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21节作者:
o柴狼o 郭威说的很明白:我给你们的待遇已经够高了,几乎把国库掏空了来养你们,你们不要贪得无厌。盛怒之下的郭威下令杀掉那些带头闹事的兵油子。由于郭威在军界的威望很高,诸将也忌惮他,所以郭威能镇住这些兵油子。
另外,骄兵问题的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冗兵问题。所谓冗兵,就是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军队。
五代时期之所以出现冗兵,原因是许多老兵到了退役年限,却继续赖在军中吃官饷,打都打不走。唐末五代以来,老兵不退役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在军中好歹有个铁饭碗,他们又没什么特长,到了地方上只能饿肚子。而军阀们为了军队的稳定,得罪谁都不好,所以从来不在军队中进行优胜劣汰,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冗兵。
如果这些老兵能打仗的话,留在军中倒也罢了,可他们不但不替统治者卖命,反而更加的骄横狂妄。打硬仗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他们,等到分功行赏的时候,全都冒出来伸手了。“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4)五代的亡国,实际上是这些丘八廉价卖掉的。
兵骄将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柴荣统一天下的战略。军队尊卑不分,军纪涣散,兵将不思报国,一门心思捞钱。宋人罗大经对此的评论非常精彩,引如下:“士卒畏将者胜,畏敌者败;爱将者胜,爱身者败、畏将则不畏敌,畏敌则不畏将。爱将则不爱身,爱身则不爱将。畏将在将之威,爱将在将之恩。”(5)
这次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等人就当着柴荣的面,上演了这一幕荒诞滑稽的丑剧。柴荣对兵骄将惰的问题也是略有了解,但他没想后果会这么严重,他本人差点就被这些兵油子卖给了刘崇。
柴荣不同于之前的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等人,他们只想做一方草头王,趁乱世之际,多享几年富贵日子。柴荣不是这样,他称帝之初,就有统一天下的大志。
要统一天下,就必须有一支作风强悍、纪律严明的军队,可柴荣手上的这叫什么军队?要钱一流,打仗不入流,把他们逼急了还会反咬你一口。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完成统一?别开玩笑了。柴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
(1) 《旧五代史.唐武皇记》卷二十六
(2) (3) 《文献通考.兵制》卷一百五十二
(4)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5) 《鹤林玉露》卷五
日期:2010-08-19 17:31:27
第三章 志在天下
一 整顿军队
2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十月二十二日,柴荣把几个亲信大臣召进宫,专门开了一个军队改革会议。柴荣是这么说的:“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1) 柴荣的思想很明确:一、要精兵不要冗兵;二、国家财力有限,养不起这么多闲人。
柴荣的军改战略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淘汰掉那些吃空额的老弱残兵,把兵员的位子空出来。第二步,招募身强体壮、有特长的农民入伍。第三步是紧跟第二步走的,就是牢牢控制中央政府的募兵权,也就是说只有朝廷才有资格募兵,地方藩镇不能参与此事。
淘汰冗兵,并不是说要将现有的军队全部裁撤掉。盆里掉了一只苍蝇,把苍蝇挑出去扔掉就行了,总不至于连水也一起泼掉。柴荣首先在现有军队中优胜劣汰,“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2)柴荣考虑的很周全,新兵素质再好,毕竟没有作战经验,不如这些精锐的老兵现成就能用。谁知道什么时候发生战争?也许就在明天。
而那些被淘汰掉的羸弱冗兵所占有的名额,由新募来的精壮汉子填充。但如果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即使当了兵,也未必好使,柴荣把主意打在了地方军的身上。
地方军中有许多精锐兵,把这些精锐兵调到中央军来,一来加强中央军的实力,二来削弱地方兵权。五代的藩镇叛乱多如牛毛,原因就在藩镇兵权过重。削弱藩镇兵权的政治意义,甚至要大于招募新兵。赵匡胤建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藩镇兵权,比如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其实赵匡胤只是在做柴荣没有做完的作业而已。
柴荣下令,把地方藩军中的精锐之兵全部调到汴梁,由殿前都虞侯赵匡胤来负责挑选精锐中的精锐。有时柴荣也亲自检阅地方来的精兵,和赵匡胤双重把关,尽量严把质量关,不要漏过劣质品。这些经常严格筛选出来的精锐,组成殿前诸班,也就是柴荣的贴身禁军。 除了禁军之外,还有骑兵、步兵各兵种,柴荣也派其他将领进行简选。
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军事整改,周军中已经没有了兵油子的立足之地,留下来或新选进来的,都是战斗力极强的悍兵。军队战斗力强悍与否,不在于人数,而在于质量。
“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3)有了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柴荣才能横扫行军,后来赵匡胤之所能扫平诸国,也是靠柴荣打造的班底。
利用本节的最后一点篇幅,简要介绍一下后周的军事制度,后周军制在承袭唐末四代旧制的基础上稍有变化。
首先说禁军,后周的禁军分为“两司三衙”,两司是即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其中侍卫亲军司又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司,合称三衙。三衙的统军将领近级别大小分别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
柴荣简选禁军后,殿前司的实际地位明显要高于另外两司。柴荣又设置了殿前都点检,成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掌握最精锐的皇帝禁军。殿前司也有马步军,只是实力要强于另外两司。赵匡胤就是靠这个职务起家,兵变夺位,建立宋朝的。
后周除了禁军之外,还有厢兵。厢兵也称为“乡兵”,就是藩镇所领的地方军。柴荣整军后,厢兵实际上成了禁军兵员的来源地,只要厢兵有精锐者,就抽调至禁军。后周时的厢兵在职能上,介于正规军和民兵预备役之间。禁军只管打仗,而厢兵则要服务于地方建设,甚至充当建筑工人。到了宋朝,依然如此。
三衙长官都是武职,而三衙之外,还有一个文职系统的军事最高升官,就是枢密使。枢密使的职能,就相当于现在的文职国防部长。枢密使“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4)权力非常大,但实际上却不掌兵权。
军队改革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柴荣把改革的目标定在了比军队情况更加复杂的官场。
————————————————————————————————————
(1) (2) (3)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4) 《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二
日期:2010-08-20 14:37:5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