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54节作者:
o柴狼o 经过几场大战,南唐精锐丧失殆尽,兵源得不到补充,在这种情况,人口就是关键。所以李璟宁可弃城,也不能抛弃百姓,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人口就意味着财富。
李璟也够心狠,人带走就算了,还把扬州城给烧了。距离扬州不到百里路程的泰州,估计城中也已经没有多少军队驻守了,柴荣听说泰州无备,遣兵袭之,十二月二十五日,周军占领泰州。
现在淮南东部地区,唯一还有南唐军队驻守的,是楚州。柴荣不进攻楚州,而去收复扬、泰二州,看似闲笔,其实这是一招妙棋。攻克濠、泗之外,柴荣下一步作战重点就是楚州。
如果不拿下扬、泰,隔断江东和楚州之间的联系,南唐军万一突然北上救援楚州,柴荣就要腹背受敌,这也是“围点打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早在一个月之前,周军就开始了对楚州的围攻,由于南唐的楚州防御使张彦卿指挥得当,周军才受阻于城下。柴荣不放心楚州的战事,决定亲自指挥攻城。
最近周军屡战屡胜,士气高昂,周军步骑兵数万,分水陆两道,浩浩荡荡的开赴楚州前线。周军中应该有文艺兵,他们编出了一首边塞游牧民族风情的军歌《檀来歌》,让士兵们传唱。歌词通俗易懂,士兵们很快就学会了。周军水陆两道士兵,放开嗓子,骄傲的歌唱。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周军将士们嘹亮的歌声,声震东南。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正月二十三日,柴荣率主力部队兵临楚州城下,随即下令攻城。
这场楚州之战,是周军在淮南打的最为艰苦的一场战役,交战过程异常惨烈。整个五代十国的城市攻坚战史,在作战强度和惨烈度上,唯一能和楚州之战相提并论的,也许只有宋太宗灭北汉强攻太原的那场战役了。
具体的战斗过程,陆游在南唐书中记载的非常详细,如下:
及梯冲临城,凿城为窟室,实薪而焚之,城皆摧圮。遂陷,彦卿犹列阵城内,誓死奋击。谓之巷斗。日暮,转至州廨。长短兵皆尽,彦卿取绳床搏战,及兵马都监郑昭业等千余人皆死之。无一人生降者。(2)
这是一场城市攻坚战,也是一场街巷肉搏战,楚州中每一寸地皮都是血肉横飞的战场。张彦卿的骨头真是硬的不得了,他明知这场和柴荣的决战中,笑到最后的肯定是柴荣,而他注定要成为战场上的失败者。即使如此,张彦卿还是做到了尽节王室,宁可战死,绝不屈膝,战斗到了最后一人。
张彦卿是南唐猛将,他和他的手下将士们都对李璟忠心不二,但这场楚州之战,留给后世最大的争议是,周军在攻进楚州后,是否进行了屠城?如果有的话,屠城令是不是柴荣下的?
周军攻陷楚州后,到底做了些什么?各种史籍记载不一,现将几种说法一并列下,综合分析。
《旧五代史》:(周军)拔之(攻克楚州),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3)
《资治通鉴》:彦卿与都监郑昭业犹帅众拒战,矢刃皆尽,彦卿举绳床以斗而死,所部千馀人,至死无一人降者。(4)
《新五代史》:克楚州,守将张彦卿、郑昭业死之。(5)
《江南野史》:周师围之,矢石如雨。民虽死困,守益坚。迨一年食尽方陷。彦卿,夙将之后,善抚师旅,共舀甘苦。城破之日与军一万。战而没,无一生还者,遂屠其城。(6)
《南唐书》:周兵死伤亦甚众,世宗怒。尽屠城中诸民,焚其室庐。(7)
在以上这五种史籍中,《旧史》只提到了六军大掠,估计是周军掠夺城中财物,但并没有提到屠城。《新五代史》更简单,只提到了张彦卿战死。《资治通鉴》也没有提及屠城一事。只有《南唐书》、《江南野史》记载了周军屠城,却都没有提及柴荣下令屠城。而陆游书说的最为明确:周军屠城,杀尽城中百姓。
另外,在《册府元龟》中,关于攻楚州一事,宋朝的史臣们也并没有提到柴荣下令屠城的记载。“显德五年,南伐楚州,率战士持火炬,以几其城楼,克之。帝计其败卒必将南遁,因亲领卫士及骁骑数百于南城逐之,又杀数千人,楚州遂平。”(8)
从这段记载来看,柴荣并没有进城,而是带着几百名骑兵追南唐败兵至城南。至于又杀数千人,应该是南唐军队,而不是平民百姓。如果是平民的话,还用得杀掉他们,才能平定楚州?
在以上诸书中,要说治书最严谨的,首推《通鉴》。司马光是宋臣,他没有必要为柴荣这个前朝皇帝避讳什么。再者,在《通鉴》中随处可见柴荣因怒欲杀人的记载,如果周军真在楚州屠城,司马光没有理由不记此事。
《旧五代史》没有提是柴荣下了屠城令,《旧史》著者薛居正等人都曾是后周臣子,他们对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最清楚的,如果确有屠城之事,为什么不如直接记载屠城字样?从赵匡胤继位后,一贯对柴荣的抹黑态度来看,如果真有屠城,以及柴荣下令屠城,他断然不会放过柴荣这个“滔天大罪”。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这很能说明问题。
———————————————————————————————————
(1)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2) 《南唐书.张彦卿传》卷十四
(3) 《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五》卷一百一十八
(4)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
(5) 《新五代史.周本纪下》卷
(6) 《江南野史.嗣主传》卷二
(7) 《南唐书.张彦卿传》卷十四
(8) 《册府元龟.帝王部.料敌》卷一百二十五
日期:2010-09-12 21:36:11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三 柴荣“屠城”辩
2
我们研究历史,应该用一种利益排除法,特别是前后相承的政权,比如秦汉、隋唐、周宋、元明清。以周宋为例。如果宋朝史官写柴荣正面的事迹,则可信度非常高。因为除非宋朝史官不想让柴荣有高大的形象,有意略而不载,至少宋朝史官不会无故拔高柴荣的形象,甚至柴荣的正面事迹还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被隐藏了一些什么。
如果宋朝史官记载柴荣的负面事迹,用利益排除法来分析,宋朝史官有意抹黑柴荣的可能性,至少是存在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再说《旧史》、《通鉴》等官方编撰的史书并没有提到屠城与柴荣有关。
这五部史籍的作者,除了陆游,其他都是北宋人,更接近于后周时期。而陆游是南宋人,不仅是陆游,就是另外一部《南唐书》的作者、北宋人马令,他在记载这件事情时,也是采用《江南野史》的记载,陆游也是如此。
陆游《南唐书》厚此薄彼的情况非常严重,同样是北方政权进攻南唐,后周成了野蛮的侵略者,北宋倒成了正义之师。柴荣时代,陆游站在南唐的立场上,自称为“我朝”;赵匡胤时代,他又站在宋朝的立场上,逻辑何其荒谬,史观何其不公!还做什么史!多写几首纪念唐婉的诗,比抵毁柴荣更有意义。
按陆游的逻辑,女真灭北宋,攻南宋,岂不是应该得到与北宋灭南唐一样的待遇?《金史》中找不到一句有关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下令屠杀汉人的记载!陆游为何不站在金人的立场上歌颂完颜吴乞买?仅仅因为他的主子是宋孝宗,所以他才厚此薄彼。
同样是“屠城”,北宋灭亡南唐时,曾经在江州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全城无人幸存,鸡犬不留。陆游记载说赵匡胤曾经派人去前线制止屠杀行为,但为时已晚。本着利益排除法的原则,这则史料可信度值得怀疑。在宋朝史官的笔下,赵匡胤的形象十分完美,没有一点瑕疵,世界上有这样的圣人吗?
同样在宋朝史官的笔下,柴荣虽然功高绝世,但柴荣的性格缺陷也被披露的非常多。如果假设一下,后周统一天下,那些“周朝”史官还敢这么写吗?一个都没有。陆游生活的时代,正是赵匡胤十世孙宋孝宗赵昚的统治时期,陆游怎么敢写他主子的先人赵匡胤的不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