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峥嵘岁月:不朽的忠魂》
第58节

作者: 马至中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6 14:44:58

  第五十章:王铁人振臂一声吼,大会战群英战荒原;
  1960年4月9日,各路参战的石油大军齐聚萨中。油田会战总指挥部第一次技术座谈会召开,会上正式发出了:“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
  从此,萨中石油大会战的序幕正式拉开了,而“铁人”的名字也从此叫响了。
  整个萨中平原上,旌旗招展,歌声震天;人流、车流川流不息;吼声、歌声连绵不断。
  各钻井队男女老少冒雪踏冰,纷纷朝各自指定的井位挺进,起吊和托运设备不足的,就学铁人的“人拉肩扛”精神;没有水,就到附近的冰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用木桶挑、用毛驴驮、用马车啦。
  纵观世界石油勘探发展史,在没有条件,想方设法的创造条件,并采取人拉肩扛,运送钻机、树立井架,这是绝无仅有的,也只有奋发图强的中国工人阶级,才能够做的到。

  1205钻井队,在队长王进喜的带领下,一鼓作气,只用了五天零四个小时的时间,就率先打完了大上东北后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最高纪录。
  4月29日,萨中石油会战总指挥部,在一座废弃的养牛场里,召开了第一次“会战誓师大会”。
  会上宣布了:萨中石油大会战正式开始,也同时再次提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的号召。
  这天,会场上的气氛十分热烈,上万名职工欢声雷动,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也参加了会议。
  会上王进喜代表钻井工人上台发言,由于在萨55井完钻时,腿部受了伤,王进喜一瘸一拐的走上台来,他随手掏出一卷皱巴巴的讲话稿,吭吭哧哧的念了几句之后,早把身后的余秋里将军给逗乐了。
  余秋里冲王进喜大声说道:“王进喜同志,我看你还是别念稿了,放开声音大声讲吧。”
  王进喜回头见是余部长给他打气,便把讲话稿一丢,拿起话筒大声说道:“我代表所有参战的石油工人们宣誓: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一声铮铮作响的千钧誓言,乍一出口,就使得台下上万名与会工人群情激奋,共同振臂高呼: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上万名职工同时发出的吼声,如同翻江倒海、气吞山河一般,一个铁人冲在前,千百万石油人齐跃进,这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誓师大会结束后,各路石油大军你追我赶,争时间、抢速度、多打井、多出油。
  我父亲他们钻井队,在打完第二口井正准备搬迁的时候,却被告知起重设备忙不过来,需要等两天才能轮到他们。
  这下可把我父亲和全队职工给急坏了。
  我父亲跑到指挥部调度室大吵了一通,可没有起重设备,吵破天也没有用。
  这时,范玉翔及时赶到了调度室,拉起我父亲说道:“师傅,不用急,我派人去05队了,看看他们的人拉肩扛,到底是怎么回事。”
  “哦?太好了!”我父亲一听就点了点头,“唉!把我给急糊涂了,我怎么没想到哪?把他先人的!”
  他们二人一回到井场,去王进喜队学习的人已经回来了,并且王进喜还派来了两名工人进行指导,这下可把我父亲给乐坏了,他冲范玉翔高声喊道:“快,说干就干,准备绳子撬杠,集合全队职工。”

  我父亲的话还没说完,猛一抬头,看见全队职工早已齐刷刷的站在他面前,他们中有负伤缠着绷带的;有下夜班还没来得及休息的;但个个精神抖擞,手里拿着撬杠,铁锹,尖镐等。
  魏大力肩上扛着一盘大绳,抢先冲我父亲说道:“师傅,快下命令吧!”
  其他人也一起说道:“下命令吧!”
  我父亲见工人们如此,眼睛里不禁噙满了泪水。
日期:2012-04-18 15:32:03

  第五十一章:土办法拖起铁钻机,毛泽东命名大油田;

  1205钻井队派来的两名工人,一见这阵势也很感动,他们上前冲我父亲说道:“王队长,放心干吧,我们来指挥。”
  我父亲抹了抹眼泪,把大手一挥说道:“大伙儿辛苦了,没说的,我们都是铁人,干——!”
  在05队两名工人的指挥下,大伙儿齐心协力,先在地上挖了个大坑,然后指挥平板大拖车倒进去,使得泥浆泵的底座正好与油管做的滚杠在一个平面上,然后一泼人在后面用撬杠撬;一泼人在前面喊着号子用绳子拉,七八吨重的大家伙终于装上了平板车。
  运到井位后,用同样的办法,把滚杠斜搭在井台上,上面的人用劲拉的同时;下面的人用撬杠扛,中途需要休息的时侯,再用销子固定好……。

  其他大设备都是采用同样的办法,甚至包括铁皮列车房,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工人们无不使出了拼命精神,现场指挥的05队的工人,站在高处,领头大声高喊着劳动号子;干活的工人们齐声回应,同时手脚把握着用力和收力的节奏。
  “咱们钻工力量大呀----”
  “哎,嗨呦!”
  “天大的困难都不怕呀----”
  “哎,嗨呦!”
  “大家使把劲呀——”
  “哎,嗨呦!”
  “一人一碗肉呀——”
  第三口井的搬迁工序,就是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靠人拉肩扛顺利完成了。新井又开钻了,但是,大伙儿想吃肉的愿望,那可是个遥遥而不可及的奢望了,要知道1960年可是中国人民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即使是过节,每个干部工人的粮本上,也只有5斤白面。
  不过,为了答谢05队的两名工人,我父亲还是设法从一位老猎户手里,买来一只刚刚打到的狼,就用狼肉招待了客人。
  即使是狼肉也不过是恰好赶上而已,到了六七月份,许多钻井队连粮食也没有了,他们只能吃萝卜、白菜和野菜、树皮了。
  由于,吃不饱饭,多数工人们开始浮肿,干活时两腿打颤,站立不稳。但他们靠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靠宁可少或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迈气魄;靠誓死改变中国贫油面貌的坚强决心,在荒漠的松辽平原上,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仅在会战头一年,就生产出原油97万吨。
  这天,毛泽东主席正在中南海丰泽园,为三大城市紧急调运粮食而凝神思考的时候。正好中央办公厅送来了石油部党组余秋里、康世恩等人的报告。
  主席看了几眼之后,高兴地笑了起来,原来东北的松嫩油田,边建设、边生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生产原油97万吨。

  在此之前,主席不断得到报告,他知道东北石油会战异常艰苦也异常迅速,会战大军中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特别是以“铁人”号称的王进喜等,他们在油田中带头吃大苦、流大汗、拼命苦干,就为了改变中国石油落后的面貌,主席一直为内忧外患及能源紧张而始终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
  他站起身使劲吸了口烟,来回度了几步,又坐下来继续看报告,报告中最后建议:把1959年9月间,打成第一口油井的肇川县大同区,改称大庆区,并把这块大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主席看到这儿,欣然为之一震。
  “大庆,”他默念道:“这名字起的好,时值十月国庆节将至,也是该大庆一番了!”于是,他立即起身,在宣纸上挥毫写上了:“大庆油田”四个大字,并让秘书立即送往石油部党组。
  大庆油田便由此得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