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启示录》
第51节

作者: 叶雄yexio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千古名相管仲就充分享受到了这种好处。《史记》里记载了他与鲍叔牙很多故事,他早年很贫困,常常陷入到生存的泥潭中,恰恰是鲍叔牙伸出援助之手,才把管仲拉出泥潭。并且,不仅仅拉一次,而是经常拉,一而再、再而三地拉!可以这么说,倘若得不到鲍叔牙的帮助,管仲必定是默默无闻,埋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哪还会有后来叱诧风云、建立了不朽功勋的管仲呢?

  最奇妙的是,管仲得到如此大的帮助,却不需要消耗他任何生存资源,他当时几乎不用为鲍叔牙付出什么,就得到了鲍叔牙自始至终的无微不至的帮助,这对于他的生存是不是意义重大呢?
  好了,现在讨论进入主题——朋友(包括权贵们)凭什么要帮助你?他为什么要拉你这一把?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有人就会不假思索地说:“自然是凭交情啰!”的确,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凭交情来帮助朋友的。近几年在社会上风靡一时的“情商”,就是引导人们如何与朋友建立交情的。某些“成功学”的高人,甚至还提出了情商比智商重要的观点。但黄大哥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凭“交情”帮朋友的时候,一般仅限于日常事务,并且在帮助的同时,还订立了一个原则:以不损害自身利益为前提。比如,你要办某件重要的事情,你的朋友刚好有门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一般都会很热心地凭交情去帮助你。他帮助你时,不仅他的“门路”会越走越熟,而且你还欠了他的人情,这算盘不管怎么打,对他都是合算的。可一旦让他“割肉”,也就是一定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或者冒其他风险)才能帮你的话,“交情”恐怕就不起作用了,“情商”也派不上用场了。社会上抱有这种原则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你周围若有这样的朋友,你能够责怪他吗?

  管仲与鲍叔牙有没有交情?肯定有交情。《史记》里明确记载:“(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证明俩人从小就交上朋友了。问题是,鲍叔牙少时应该不止管仲一个朋友吧?交情好的朋友,除了管仲,应该还有其他人吧?鲍叔牙如果道德高尚,宽宏大度,除了帮助管仲以外,应该还会帮助其他朋友吧?奇怪的是,为什么史书只记载他帮助管仲一人,而没有帮助其他人的记载呢?相反,史书记载,鲍叔牙对管仲的帮助还引起了周边朋友的妒忌!

  是不是鲍叔牙与管仲的交情太深了,以至于抽不出身来帮助其他朋友呢?
  我要说,不管交情有多深,你其他人都不帮,死抱着一根筋去帮一个人,这算哪门子事呀!
  这只能说明,鲍叔牙不是傻大帽,他并不是哪位朋友有困难都去帮助的,他只帮助精心挑选过的朋友!这更符合他的性格特征(要知道,在史书上,鲍叔牙并不是温和谦让、充满爱心的人,而是眼睛揉不进沙子,嫉恶如仇的人)。
  《史记》里更记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就是说,管仲贫困时常欺负鲍叔牙,鲍叔牙反而不当一回事,始终地善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什么。他为了帮助管仲,竟然一反常态,逆来顺受!
  这是很令人费解的。黄大哥认为,一定是管仲身上具有某种极其罕见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又极其被鲍叔牙欣赏,鲍叔牙才会不计较得失,受到“欺负”也无所谓,始终不遗余力地、无怨无悔地帮助管仲(如果不是这样,鲍叔牙就不会有那些反常的举动)。

  是什么素质?
  ——是管仲有才!有经天纬地之才!
  是的,“鲍叔知其贤”,所以才去帮助管仲的,其他朋友就没有管仲这种经天纬地的才能,所以他才不帮助其他朋友,单单去帮助管仲!
  如此问题又出来了,鲍叔牙为什么要精心挑选有才能的人(指管仲)来帮助呢?
  黄大哥的回答是——有才能的人容易取得成功!取得成功后,能够回报他!没才能的人不容易成功,成功不了,就谈不上回报了!

  这就等于说,鲍叔牙帮助管仲是带有私心的,他是以“互酬”为目的,渴望得到回报的,摊在桌面上是为了管仲,更深的动机却是着眼于自身的生存!
  进行这种推理委实令人难于接受。两千多年来,鲍叔牙被历史学家、道德家们神圣化了,不利于他们说教的史料绝不会保留下来,因此我分析鲍叔牙行为的自私性时,存在着史料缺失的问题。我只能说,鲍叔牙这种“精挑细选”帮助朋友的行为,只有站在自私的角度,才能解释得通。鲍叔牙从少年起就与管仲交往密切,在密切的交往中,使他对管仲的才能了如指掌,他相信管仲是有远大前程的,他的“投资”会有回报。奔着这份回报,鲍叔牙便心甘情愿地帮助管仲了,甚至暂时吃亏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解释,鲍叔牙的行为才是正常的!

  所以,作为一个聪明人,要成功“借力”,结交到愿意为自己付出的朋友(包括权贵),平时就必须不断加强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智商,让朋友(权贵)觉得结交你对他的生存大有裨益,这样的话,每当你遇到困难时,朋友(权贵)才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你,甚至付出(经济等方面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原因在于,你对他“有用”,你能够“回报”他,他帮助你帮得“值”!

  再来看一个人。这个人的名气没有管仲大,但他的成功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志们知道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的中国人是谁吗?他是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他在民国初期是一个叱诧风云的人物,手握重兵,势倾朝野,曾一度把持北洋政府。他是如何发迹的呢?

  他家境贫寒,早年经历坎坷。14岁那年,父亲吴可成因病离世,家里顿时陷入困境。他只好投身军旅,在水师学堂当学兵,一个月拿二两四钱军饷贴补家用。吴佩孚在摸爬滚打、出操训练之余,依然孜孜不倦、苦读诗书,为的是能有一个前程。他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得秀才。可是当时已天下大乱,吴虽考取了秀才,却是做官无门。期间,他又得罪了当地豪绅,只得背井离乡,被迫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城,希望能找条出路。他在街头摆过摊,写过对联,还做过算卦先生,依然穷困潦倒。后经人指点,到天津巡警营吃了兵粮,做了个地位低下的“丘八”。

  吴佩孚眉清目秀,可是在兵营里并不吃香。在训练时,常常因身体瘦弱,动作走样而被教官惩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虽被提升为“戈什哈”,就是勤务兵,给长官跑腿的那种,但地位仍然低下,可以说混得狼狈到家了。
  吴佩孚人生发生质变是得到了巡警营一个幕僚的赏识,这位“师爷”名叫郭绪栋。一天,吴佩孚替郭绪栋送一份公文函件,发现郭用错了一个典故,顺口嘟囔了出来。这引起了郭老夫子的注意,想不到兵营里还有秀才!于是,便和吴攀谈起来。这一攀谈可不得了,这个小小的勤务兵不仅四书五经谙熟于胸,还见识不凡,有韬略。郭师爷大喜过望,认定吴是个难得的伟器,这下顾不得许多了,立马放下身段,选择良辰吉日,和吴拜把子,结为兄弟。他对家人说:“子玉日后前途无量,我等都得仰仗他。”从此以后,郭对吴百般关照。每逢周末,就在家中宴请吴,改善吴的伙食。他还频拉关系,走后门,为吴的前程奔波。1902年,郭终于保举吴进入保定陆军学堂做士官生,使吴有了事业的基础。吴佩孚正是由此起步,靠着英勇和聪明才智,步步高升,终于打出一片天地,雄霸一方的。他五十大寿时,康有为特地送上一副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这副寿联是吴佩孚当时实力的真实写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