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23节作者:
o柴狼o 柴荣用人,有时急于求成,闹过笑话。有个村民叫赵守微,因为读过几本书,喝了点墨水,自以为很有才学。他从家乡步行到开封,上书皇帝言事。柴荣用人心切,也不仔细考察赵守微的具体情况,就加以重用,授右拾遗。熟悉赵守微为人的人听说他平步青云,都非常的吃惊,此人品行恶劣,怎么能当官呢。
果然,不久后,赵守微的父亲和妻子就将赵守微告上了公堂,“彰其丑行”(4)。虽然不知道赵守微干过什么丑事,被父亲和妻子告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柴荣大怒,立刻免掉赵守微的职务,杖责一百,发配沙门岛。虽然柴荣做事有时太过急躁,但初衷还是好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
(1)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
(2) 《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二》卷一百一十五
(3) 《宋史.张昭传》卷二百六十三
(4) 《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三》卷一百一十六
日期:2010-08-21 16:24:59
第三章 志在天下
二 内修政治
2
柴荣爱人才是出了名的,柴荣的用人之道,其实也无外乎“赏罚”二道。但如围棋一样,围棋看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黑白二子,但运用起来,上下纵横,鬼变莫测,又兼通兵法百家,是一门博大的学问。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十三日,柴荣与近臣议事,主题是论刑赏,柴荣告诉大家:“朕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1)从现有史料上看,柴荣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这个承诺,至少“因怒刑人”这一点,他做的不好,柴荣暴怒时欲杀人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在“因喜赏人”上,柴荣做的倒不错。
柴荣用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推己及人,如果笼络人心。显德四年时,宰相范质等人屡次催请柴荣封几个王子,如柴宗训、柴宗诲等人封王。柴荣坚决不答应,他的理由是:“诸子皆幼,且功臣之子皆未加恩,而独先朕子,皆自安乎!”(2)
人都是有自私性的,大家都有儿子,我们为你出生入死,我们的儿子都还没加封,你的儿子倒先封王了,大家心里肯定有想法。虽然柴荣是皇帝,即使他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别人也不敢说什么,但柴荣依然不同意这么做。柴荣得人心,并不是浪得虚名。
有一次,柴荣与群臣闲谈,柴荣问大家:“近代君臣,多不能保其终始,何也?”(3)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自唐末以来,中原连续出现了四个短命政权,最长的后梁不过十六年(不包括后唐的河东时期),四代旋兴旋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4)许多大臣也随势俯仰,朝为梁臣,午为唐臣,暮为晋臣。所以欧阳修说:“春秋无义战,五代无全臣。”(5)
对于柴荣提出来的问题,侍臣是这样回答的“为臣者,不得事君之道,或恃宠以矜功,或纵欲以败度。故虽得其位,旋失其身。”(6)这是从大臣的角度来讲的,有些大臣确实是这样,“恃宠矜功,纵欲败度。”不止五代,历代乱世皆是如此,诸葛亮就对此评论过:“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7)有些人只图眼前富贵,不虑及身后,所以前朝亡,自身死。
柴荣在肯定的侍臣的回答后,还有一点补充意见,就是认为侍臣“违君之失”,而只谈大臣的过失,不谈皇帝的过失。柴荣也理解他们,毕竟自己是皇帝,有些话大臣们不敢直说。柴荣替他们回答了:“傥君能驾御保惜不()于颠危之地,则臣下必能保守其富贵,自然君臣保其终始也。”(8)
大臣们“恃宠矜功,纵欲败度。”其实都是帝王纵容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反之也一样。所以柴荣认为皇帝纵容大臣,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不爱惜,真正的爱人,是使其不置于颠危之地。树皆有根,枝叶败烂,原因出在根上。
这也是柴荣用人的态度,不苛薄,不纵容,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君臣共存之道,在于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纵容。侍臣和柴荣从各自的角度解释了如何才能实现君臣和谐共存,周朝群臣对柴荣的观点非常赞同,认为皇帝说出了他们想说、但不敢说的话。“群臣大称美之。”(9)
五代虽然是乱世,但有一点却做的非常好,就是基本没有停过科举制度。五代五十三年,除了后梁和后晋各停了两年科举取士外,其他无论战乱与否,从不废科举取士之道。统治者可以从中遴选人才,为本政权服务。倒是文化兴盛的南唐,基本没有实行科举制度,旋起而废。
五代科举取士,与国有益,但也弊窦丛生,最大的问题是考试制度不严格,容易出现走后门的现象,或者是士人参加的次数多了,屡考不第,考官于心不忍,就行了方便。诸种弊端导致政府选用的人才质量出现下降,柴荣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三月,礼部侍郎刘温叟主持科考,取以李覃为首的进士十六人。但有落榜的士子对此不服,向朝廷告发,说此次考试有舞弊行为,对其他落榜士子不公,请求朝廷严查此事。柴荣就此下诏:
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其李覃、何曮、杨徽之、赵邻几等四人,宜放及第。其严说、武允成、王汾、闾邱舜卿、任惟吉、周度、张慎徽、王翥、马文、刘选、程浩然、李震(李震,《文献通考》记为李进)等一十二人,艺学未精,并宜勾落,且令苦学,以俟再来。礼部侍郎刘温叟失于选士,颇属因循,据其过尤,合行谴谪,尚视宽恕,特与矜容,刘温叟放罪,其将来贡举公事,仍令所司别具条理以闻。(10)
柴荣对这十六名举子进行调查,他认为只有李覃等四人合格,严说、武允成等十二人暂时还不具备中举的资格,悉数黜落,“艺学未精,并宜勾落,且令苦学,以俟再来。”柴荣并没有对这些黜落的士子关上入仕的大门。几年后,严说等人又重新靠自己的能力登科,“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11)
人才难得,这个道理再浅显不过,政权建设,实际上就是人才的质量、数量的累积。盛世的标准之一就是大量优秀人才的井喷,初唐、北宋皆是如此。人才质量的重要性要大于其数量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宁可空缺不用。柴荣需要人才,但不会以牺牲原则为代价。当然,在柴荣晚期,他有时就以个人喜好滥封官职,比如临终前要封酒鬼王著入中枢,这是柴荣的缺点。
柴荣励精图治,旰食之劳,也激发了大臣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有些大臣其实并非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只是近代多昏暴之君,不求至治,与其说真话得罪人,不如闭嘴。但柴荣一番真诚的表白之后,他们感觉到柴荣确实是做实事的皇帝,自然就踊跃发言。
集贤殿学士窦俨给柴荣上了一道奏疏,这道奏疏系统的阐明了窦治对内政外交的整体思维,“历代致理,六纲为首”。所谓六纲,即:
一、明礼,建立正确的社会伦理道德观。
二、崇乐,盛世修乐,以示正统,收人心。
三、熙政,行政要精简有当,只有政治清明,才能完成具体的施政纲领。
四、正刑,国家权力机构必须明细法律,威慑不法。
五、劝农,农业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和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要大力发展农业。
六、经武,整肃军纪,打造一支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军队,否则就不能完成统一。(12)
窦俨把“明礼”放在了第一位,是很有道理的。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社会性要远远大于人的动物性,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人心就会浮动,社会就会动荡。衡量盛世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发达的经济体系,二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二者缺一不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