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启示录》
第52节

作者: 叶雄yexio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是的,当一个人的生存陷入困境时,是需要朋友帮助、需要“借力”的,但要获得朋友最关键性的帮助,你就必须有能耐,让朋友觉得帮助你“有用”,“有价值”。一旦朋友觉得帮助你“有用”,“有价值”,他帮助你就跟帮助他自己一样了,他帮助你就会心甘情愿,而不会感到后悔了。
  所以说,智商因素在朋友(权贵)交往中绝对不可以忽视,它应该摆在比情商更为突出的位置上。当前在校园里(包括社会上)出现了很可怕的现象,很多平常人家的家长并不要求自己的子女努力学习,长本领,而是鼓励他们去结交权贵们的孩子,妄想借助权贵们的力量取得成功,这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正如《韩非子》上辩论的,没有云雾的依托,没有“势”借助,龙蛇确实不能腾云飞行,但,如果你不是龙蛇,而是蚯蚓、蚂蚁,则即便有云雾依托,即便有“势”可借,你还是飞不上天(而且是永远也飞不上天)。同志们,提高自己的“智商”,练就本领,是不是一个硬道理呢?

  请记住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能利用别人的自私之心获利,让他们觉得为你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他们自己,那你很可能会比别人成功!”
  综上所述,“借力”的第一原则是——对别人要有用!
  日期:2011-11-24 09:02:57
  (四十一)
  中国统治天下的皇帝有几百位,但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所以俩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后人非常有借鉴作用。朱元璋前面章节已经讨论,这里重点讨论刘邦。
  历史学家们向来对刘邦的成功很不以为然,因为他一无文功,二无武略,跟项羽对峙更是屡战屡败,竟然能够夺取江山,太不可思议了。其中的原因,他作过一段总结: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话虽这么说,可是并不十分令人折服。三个人当中他只是比较信任张良,跟韩信一直是存有芥蒂的,对萧何也曾起过疑心。他更不见得求才若渴,甚至还凭自己的好恶行事。比如郦食其好歹也算个人才,但刘邦初次见他时却甚为傲慢,理由只有一个,就因为郦食其是儒生(而刘邦最讨厌儒生)。既然这样,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要投奔他,辅佐他呢?他到底有什么人格魅力,让天下英杰心甘情愿地为他所用呢?

  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刘邦的性格就有一大特点——好交朋友,好施舍!我们且看司马迁是如何评论他的: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我们再看他取得天下后部将高起、王陵又是怎样评论他的: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两段话,传达给我们一个强烈信息,尽管刘邦性格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些缺点都掩盖不了他最突出的优点——好施舍!正是靠着这豁达大度的施舍,刘邦结交了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一大帮日后为他打天下的“哥们”;也正是靠着与天下共利的施舍,刘邦把天下英杰尽收囊中,开创了一个王朝。而项羽欠缺的恰恰就是这一点——施舍!

  这个观点同志们认同吗?也许同志们会说,这种讨论太大、太虚了,印象不深刻。那我就从小处入手,再次观察刘邦的“豁达”、“喜施”是如何给他生存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
  刘邦最莫逆的朋友是萧何,俩人友谊开始得比较早,当刘邦还是老百姓时,萧何就“数以吏事护高祖”。刘邦当上亭长后,萧何也常常帮助他。刘邦出差,别的官员送钱三百,唯独萧何送五百钱,可见两人交情之深。要知道,当时萧何官位是比刘邦高的,毫无巴结之意。萧何又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为什么要如此“以上媚下”呢(请同志们细细体会“数以吏事护高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若不是刘邦平日里的“豁达”、“喜施”感动了萧何,能赢得萧何对他的尊重吗?

  刘邦另有一位朋友夏侯婴,竟然心甘情愿地顶替刘邦坐牢!倘若刘邦平时没有豁达的付出,会赢得朋友这种义举吗?
  更让人不得不提的是,刘邦还有一位朋友任敖。刘邦落难芒砀山时,其妻吕氏受到株连,被拘押监禁。秦狱本来苛虐,再加上吕氏手头乏钱,不能贿赂狱吏,狱吏遂倚势作威,任意凌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平日的“投资”起作用了。只见任敖大踏步跨入门内,抡起拳头,向该狱吏击去(任敖也是一个狱吏)。狱吏猝不及防,竟被殴了数拳,打得头青目肿。后来经过萧何从中运筹,严惩了狱吏,释放了吕氏。

  这就是平时施舍的魅力所在!它与我上一章讨论的内容有所不同。上一章讨论的是,一个人要有能力,才容易赢得朋友的帮助。然而一个人要做到能力超群并不容易,这时候他就要另辟途径了,这条途径就是——施舍!刘邦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但他却是凭借“喜施”这一人格魅力把天下英杰拢聚在他麾下的!
  在一般人的传统思维里,往往都是朋友先帮助了我,我才去“念叨”他,回报他,这是朋友日常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我看到许多人总是死抱着这种模式,丝毫不懂得变通一下(不懂得抢先去帮助朋友)。其实,朋友有困难时,你也可以抢先去帮助他,让他“念叨”你,回报你,这同样属于“互酬性”的范畴。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人是否帮助别人,关键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能力,是否能够回报自己。那么,当你生活比较宽裕,而你身边的朋友遭遇了生存危机,恰恰他又很有能力,他对你的生存(特别是未来的生存)很有帮助,那你为什么不能“抢先”去帮助他,让他感激你,从而心甘情愿地为你付出,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回报你呢?

  是的,人的未来是最不可捉摸的,你虽然现在生活宽裕,但说不定命运什么时候会捉弄你一下,到了那时,朋友的回报就非常关键了。就算上天庇佑你未来一帆风顺,你总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吧,你若想未来更加成功(把事业做得更大),同样需要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你。此时你身边某位朋友遭遇了生存危机,他又有能力,那么,你帮助他渡过了难关,不是赢得了他整颗心吗?人在落魄的时候,最渴望得到朋友帮助了,此刻无论谁向他伸出援手,他都会感激涕零。在这种情形下,你只要伸给他一根救命稻草,他就会把你当成菩萨来尊敬,你轻而易举就钓住了他这条大鱼,他将一辈子为你奔命!这对于你未来的生存不是大有裨益吗?

  上一章提到的郭绪栋就钓住了吴佩孚这条大鱼,他通过帮助吴佩孚就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在洛阳,除曹锟的使者外,所有中外宾客,吴都没有亲自迎送,唯独对这位郭兄,始终礼遇有加。郭偶尔害病,吴也衣不解带亲自服侍。吴还几次劝郭出山,说,“苟富贵,勿相忘。”可是郭不为所动。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弄明白了,原来郭老先生有鸦片瘾,而吴是厉行禁烟的。怎么办呢?吴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虽说军令如山,但不是针对郭先生的,自我吴佩孚以下,凡吸鸦片者依律处罚,惟郭公可以例外。”

  于是郭绪栋出山了,吴佩孚封了他一个秘书长之职。但郭仍不满意,闲极思动,说要衣锦还乡,他又向吴佩孚提要求了。郭绪栋话一出口,就把周围人吓了一跳,因为他想当山东省省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