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44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10-10 20:25:27
  [春秋]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隐公八年春天,宋国国君和卫国国君在垂相遇。这时候的宋国国君是宋殇公,卫国国君是卫宣公。之前隐公四年夏天的时候,有过一次“公及宋公遇于清”,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诸侯国君之间不会随便路遇的,所谓“遇”也是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好的相遇。那次的会面恰逢卫国内乱,此时卫国已经安定下来。于是宋殇公和卫宣公来了一次非正式的会面。两人会面的地方在垂,按杜预的注释“垂,卫地,济阴句阳县东北有垂亭”,则大致在今天山东菏泽。

  这条记录因为字面意思过于简单,所以《公羊传》没有做解读。《谷梁传》倒是解读了一下,不过还是把解读“公及宋公遇于清”的词复制粘贴过来,老调重弹了一下:
  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对于这条记录而言,《公羊传》和《谷梁传》基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我们都记得,此前最早的时候宋、卫、陈、蔡四国联军反复跟郑国过不去,不过在隐公七年的秋天,郑国与宋国冰释前嫌(前面提到了《左传》“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七年的冬天,郑国和陈国又重归于好(前一节提到了《左传》隐公七年十二月有“陈及郑平”的记录)。之前卫州吁怂恿成立的反郑集团已经宣告破裂。宋国和卫国在对待郑国的态度上,出现了裂痕,这样一看两国的关系就有点尴尬。这时候的这次双方国君的会面,就有点值得探讨了。所以,还是《左传》厚道,详细解释了一下这件事的背景:

  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
  原来宋、卫双方国君的这次会面,背后有齐国国君的身影,齐僖公想借此机会推进宋、卫都跟郑国和解。前面说了,早在隐公三年,齐郑之间就已经正式结盟(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这时候齐僖公作为东方大国,既跟郑庄公交好,又与鲁隐公关系亲密,跟宋卫双方又都没什么过不去的疙瘩。庄公之前先后与宋、陈和好,虽说是为了瓦解敌对联盟,但毕竟面子上释放出了足够的善意,此时就剩下卫国和蔡国名义上还是敌对方。但是郑卫之间结梁子,可以推给那个死去的州吁,理论上跟卫宣公没有恩怨,所以还是有和好的可能,缺就缺一个在中间传话的人。而齐僖公无疑是最适合的人,有强大的齐国做后盾,跟各方关系又都不错,说出来话大家都得给几分面子,这个台阶一给,郑、卫就势下坡,真是皆大欢喜。所以齐侯授意下才安排了宋、卫双方国君的这次会盟。之所以先安排宋卫会盟,是因为就之前的反郑联盟而言,卫国是发起者,但宋国是叛徒啊,这两个之间的疙瘩不解除,后面的事情都没法推进。所以针对齐僖公的这次安排,宋国也自知有点理亏,因此身段很低,主动先向卫国示好,“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先送礼物,提出请求会面的意思。卫宣公一看,顺势而为,“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犬丘,还是垂。杜预注解说“犬丘,垂也。地有两名。”这也不奇怪,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叫海参崴一样。

  这次会面,虽说是齐僖公推进的,但后面必然是有郑庄公的首肯,甚至可以推测,大概率是郑庄公跟齐僖公沟通的结果,庄公直接出面,面子上不好看而且少回旋缓冲的余地,通过第三方齐僖公牵线搭桥,事情就好处理的多,对齐僖公来说,谈不成对自己没损失,谈成了各方都落自己一个大人情,这生意,能做。很快,后面就能看到这次会面的积极效应了。
  日期:2022-10-11 21:15:44
  [春秋]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这年夏天六月,先后有两位诸侯去世。己亥日,蔡国都国君考父去世。辛亥日,宿国的国君去世。
  蔡国和宿国,此前都介绍了。这两条记录也很简单,此前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时把相关的要点都做过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对比起来看,唯一的区别就是蔡国这位去世的国君《春秋》记载了名字,而宿国的这位去世国君《春秋》没有记载名字。这条记录《左传》没特意关注,《公羊传》也没有多做解读。对此条唯一有关注的是《谷梁传》,也只是很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诸侯日卒,正也。宿,微国也。未能同盟,故男卒也。
  “诸侯日卒,正也”,这是老观点。然后解释了一下为何宿国这次去世国君没有记载名字,是因为宿国是个小国,和鲁国没有正式盟约关系,所以记载为“男卒”—嗯,我猜不仅是宿国爵位低,和鲁国没有结盟,更有可能的是宿国当时事实上已经是鲁国的附属国。否则鲁国多次与宿国来往且在眼皮下,怎么可能不结盟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双方地位不对等了。
  宿国的国君是谁,由于这个国家太小,史书缺乏相关的记载,我们已经无法去考证了,蔡侯考父倒是在《史记》里有记载,不过名字稍微不同《春秋》。《史记·管蔡世家》有这样的记录:
  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宣侯二十八年,鲁隐公初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
  可见《春秋》本条记录里的这位蔡侯考父,就是蔡宣侯,只不过《史记·管蔡世家》里他的名字写作“措父”。
  这年夏天《春秋》记载的两位国君去世,《左传》虽然都没关注,但《左传》记载了这年夏天的另外两件事,都跟郑国有关。先说第一件事: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
  这句话很好理解,这年夏天,虢公忌父开始正式成为周王室的卿士。虢国是当时的诸侯国,但是在历史上有多个虢国,为区分后来分别称为东虢、西虢、南虢、北虢。最开始的两个是东虢和西虢。武王灭商后,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于制邑,建立东虢国—制,就是当初郑伯克段于鄢里提到的“制,岩邑也,虢叔死焉”,郑伯提到死在那里的虢叔,就是当时东虢君;武王的另一个弟弟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国。还记得之前我们说过幽王身死后,当时曾有以虢公为首的一派人拥立了幽王的弟弟余臣即位为周蠧hong王,这位拥立蠧hong王的虢公就是当时西虢国的君主,史称虢公翰。西虢的位置在今天陕西宝鸡的陈仓区,直到现在陈仓区政府所在地还叫虢镇。虢公忌父就是当时西虢国的国君,名为忌父。

  为何说“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这件事与郑国有关呢?原因很简单,前面我们讲过,周王室忌惮郑庄公一人独大,平王时代就想分其权势给虢公,引发了周郑交质,平王去世后,导致周、郑交恶的导火索—“周人将畀虢公政”—中的虢公,就是这位成为卿士的西虢公。
  所以现在明白为何说这件事与郑国有关:三月份,郑庄公拿周天子赐封的汤沐之邑跟鲁国交换,赤裸裸打脸王室,四月份王室立刻做出回击,西虢公成为了王室的卿士,庄公在王室的权利被大大削弱。
  第二件事,是郑国的公子忽跟陈国公主完婚了,但是这件事情的过程有点八卦,《左传》记载如下: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鍼子送女,先配而后祖。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
  如,通入。逆,迎接。陈国是妫姓,所以这位陈国的公主就被称为“妇妫”,送陈国公主来郑国完婚的人是一位叫鍼[qián]子的大夫。配,做动词讲,是婚配(即事实上完婚,我们今天俗称的“生米煮成熟饭”意);祖,也作动词,入宗庙向先祖祭祀并告知完婚一事;诬,是欺骗的意思;育,生育后代的意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