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53节

作者: o柴狼o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用十国的统治者来比较柴荣和赵匡胤的话,柴荣类似于杨行密,赵匡胤类似于李昪。李昪、赵匡胤的政策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内向,重内而轻外,风格比较传统一些。而柴荣和杨行密的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外向开放,内外并重。李昪和赵匡胤在名义上都是开国帝王,但严格来说,他们都不是第一代的开拓者,而是第二代的守成者。李昪之前有杨行密、徐温,赵匡胤之前有郭威、柴荣。南唐的基础实际上是杨行密、徐温开拓在先,李昪继续发扬。赵匡胤也是如此,郭威、柴荣开拓在先,赵匡胤在此基础上发扬。

  日期:2010-09-09 21:04:36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二 沿淮东下,横扫千军  2
  因为柴荣不在淮南期间,周军屡次发生败坏军队形象的恶性事件,柴荣不能容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下了一道军令:“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1),军队打草谷,本不算什么大事,但柴荣只是用这个例子来表达自己治军爱民的态度。战争期间的军心很重要,但战争结束后的民心更重要。百姓闻之,大悦。
  柴荣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所以周军都怕被柴荣抓现行,没有一个人敢触犯柴荣的军令。甚至在没有得到柴荣的命令前,周军将士没有一个人敢擅自进入泗州城。“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2)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力强,二是纪律严明。只有能力是镇不住人的,必须狠抓纪律,必要时,可以杀只鸡,给那帮上窜下跳的猴子们看看,猴子们知道该怎么做的。
  泗州收入囊中,但泗州附近还有几股游弋的南唐军队,尤其以水军居多。江淮地区水网纵横,特别是淮河东段泗州至楚州一带,淮河、泗水、汴水、漕渠(即今大运河淮安至扬州段)在此处汇流,泗、楚之间的河道上还有一个面积不算小的白水陂(今洪泽湖东片水域)。
  在清河口(今江苏清江)有一支近万人的南唐水军,主将是濠泗楚海水陆都应援使陈承昭(同时兼任保义节度使)。柴荣的战术依然是三路并进:赵匡胤率步骑兵数千人沿淮河南岸急速行军,水军顺河东下,柴荣本人率亲卫骑兵从淮河北岸行进。

  一千年前的淮河两岸,不像现在稻田如织,林木繁茂,风景如画。那时的淮河岸边,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而且地势坑洼不平,还有许多沼泽地。就是这样不利的外在条件,也依然没有阻挡住周军前进的脚步。
  为了劈出一条行军通道,柴荣挥刀砍掉这些几近一人多高的芦苇,马靴踩在泥泞的坑洼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前行。虽然行军很辛苦,但皇帝亲自带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大家也就没话可说了。
  十二月初八,周军在经过近百里的急行军后,终于抵达清河口。周军立刻向南唐水军发起进攻,南唐军人数虽多,但已经没什么斗志了,边战边退。战斗持续了一夜,到了次日凌晨,在楚州城西北处,“大破之”,南唐水军几乎全军覆没。
  陈承昭带着几艘战舰,从淮河主河道向东逃窜。其实像这种规模极小的战斗,柴荣完全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但还是和赵匡胤狂追了六十里,在山阳北歼灭南唐水军残部,赵匡胤生擒陈承昭,献于皇帝麾下,柴荣大悦。
  关于柴荣和赵匡胤是用什么交通工具追的,《资治通鉴》语焉不详,只是说“帝自追之,太祖皇帝为前锋,行六十里。”(3)没说是乘船。《旧五代史》则说君臣二人是骑马追的,“帝率骁骑与今上追之数十里。”(4)

  陈承昭在淮河的船上,柴荣等人在陆地上,如何能擒下陈承昭?最大的可能,柴荣和赵匡胤在岸上骑马狂追,周军战舰在淮河上紧跟不舍,赵匡胤乘船打败南唐的几只战舰,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现在的周朝水军已经鸟枪换炮了,不仅战舰质量提高,在数量上,因为屡屡战胜南唐水军,也得到了许多南唐战舰。“舟师大备。至是水陆皆捷,故江南大震。”(5)这次战果也非常丰厚,获得南唐战舰三百多艘。
  至此,南唐在淮河上的水军及战舰全部覆没,“唐之战船在淮上者,于是尽矣。”(6)柴荣实现了歼敌有生力量的既定战略目标。杨吴、南唐政权之所以能和强大的中原政权对抗长达六十年之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江东政权控制了淮河的防守体系。
  中原军队水军实力较弱,根本无法歼灭淮南上的江东水军。现在周军水军实力明显增加,而且全歼了淮河上的江东水军。南唐的北线淮河防御体系彻底崩溃,门户洞开,周军大量步战部队轻松渡过淮河后,他们的陆战优势就显露出来。打阵地战,南唐军明显不是周军的对手。
  周军在淮河上的节节胜利,也震撼了濠州城中的郭廷谓,以双方的实力差距,胜利毫无疑问,将属于柴荣。此时他的使者从金陵回来,带来了一个让郭廷谓沮丧的消息:李璟没有发兵救濠州的打算。其实就算南唐军来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淮河上全是周军战舰,根本过不来。如果在陆地上救援,更不是周军的对手。

  十二月十日,郭廷谓出城降周。
  在郭廷谓决定向柴荣投降前,还发生了一个意外。郭廷谓让录事参军李延邹替他草一份降表,没想到李延邹忠于李璟,他指责郭廷谓不忠不义,郭廷谓脸红的像个萝卜。但现在周军兵临城下,不降就是死路一条。郭廷谓把刀架在李延邹的脖子子,逼李延邹写降表。没想到李延邹是个硬骨头,他愤怒的把笔扔在地上,指着郭廷谓大骂:“大丈夫终不负国,为叛臣作降表!”(7)郭廷谓恼羞成怒,杀了李延邹,然后降周。

  郭廷谓很有表演天赋,他背叛了李璟,却把自己打扮成忠臣的模样,好像是他万不得已才降敌的。郭廷谓先是“集诸军于垒门,南望大恸而降于周。”(8)哭的昏天黑地,李璟也听不见,何必呢。
  虽然郭廷谓有亏于臣节,但柴荣似乎并不计较这些。他在山阳行宫接见郭廷谓的时候,好言劝慰,让郭廷谓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柴荣安慰郭廷谓的话很有意思:“濠州是个小城,不要说你,即使是李璟来守城,在朕强大的攻击力面前,他也守不住。”
  在战争没有结束之前杀降将,是兵家之大忌。东汉末年,刘备穷困来投曹操,有人劝曹操杀刘备以绝后患。郭嘉劝道:“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9)

  郭嘉的这段话极有道理,厚待降将,是瓦解敌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政治手段。要知道,郭廷谓身后站在许多观望的南唐将领,柴荣与其说是厚待郭廷谓,不如说是做为那些还未投降的南唐将领看的。再者,敌军将领中有许多人才,“楚才晋用”,岂非美事?柴荣向来是爱惜人才的,他当然舍不得杀郭廷谓。
  ——————————————————————————————
  (1) (2) (3)《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4) (5) 《旧五代史.周世宗纪四》卷一百一十七
  (6)《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7)《南唐书.郭廷谓传》卷十四
  (8)《宋史.郭廷谓传》卷二百七十一

  (9)《三国志.郭嘉传》卷十四
  日期:2010-09-12 21:18:37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三 柴荣“屠城”辩
  1
  濠州、泗州相继失陷,整条淮河防线基本被柴荣摧毁,金陵的江北门户扬州,已经无险可守。

  杨吴之所以将国都定在扬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吴控制着淮河防线,北方军队打不过来。而如果北方军队突破淮河防线,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杀到扬州城下。扬州背靠长江,几乎就是无路可退,背水一战固然勇气可嘉,但那大多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柴荣之所以将寿州治所从淮河南岸迁到北岸,也是不想让寿州面临背水一战的险境。对于李璟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周军肯定会对扬州发起第二次进攻,与其背水死守,不如主动撤退。
  柴荣派周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带着几百骑兵去扬州侦察敌情,等武守琦到达高邮时,就得到消息:“唐人悉焚扬州官府民居,驱其人南渡江。”(1)几天后,武守琦来到扬州,惊谔的发现,当年富甲天下的扬州城,只有十几个老弱病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