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9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许多学生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对待那些犯有过错的学生或孩子,不是从尊重人性、尊重教育心理的角度出发,而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们服从自己,有的甚至以简单的棍棒教育来代替沟通教育,就难免会造成隔阂,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在外面打工,担任了一家公司保安队的队长。小女孩跟随母亲在家上学。
后来,小女孩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女儿由于缺乏管教,染上了不少坏习惯,他一下急了,马上辞了职回来教育孩子。他想,凭着自己当保安队长的管理经验,教育女儿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位父亲把女儿的缺点一一列在一张白纸上,诸如懒惰、马虎、上学迟到、撒谎、欺负同学等等,写了差不多一页纸,让女儿对着这些缺点,一条条地加以改正。
他以为这样一来,把这些缺点通通给女儿找出来了,白纸黑字地写在纸上,对症下药,让女儿照着改,难道还改不掉吗?
没想到,女儿对他这一套做法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不仅丝毫没有改自己的缺点,反而变本加厉,坏习惯越来越多。
父亲看这个办法不行,便开始对女儿实行棍棒教育。却不知女儿对父亲的打骂也不怕,继续我行我素,最后发展到拒绝跟他交流,形同仇敌一般。
相比之下,另一位父亲也有相似的经历,但他却重新学习了如何做父亲的方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位父亲原是一家公司的副经理,得知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后,也是辞职回家担当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开始,他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儿子一去上网便是非打即骂。
对于这种打骂,起初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久,打骂也不管用了,儿子宁愿挨打也要去上网。
终于有一天,父子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暴发了,不断长大的儿子挨了父亲两耳光后,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突然反抗起来,凭着身强力壮,把父亲压在身下动弹不得。
遭到了反抗的父亲,这时才意识到“棍棒教育”是没有出路的,而且自己也打不赢儿子了。他开始寻找其他的方法。
后来父亲经过学习,发现最应该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他决心彻底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走进儿子的心灵,去改变儿子。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对待儿子玩网络游戏的态度上,父亲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他不仅不再阻止儿子去网吧上网,还主动给儿子钱,但是要与儿子约定一个时间,说好去玩三个小时的话,就给三个小时的钱,一定得保证玩三个小时就回来。
当然,父亲这样做之后,开始经常出现儿子答应只玩三个小时,却玩到四、五个小时才回家的情况。这时候,父亲也不再象以前那样非打即骂,而是从正面强化他,对儿子说:“其实爸爸知道,你是不想玩游戏,今天你比以前提前半个小时回来,有进步了。”“你是一个男子汉了,我知道你能管住自己,爸爸永远相信这一点。”尽管父亲的心里有时很着急,但他竭力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这种急躁情绪表现出来,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象以前那样冲动起来,对儿子冷嘲热讽甚至拳脚交加,就会前功尽弃。
对于他给钱给儿子去网吧玩游戏的做法,连他妻子也充满怀疑,这样不是纵容儿子吗?这样能有效吗?这位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做法,相反,当儿子玩游戏忘了回家吃饭时,他还主动把饭送到网吧。
他清楚地记得,当他第一次给儿子往网吧送饭时,这天晚上,儿子玩游戏的时间不仅没有超过约定的时间,相反还提前一个多小时回来了。以后儿子一般都很自觉地在约定时间前就回来了,而且打游戏的时间在慢慢缩短。
终于有一天,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投降了,以后我坚决不打游戏了。”听到儿子这句话,父亲欣慰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果然,儿子从此再没打过游戏,后来因为他的英语听说能力好,还以交换生的身分到美国上高中了。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父亲如此全身心地信任自己、尊重自己,有哪个孩子不会被感动?别说戒掉游戏,就是更难的事,他也会去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人所说的“攻心为上”,实在很有见地。
日期:2010-07-21 17:57:58
这些年来,觉得真的很有必要锻炼自己的“心”。如果心没经过训练,在这个日趋浮躁的社会,就很容易出问题。
今天刚在凤凰网看到引起网民关注的“广东男子涉嫌8年内毒杀7名亲人”,感到非常震惊!这名身为大哥的嫌疑人,投毒致死包括二哥两夫妇在内的七名亲人,其起因竟是因为区区两千元钱!
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为更少的一点钱,如几元钱甚至几毛钱而起争执,甚至动手杀人的的新闻也时常有。有时真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个人竟然为了这么点钱也可以剥夺他人最宝贵的生命,可见一个人心中的“自我”如没有克制,完全暴发出来是多么的可怕。
所以没有经过训练的心,会让一个人陷入“自我”的束缚中,容易随着外界环境起起伏,容易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激怒,更容易受到利害毁誉的关系,而蒙蔽本来具有的无穷智慧和才能。
日期:2010-07-22 12:30:45
心学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吧。它包括的不仅是静坐修心养性、提高智慧和能力的方面,还包括如何去应用,应用的方法等问题。
就象一个国家一样,光强大没有用,只有把这种强大的国力运用到恰当的地方,如提高国民、军队素质等方面,才能表现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实力来。
如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甲午海战一样,当时中国的海军装备号称亚洲第一,但却最终战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落后的思想上,当时积极备战的官员很少,那些战舰的舰炮居然用来晾衣服!炮战中才发现,许多炮弹竟然是臭弹(不知是官员腐败所致,还是很久都不搞实弹训练了?)所以说一个人心里面有某样智慧和能力,这只是潜在的,并不表示他就拥有这种智慧和能力,还要他去实际运用,苦苦磨练才能掌握。
张居正打击心学,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心学经后来门人的发挥,已走了调,已经变成提倡“思想解放”的武器了。
日期:2010-07-22 15:09:10
良知妙用
——激发灵感的方法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传习录》
良知,就是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仅圣贤,就是平常人都是如此。若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将会无处无时不是道。
在这里,王阳明指出了一种独特的运用智慧的形式,即良知妙用。认为如果一个人心中宁静而清明,没有闲思杂念的干扰,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规律,这样做什么事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
其实,这就是强调一种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叫做“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看到这句话,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辛勤的劳动是最重要的,所谓勤奋出天才,而忽略了那1%的灵感。
但爱迪生这句名言下面还有一句的,就是——“但是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如果你那99%的汗水不能产生1%的灵感的话,那它就只是一桶汗水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有学生这样抱怨:“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总赶不上别的同学?”“我这样拼死拼活地学,成绩为什么没有明显提高?”在他们看来,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爱迪生那“1%灵感最重要”的告诫,其实爱迪生强调的是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勤奋不能促使灵感产生的话,即使再努力,也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成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