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8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在修身过程中,私欲还是比较容易意识到的。既然能意识到,就比较容易排除。如果是难以意识到的习气,好比是习惯成自然了,这些习气已牢固地在潜意识中生了根,似乎成了自己的第二天性,自己做起来觉得是出于自然而为之,这就难以意识到,更别提去破除它们了。
不知良弓兄有没有静坐的体验?在静坐时,通过初步的调整心态和呼吸,慢慢坚持下去,随着呼吸渐趋缓慢、细长与柔和,就会体验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忘我境界,自己的身体仿佛不存在了,外在的呼吸也不存在了,或是说已觉察不到了,这时就引发了“内呼吸”,非常深长,非常自然,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非常美好的境界。
很多人到达这个境界,都很想长久地保持下去,但这种状态不会保持太久,这是因为我们虽然排除了大脑外层意识的一些干扰,如一些物欲、私欲等,但由于心境到了一定的静境,洞察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就会体察到大脑更深一层的意识,也就是还有更深层的内部干扰发生,各种各样缘于习惯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杂念,都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干扰着我们。
这时就得下更深一层的修心功夫,体验自然的状态,把这些杂念转化掉,才能获得更深的静境。
日期:2010-07-19 18:34:55
正因为习气的深厚及根深蒂固,不容易根除,所以古人修身强调“悟道”后还有功夫,就是见道了还要下磨练的苦功,以求把习气彻底除去。如王阳明在龙场就悟道了,但他以后还是时时刻刻都做致良知的功夫的,这样才能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日期:2010-07-20 08:55:25
其实现在已有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认为简单地把哲学家的思想分为唯物、唯心是不妥当的。如《社会科学报》张丰乾载文: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以天人和谐为价值取,以阴阳平衡为行动指南,在贯通有无中展现深遂,在彻悟生死处安身立命。从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阴阳、有无、理、气、心、性等范畴出发,才有可能把握传统哲学的精粹。
日期:2010-07-20 16:56:09
把自己做到最好
“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夭寿不二”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决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寿命长短而让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使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因此而动心。
其实王阳明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外界的环境,但我们应该能够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一个人能否完善自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下,也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你具有更高的身心素质时,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苏秦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虽然苏秦没有古代圣贤那样高的道德修养境界,但他那种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以及永远不言失败、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的人生哲学,也十分难得的。
苏秦少年时,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纵横之术。
学成返乡后,苏秦权衡了一下天下形势,觉得先到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去,献上自己的良策,一定会得到渴望统一天下的秦国国君的重用。于是就置办行装,前往秦国。据《战国策》记载,苏秦此次去秦国,穿着非常名贵的黑貂皮制作的大衣,很有派头,还带着黄金百两,可以说下了很大的资本。
很可能之前苏秦就先游说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拍着胸脯说,自己这次去秦国,一定会得到秦王的赏识,让大家大力投资支持他去,回来后他一定加倍地报答大家。
有这等好事谁不心动?大家于是便筹集了钱交给苏秦,以作此行的路费及活动经费。
没想到,苏秦言辞恳切地上了十多回书,但秦王自认为秦国还不够强大,不肯冒险对六国用兵,始终不接受他用武力统一六国的建议。
这下苏秦惨了,自己在秦国不受欢迎,呆了这么久,那件撑门面的黑貂皮大衣破了,带的百两黄金也花完了,眼看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当苏秦回到家时,他的家人吓了一跳,因为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离家时的苏秦意气风发,身穿名贵大衣,坐着豪华马车,一副名士派头。而现在的苏秦呢,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自己的一些书籍,那时还没发明纸张和印刷术,书是很珍贵的东西,所以是绝对不能丢的,担子的另一头呢,则是自己的行囊。而且经过了日晒风吹的长途跋涉,面目黎黑,神情憔悴,一副潦倒不堪、惭愧难当的样子。
一看他弄成这副模样回来,大家的反应十分冷淡,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换作其他人,也许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四个字——“怨天尤人”,或者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苏秦之过也。”
但苏秦并没有怨天尤人,把过错推给老天爷或他人,而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深深地自责反省:“妻子不以我为丈夫,嫂嫂不以我为小叔,父母不拿我当儿子,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
从这件事中,苏秦的灵魂深处受到很大刺激,连夜打开翻检挑回来的那一堆破书,装了有数十个小箱子,找到《太公阴符》这本自己最中意的权谋之书,趴在桌上诵读起来,认真地在心中反复揣摩其中真意,日夜苦读。
有时他读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系在屋梁上,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垂下去,就会被绳子一拖,而痛醒过来;有时人虽然醒着,精神却振作不起来,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强迫自己振作精神,继续苦读下去。“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便出自于此。
经过一年的苦学,苏秦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他的精神意志及身心素质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相信,自己已达到了掌握天下大势及揣摩他人心理的境界,自信地说:“现在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国君了!”于是他重新游说诸国,终获得器重,挂六国相印,声名显赫,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苏秦衣锦还乡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所到之处均盛情接待,周显王率领百官亲自到三十里地外去迎接,乡亲及家人更是诚惶诚恐,早早地就装修房子、打扫清洁卫生,等待他荣归故里,他的嫂子更是跪地磕头不敢起来,苏秦见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
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最好的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气馁,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再加上足够的行动,我们都能够把自己做到最好。
日期:2010-07-21 16:32:24
从“心”改变孩子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俗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传习录》
王阳明说: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误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这样,少年儿童就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和家长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致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这样,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
在今天,我们看来,王阳明的这番话,简直就是象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现象说的一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