗衡老贵族的权势。

  这些改革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开创性的,但放到整个周王朝中,又太微不足道了。要知道,新兴的魏氏已经先声夺人,开启了无数秦国人从未听说过的变法运动。
  面对这样一个对手,秦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此后数年,魏军多次西征,至公元前408年,河西之地尽归魏氏所有,秦国被全面压制,被迫修筑秦东长城,小心翼翼地防守魏军。老秦人捶胸顿足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哀叹“丑莫大焉”!
  日期:2023-02-15 21:12:49
  秦国有志之士在哀叹之余,也开始反思,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把目光投向魏国,细细打量这个“先富起来的人”。
  他们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就像清末的国人看到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西方那样。
  清末外交家薛福成的著作《庸庵笔记》中记载了一则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故事:胡林翼在安庆围困太平军,志在必得,于是骑马去江边驰骋,忽然看到两艘英国兵舰恣肆地鸣着长笛在江水中呼啸而过,疾如飓风,所经之处的中国渔船都被其所掀起的巨浪冲翻,胡林翼顿时变色不语,勒马回营,走着走着,一口鲜血喷出,旧疾再发,不久便离世了。临终前他跟左右说:没救了,长毛(对太平军的蔑称)被消灭是迟早的事情,然而洋枪洋炮长驱直入怎么得了?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这就叫代差,当清国还停留在中世纪战争观,所用武器还是大刀长矛时,西方列强已经架起了坚船利炮,殖民全球。在此后的百余年,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从茫然到睁眼看世界,从震惊、恐慌、抵触到自卑、膜拜,并由此激发了巨大的危机感,再到自觉的学习、批判、融合…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但唯如此,中华大地才得以荡涤陈腐,破茧成蝶,焕发出新的生机。
  秦国有志之士看待魏氏也是一样的,那是一种震撼、恐慌和发自内心的希望改变现状:看那朝气蓬勃的魏国,如旭日东升,民众自信昂扬,大夫充满斗志,魏国的将军吴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甚至给士兵吮脓,这在秦国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秦国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要改变落后的局面,必须进行变革!
  但更多的秦人,特别是老贵族们,却沉浸在巨大的惯性中,仿佛外面的世界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在忧虑中去世,世子仁继位,是为秦惠公。因为在春秋时期,秦国已经有一位惠公,为了方便区分,那位惠公就被称作秦前惠公,而战国这位就被称作秦后惠公了。

  秦惠公是一位苦干型君主,刚一即位,就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国政殚精竭虑,操练军队日夜不休。公元前389年,秦国征集五十万大军突入河西之地,就是他的手笔。这是一次奋起之战,他为此筹谋了整整十年,然而很不幸,他遇到的是魏武卒,而统帅魏武卒的是吴起。五十万大军在魏武卒的强力穿插下,如同利刃切脂膏,溃不成军。秦惠公狼狈逃回国都,郁郁寡欢,两年之后,撒手人寰。
  虽然对魏之战一败涂地,但秦惠公对国内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此时秦国民智渐开,民众对于恢复穆公时期任用贤才争图霸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秦惠公顺应呼声,延续秦简公的方略,提拔新兴士人,打压老世族。在去世的那一年,秦惠公又发动对蜀战争,将南郑再次括入囊中。
  然而,世族势力盘根错节,秦惠公去世后,老世族立即聚到一起,将秦惠公两岁的嫡子推上君位,是为秦出公。这从礼制上完全说得过去,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老世族在打什么算盘:他们要打断秦国的改革进程。事实上,因为地处戎狄,秦国更立君位并不像中原诸侯那样严格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更偏向于立贤不立嫡。现在,老世族拥立两岁的秦出公即位,显然是要以他为傀儡,摆布朝政。很快,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秦出公即位后,无法亲政,老世族就“委托”秦出公的母亲小主夫人代为执政,她代表老世族们的利益,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并极力复辟旧有的贵族制度。

  这种开倒车的作法引发了新兴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反对, “群贤不悦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吕氏春秋》。
  这其中,以左庶长改为代表。
  庶长者,庶民之长也,也就是老百姓头头的意思,这是秦国的官职称呼,比较接地气,所以常被中原诸侯嘲笑。看过《春秋篇》的朋友们都知道,秦穆公时期,鹿鸣村隐士蹇叔和五羖大夫百里奚分别担任过秦国左右庶长。之后秦国庶长制度经过多次变革,渐渐固定了下来,分为四种,都是职爵一体,分别是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其中大庶长辅佐国君,相当于相国;右庶长和左庶长分别领政;驷车庶长则专门执掌王族事务。特别要指出的是,四种庶长中,除了左庶长可以由非公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公族专职。

  所以,我们理解左庶长改的举动了,他是非公族大臣的首领,其麾下多是依靠才华跻身朝堂的新兴士大夫。小主夫人的守旧政策严重挤压着他们的发展空间,而老世族们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让他们惴惴不安:挤出朝堂还算轻的,只恐有一天身首异处!
  为了自保,为了秦国的未来,新兴贵族决定发动政变,更易国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