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启示录》
第24节

作者: 叶雄yexio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作者说,正因为有了这种局限性,所以造物主在赋予生物遗传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它改变原有性状产生新性状的功能——这就是生物的变异性。生长在高原地带的植物一般都比较矮;在沙漠地区的植物根系都很发达,叶片多毛,并且有角质层;陆生脊椎动物原先都是四足动物,后来人类的前肢变成了双手;鸟的前肢变成了翅膀;蛇的变化最为彻底,它失去了全部的四只脚。其实,蛇曾经是有脚的,它的祖先是蜥蜴,它怎么失去脚的呢?最流行的穴居理论认为,早期的蛇由于竞争原因被赶到了地底下,为了适应洞穴生活,它们不得不改变自己。于是身体变长了,眼睛变瞎了,四只脚也退化了。直到后来,爬行动物竞争减弱,它们才从地底下重新钻出来。虽然这一理论仍存有很多疑点,但蛇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整个身体形态结构(包括行为)都发生了变异,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

  陈一钊这时想起了前段时间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一幕:
  还是赵忠祥解说,放映的是非洲大草原上猎豹捕捉瞪羚的场景。请看,一只猎豹瞄上了瞪羚。它先屏住呼吸,慢慢地、轻轻地靠近猎物,接着是几步小跑,然后很快进入疾驰状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扑向瞪羚。瞪羚先是一惊,但马上就拔腿狂奔,于是双方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演绎了一场速度之美。瞪羚拼命地奔跑,猎豹不断地冲刺,双方都靠“遗传的技能”进行着角逐。然而瞪羚很快处在了下风,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眼看猎豹就要追上瞪羚了——,突然,瞪羚一拐弯,改向一侧跑去!猎豹始料不及,几步狼疮,只好放弃了追赶,转过头无奈地望着瞪羚远去……。

  在这场博斗中,瞪羚凭借着那四两拨千斤的“一拐”最终获得了胜利。
  妙就妙在这“一拐”上。很显然,如果瞪羚照直跑,不拐弯,那么它是必死无疑的。而由于它的一拐弯,便捡回了一条性命。相对于瞪羚的直跑,它的拐弯意味着“变”,因此可以说,正是瞪羚的“变”最终使它获得了生存。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瞪羚实施这一谋变行为是在它最拿手的“遗传技能”——速度失去作用之后,它的出现达到了力挽狂澜、起死回生的效果。“变”就是蕴含着这样的神奇,它在常规生存手段失去作用之后还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生存局面来。它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的生存情景,它提供给人们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存智慧。正应了古人那句话:“穷则思变,变则通!”

  作者接下来在书中又讲了两个关于猴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某地有一只猴子,它经常偷吃农民的大米,一直以来人们都无法捉到它,但动物学家却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他们把一只窄口的透明玻璃瓶固定在一棵树下,然后把大米放入玻璃瓶中。到了晚上,猴子来到了树下,它一下子就把爪子伸进瓶子里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好能够伸进去,等它把大米抓住后,由于是握着拳头,爪子怎么也抽不出来了。而那个瓶子又系在树上,猴子无法拖着瓶子走。这样,它就一直呆在那里。直到第二天,眼看人们要把它抓住了,它还是不懂得应变,把瓶子里的爪子抽出来。

  第二个故事:有一只猴子,平时被人用链条系在一根木杆上,它便常常爬到木杆的顶部蹲着,连吃食物也这样蹲着吃。于是邻近树林里的乌鸦常常乘其不备,疾飞而下,把猴子手中的食物抢走。猴子气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不久,它想出了一条妙计,当它手里拿着食物时突然跌倒在地,然后双目紧闭,一动不动,食物也撒在地上。乌鸦们以为这猴子已经呜呼哀哉,便一哄而下争抢食物。这时猴子一跃而起,抓住其中一只乌鸦“狞笑”不已,一阵猛扯,将乌鸦的毛拔个精光。从此,乌鸦再也不敢来抢它的“口粮”了。

  作者写道,在人们印象当中,猴子是极为聪明的一种动物,其实,聪明这个词语就有变的含义,以上两个故事说明,只要不善变,多么聪明的动物都会成为毛毛虫。他还提起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赵括饱读兵书,平时谈论布阵打仗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因临阵不善变通,致使长平之战大败,四十余万降卒被诛。这是一个反面教材,它告诉人们,凡不善变者,必将走向失败(所以,韩非子有云,“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变!)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一个结论——为了生存,你必须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改变来适应你!
  这个结论很简单,稍微有点文化底子的人都明白。可是,作者说,人们做到了吗?
  陈一钊不禁也扪心自问:自己做到了吗?
  他想起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跟随父亲投奔亲戚、考大学、辞职来海南、进入燕山公司,每一步都充满了“变”。可以说,在困局中不思“变”的话,自己可能还在老家务农,或者在那个四平八稳的单位里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那么,现在自己与于惠的关系,是否需要变通一下呢?
  他很清楚,自己与于惠的关系,一旦变通,将严重践踏人们的善恶标准,将受到道德上的严厉审判。

  但他马上又想起了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简称“苏”)与欧提德谟斯(简称“欧”)的一场著名对话:
  欧:请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善行?
  苏:偷盗、欺骗和卖人为奴,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是恶行。
  苏: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原来敌人占领的城市的人卖作奴隶也是恶行吗?
  欧: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好吧,那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照你说,偷盗对朋友是恶行,可是假若你的朋友打算自杀,你偷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算是恶行吗?
  欧:是善行。

  苏:你说对朋友欺骗是恶行,但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而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你说这种行为是不是恶行呢?
  欧:这是善行。
  这场对话提示人们,“善”、“恶”有时是很难加以区分的;也就是说,“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这就是变通!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指引陈一钊,他与于惠的关系,应该变通!
  说曹操曹操就到。正在这时,于惠打来电话。

  陈一钊马上接了:“于总,您好!”
  “小陈,你好!”于惠有点难为情,“不好意思,昨晚让你费心了。但……还是要谢谢你陪我。”
  “没什么,现在精神还好吧。”陈一钊本来想说,“现在身体还好吧”,觉得不妥,就把“身体”改成了“精神”。
  于惠说:“头还有点痛,不过不碍事。”又问,“你还没上飞机吗?”
  “还没,正在机场候机。”陈一钊回答。

  于惠把话题转到了工作上:“是这样的,我们不是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北京了吗?你这次去北京,最好能抽出些时间,见一下我朋友潘总,你认识的,向他了解一下北京的市场情况,这对咱俩今后配合有帮助。”
  “好的。”看到于惠情绪稳定,陈一钊倍感轻松。
  挂电话后,广播里传来登机的通知。陈一钊赶紧交钱,把书买了。
  坐在机舱里,陈一钊又想起了他与于惠的关系。他忽然觉得,于惠还是挺有魅力的。
  飞机起飞了,冲天而去!
  日期:2011-11-13 14:15:59

  (十五)
  飞机在1万米的高空飞行,很稳。
  陈一钊先是闭目养神,后来慢慢睡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空姐送来了晚餐。吃完晚餐,空姐又送来饮料。当空姐递过来饮料时,陈一钊发现这位空姐的手很漂亮,长长、白白、柔柔的,很像妻子的手。
  妻子的手是陈一钊所见过的女孩子中最漂亮的,比现在这位空姐的手还漂亮。手掌通红通红,像抹了胭脂;手背嫩白嫩白,像柔荑。伸开嫩白的手背,掌指交界处自然凹陷,形成浅浅的一个“V”字。而盈盈的梭形的小肌肉间,又若隐若现地浮着手指筋腱,绵柔中露出了几丝“骨感”。这么漂亮的手,必定是留指甲的。妻子的指甲很透明,经过修剪,像一片片白玉。这时候若把五指自然张开,中指再稍微往下一压,美不胜收。每当妻子不经意做出这个动作时,陈一钊总要握住这美不胜收的手,抚摸个不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