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启示录》
第25节

作者: 叶雄yexio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陈一钊于是想起了妻子,想起了他与于惠这件事对妻子的影响。如果自己谋变,跟于惠勾搭在一起,毫无疑问,对妻子伤害最大。而妻子那么爱自己,为自己付出那么多,自己怎么忍心伤害她呢?
  陈一钊陷入了思考。
  他拿出那本《经典生存法则》读起来,想看看书里有没有答案。
  这回它讨论“借力”的智慧。
  在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理念:无论怎么变,以能够借助他人力量为准绳!
  作者提供了四种借力途径:借助父母的力量、借助朋友的力量、借助婚姻以及攀附权贵(这四种借力途径我将穿插进行讨论)。

  前三种途径陈一钊都不具备条件。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父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来海南后,一直挣扎在社会底层,没有什么朋友的力量可以借助;妻子李幼萍家道还算殷实,她经济上也资助自己不少,但她父母不是政商人士,对自己的事业帮助不大。他唯一能够借助的,是权贵们的力量。
  人在生存过程中要不要攀附权贵?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写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常遇到两类人:一类人性情耿直、率真,他们做事由着性子,抱着凡事不求人的态度,不向世俗低头,藐视权贵,不向五斗米折腰。这类人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人们赞美的对象,人们往往用极尽煽动性的笔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酣畅淋漓的渲染。然而现实中,这类人却往往生存得步履艰辛(多数人生活得不尽如人意)。还有一类人,他们好拍马屁,精于阿谀谄媚,对权贵曲意逢迎,极尽巴结之能事。这类人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被极力丑化,人们往往用讽刺、嘲笑的笔墨,矮化、抹黑他们。然而现实中,这类人却往往活得很风光(多数人都混得不错)。这种现象是发人深省的。

  其实,“权贵”之所以是权贵,就因为他们手中有权力,有财富,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生存资源。他们只要轻轻拉人一把,就能够极大地改善这个人的生存状态。他们随便一开口,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加以好好珍惜,岂不可惜吗?
  书中提到了两个人物。
  第一个人物是朱元璋。一个小小和尚,赤贫如洗,为何最终做成了皇帝?最关键的一环,是他投奔了当时的“权贵”——郭子兴。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是通过抽签占卜的方式作出这一决定的(到底是不是呢?只有天晓得)。但不管如何,当上郭子兴的亲兵,使他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飞越,他有了一个施展才干的人生舞台。紧接着,他又娶到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他的“事业”更有了坚强的后盾,从此更上一层楼(为了攀附权贵,竟然还押上了自己的婚姻)。这次婚娶,虽是郭子兴定夺,但无疑朱元璋获益最大。正是靠着这层婚姻关系,朱元璋才得以组建自己的队伍,最终创建了大明江山。

  第二个人物是国学大师章太炎。近现代学人中,能真正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寥若晨星,而章太炎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位。鲁迅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胡适称他为“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许寿裳在《章太炎传》中这样评价章太炎:“以朴学立根基,以玄学致广大,批判文化,独具慧眼,凡古今政俗之消息,社会文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莫不察其利病,识其流变,观其会通,穷其指归。‘千载之秘,睹于一曙。’”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这样的学界泰斗,却与上海滩流氓大亨杜月笙建立起了“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交情,并以自己的如椽巨笔极尽阿谀之能事。原来,章太炎晚年居住苏州讲学,经济并不宽裕。有一次,章的侄子在上海法租界与一位很有来头的人物起了房产纠纷,向章求助。章无奈,亲笔写信给杜月笙请求帮忙。杜接信后,立即调动关系把事情摆平,并亲自到苏州造访他。看到他经济拮据,便赠两千银元以示关心。此后,杜还每月接济章太炎的生活。这令章太炎深为感动,为了回报杜月笙的盛情,他凭依才学与名气,为杜月笙改名。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因生于农历七月十五得名,章太炎便引经据典为其改名杜镛,号月笙(语出《周礼•太司乐疏》: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他还亲笔为杜月笙修订家谱。他根据杜的自述“祖先由浙江海宁迁来”,考证出“杜之先出于帝尧”,“直系祖先为山阴杜衍”,让出身贫寒、父母双亡、近族寥落的杜月笙跻身帝王之系,名门之后。

  当然,章太炎因房产纠纷之事求助杜月笙仅是传说而已,无法考证,但他攀附杜月笙却是板上钉钉的。后人对章太炎此举诟病颇多,认为他没有骨气。可是,他骂过袁世凯、骂过孙中山、骂过蒋介石、骂过汪精卫,七度被捕,三次入狱,“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无第二人。”能说他没有骨气吗?他晚年之所以如此,正是看透了世态人情,对他那所谓的“有骨气”的行为做的修正。

  接下来,作者又引入“势”的理论来进一步为“攀龙附凤”行为正名。“势”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说:“势,盛力,权也。”把“势”解释为一种力量。物理学也有“势能”这么一个概念。在斜坡的顶端放置一个铅球,此时铅球虽然静止,但由于有势能,它就会向下滑动,转化为动能。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意思是说,天下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由“德”去滋养,再由“物”的特性给予形体,最后由“势”来实现它的目标。这就是说,事物“成”与“不成”,是由“势”来决定的。

  “势”既然是一种力量(或者说能量),那么它就有大小强弱之分。我们常说一个人“得势”、“失势”,以及“势如破竹”、“势不可挡”、“仗势欺人”等成语就充分体现了“势”的大小强弱特征。现在不是有一个时髦语叫“弱势群体”吗?指的就是失势的那一部分人。
  “势”的能量真是不可小觑。《韩非子》上就说:将一尺长的木头立在高山之上,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并不是因为木头长,而是因为他的位置高。几万斤重的东西倚靠船就可以浮起来,几两重的东西没有船就会沉下去,并不是因为几万斤轻些,几两反倒重些,而是因为借助了船的缘故。飞龙乘云飞行,腾蛇乘雾游动,可一旦云开雾散,它们未免就跟蚯蚓、蚂蚁—样了,因为它们失去了腾空飞行的凭借。

  是的,山上一根荆条,山下一棵松树。荆条是那么细小,松树是那么粗大。但荆条投下的影子,却能够把整棵松树罩住。可见“势”的能量的强大。
  既然“势”的能量如此强大,那么善不善于“借势”,就是很大的学问了(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善战者,求之于势”。
  读到这里,陈一钊豁然开朗了。自己要做个“善战者”,就必须“求之以势”。无论怎样谋变,都要着眼于“求之以势”!
  而于惠目前就拥有“势”,所以,“求之以势”,就相当于“求之以于惠”!
  陈一钊为跟于惠在一起再次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只是,这样“变”就对不起妻子了,他又想起妻子李幼萍来。

  可转念一想,妻子为自己付出那么多,不也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发展吗?而自己的事业发展了,未来与妻子组成的家庭不是更美满幸福吗?
  陈一钊于是决定,瞒着妻子与于惠相好。世上有“善意的谎言”一说,这件事,权且当做“善意的隐瞒”吧。他又想起了苏格拉底的那场对话。
  他对着手机屏幕上妻子的照片,深情地吻了一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