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启示录》
第50节

作者: 叶雄yexio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早在马谡与王平出征之前,诸葛亮就说道:“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为此特别嘱咐他们:“下寨必当要道之处!”更何况实际情况与诸葛亮的预料相差不大,因此,马谡只需老老实实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去办就可以了。可他偏要弄巧,好像不求变就显不出他聪明似的,结果他恰恰就栽倒在这“聪明”里!马谡失败的事例给了人们一个启示:做任何事情,该“变”的时候才变,不该“变”的时候就不可强求。为了“变”而变,最终只能是弄巧成拙。

  所以,人人都会变,但不见得人人都聪明(我们看到,自然界里大多数变异都是有害变异)。
  大概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在“借力”里旗帜鲜明地提出,无论怎么变,以能够借助他人力量为准绳。黄大哥认为,这种提法很不严谨。还是以马谡这个例子进行讨论。马谡为什么要屯军于山上?他就是想借助“他人”(山势)的力量,可以“凭高视下”。他也这么去做了,结果呢?不仅达不到“势如破竹”的效果,反而一败涂地!这是有内在原因的。因为借助他人(山势)的力量在当时并不能使蜀兵的优势得到发挥。蜀兵的优势优在排兵布阵(诸葛亮的智谋大都体现于此),如果下寨于要道之处,虽无险可倚,但排兵布阵的优势尚可发挥;而屯兵于山上,虽有“险”,这“险”反而把自身的优势给削弱了,马谡不吃败仗才怪。这就说明,即便有他人的力量可以借助,只要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则这种借助也是枉然(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这正是作者不够严谨的地方。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自身优势”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每一个人的天分!
  是的,无论哪一个领域,都活跃着大量的专门人才,你只有进入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用自己最特长的东西,与这些人才竞争,才有取得成就的可能。用自己的短处与专门人才竞争,成功希望一定是打折扣的。
  所以,“谋变”没有错,可无论怎么变,都要以能够发挥自己的天分为准绳;“借力”也没有错,可无论借助谁的力量,都要以能够发挥自己的天分为宗旨;甚至于第三种智慧“执著”,也要为能够发挥自己的天分而执著。那种“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式的执著,是很愚蠢的。
  当然了,尽管作者的论述有缺陷,但丝毫不能掩盖“谋变”、“借力”、“执著”这三种智慧对于人的生存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作者关于“执著”的讨论,就令黄大哥佩服不已。后来黄大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向我阐述“执著”这种意志品质。他说,杂技表演中有一个节目叫做“走钢丝”。一根拇指粗的钢丝系在空中,演员在钢丝上进行表演,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只见他迈着轻盈的步伐,一步步地向前移动,有时还伴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各种各样的惊险动作,看得观众们提心吊胆,阵阵惊呼。他每一步都要走好,不能失误,一旦从钢丝上掉下来,整个表演就失败了。在动物世界里,个体生存就好比走钢丝,它们必须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一有闪失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而在人类社会,由于常态下的生存斗争避免了个体的死亡(这是作者思想的闪光点所在),它意味着,失败者有“咸鱼翻身”的机会,他可以屡败屡战,直至取得成功。这实际上就等于说,他掉下钢丝后还不算失败,不管掉多少次,他都可以爬上去继续走,只要能走到端点,还算他赢,这N多次机会是多么难得啊!只是,要获得这些东山再起的机会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从失败中站起来,绝不放弃——这就是执著(这个比喻与“七擒孟获”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深有感触。是啊,造物主有时是偏心的,他安排某些人不在起跑线上起跑,从而使这些人在生存斗争中占尽了先机,但他同时也努力地在弱者身上进行着补偿,他赋予弱者执著的意志品质,而这种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今的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任何一个人,想不经历失败就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了(甚至还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惟有执著,才能从失败中站起来,重新爬上“钢丝”,走向成功的端点——因此,可以这样说,衡量强者的标志,不是聪明,不是富有,而是执著(当然这是围绕着自己天分而去努力的执著)。

  日期:2011-11-23 16:19:40
  (四十)
  我曾经问黄大哥,“谋变”、“借力”、“执著”这三种生存智慧,哪种更重要些。
  黄大哥说,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天分来制定人生目标,然后就努力奋斗,“执著”地追求,决不能放弃。而在奋斗、追求过程中,就要着重运用“谋变”、“借力”这两种智慧,以促成人生目标的早日实现。一句话,“执著”体现的是一种意志;“谋变”体现的是一种思维;而“借力”体现的是一种行动。
  黄大哥这一番话,使我对这三种智慧的认识清晰了许多,但我觉得还是应该有所侧重。
  黄大哥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观察到吗?“谋变”、“借力”、“执著”这三种智慧中,前后两种单靠自己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惟独“借力”这种智慧,则需要他人合作。他人倘若不愿意,即便他有无穷大的能量,你也无法借助。所以,若想“借力”成功,需要更多的学问。

  鉴于此,在这两章里,我想结合黄大哥的思想,重点讨论一下“借力”这种智慧。
  请允许我先介绍一种特殊的合作行为:互酬。
  美国生物学家杰拉尔德•威尔金森曾经对昼伏夜出的吸血蝙蝠进行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发现这种动物主要靠吸食牛、马等家畜的血液为生,它们白天栖息在树洞中,一到晚上就外出搜寻猎物。它们锁定猎物后,由于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约20分钟)才能在猎物身上咬出创口,舔食流出来的血,并且,受到攻击的家畜在刺痛中也常常在地上翻滚或将它们踢开,因此这些蝙蝠往往忙了一整夜仍然空腹而归,食物来源极不稳定。威尔金森博士作过计算,如果一只吸血蝙蝠连续60个小时没有吸到动物的血,那么它就会因饥饿而死亡。不过,幸运的是,某只蝙蝠一旦有机会,就会饱餐一顿,然后飞回巢穴回涌一些出来让其它的同伴分享。到了下一次,同伴饱餐一顿时,也会回涌一些让这只蝙蝠分享。整个蝙蝠群体就靠着这种互相帮扶的“互酬”潇洒地生存着。

  因此,所谓的“互酬”,顾名思义就是互相酬报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我需要你,你先帮助我;以后你需要我时,我再帮助你——这就是“互酬”。
  “互酬”行为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合作行为,它与一般的合作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合作行为,通常都是你出一份力,我出一份力,大家共同去完成某件事,然后再一起分享合作成果。即是说,你一定要耗费某些生存资源,付出某些代价,才能够获得收益(要先付出,然后才有收益,前后顺序不能颠倒)。“互酬性”合作行为则不同,你可以先得到收益,然后再付出,前后顺序可以颠倒。

  这种先得到,后付出的顺序的“颠倒”,对于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因为,人总有陷入生存困境的时候,人在困境时,生存资源往往是消耗殆尽的,这就好比陷在泥潭中,自己无力自拔,一定要借助外力,才能够跳出困境。而朋友(包括权贵们)的帮助,恰恰就在于关键的时候能够拉你一把。有了这一把,你就可以跳出泥潭;没有这一把,你将越陷越深,甚至有可能湮没于泥潭中。偏偏朋友拉你这一把,是不需要你付出任何代价的,这对于你的生存是不是意义重大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