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55节作者:
o柴狼o 不能就此来否定《南唐书》的史料价值,毕竟这是南唐专史,而且宋是南唐的征服者,做为征服者政权的史家,陆游更不会有什么顾忌。只是涉及柴荣的这些史料,可信度实在令人怀疑。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屠城”的这段历史,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赵匡胤也参与这场“屠杀”事件!参加楚州之战的并不只有柴荣,赵匡胤做为前军大将,必然参加了这场战役。
如果柴荣亲自参与了“屠城”,做为柴荣身边的禁军将领,赵匡胤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置事身外。宋朝史官为了避讳,就略而不提赵匡胤。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处理,略掉赵匡胤,把黑锅扣在柴荣头上就行了,但这几位史官都没有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南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予见郡人言父老相传,太祖皇帝从周世宗取楚州,州人为抗周师。逾时不下。既克,世宗命屠其城。太祖至此巷,适见一妇人断首在道外,而身下儿犹持其乳吮之。太祖恻然为返,命收其儿置乳媪鞠养,巷中居人,因此获免,乃号因子巷。岁久语伪,遂以为金而少有知者。(1)
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如何?稍加分析,发现这则史料可信度几乎为零。
一、宋人称赞本朝皇帝,可信度本就不高。否则,历史上的皇帝全都是仁人之君了。
二、赵匡胤在攻楚州城北时“昼夜不解甲胄,亲冒矢石,麾兵以登城。”如果周军屠城,赵匡胤是绝没有可能置身事外的。再假如,柴荣若是个凶残暴君,他必然在军中有自己的情报系统,他不可能不知道赵匡胤在城中做了些什么。如果柴荣要求部下杀人,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柴荣还会重用连自己命令都不听的大将?更遑论日后托孤给赵匡胤了。
三、朱弁说赵匡胤力保此巷居民平安,但陆游《南唐书》却说“尽屠城中诸民,焚其室庐。”《旧史》也说“庐舍焚之殆尽”。宋人杨仲良也说楚州人尽为周军所杀,“周世宗围楚州,久不下,既克,尽屠之。”(2)人都杀光了,房子也烧光了,哪还有什么因子巷,和巷中诸民?
四、如果赵匡胤真有这种仁善行为的话,正是宋人赞美赵匡胤仁善的难得材料,为何诸家正史均不录此事?历史公认,宋末帝刘凖是被齐高帝萧道成杀死的,但在齐朝治下,沈约写《宋书》时,可有半个字说刘凖的死与萧道成有关?他敢吗?
五、朱弁说的天花乱坠,实际上也是听别人口口相传的。事隔近二百年,什么样的民间传言流传不下来?而且骂前朝皇帝,也用不着避讳。三人成虎,众口烁金。杨家将还杀掉“汉奸”王钦若、消灭契丹大辽国,十二寡妇征过西,穆桂英挂过帅、大破天门阵,这些都要信?那还要史书做什么用呢。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瑕的圣人,赵匡胤不是,柴荣同样也不是。赵匡胤爱民,是个好皇帝,柴荣同样爱民,同样是个好皇帝。要知道,柴荣英年早逝的消息传到天下,四方百姓痛哭流涕。什么是民心,这就是!
当然,并不否认,楚州屠城事件,是柴荣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不管屠城令是不是他下的,但终归是他的部队进行屠杀的。柴荣没有直接责任,也必须负有间接责任。楚州的南唐军顽强抵抗,绝对不是周军屠城的借口,只能说五代时代道德价值观的崩溃,导致视人命如芥土,柴荣显然也没有逃出这个恶性怪圈,至少他还没有来得及消除这个恶性怪圈。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众所周知,三国时曹操曾经为了泄私愤屠杀百姓,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这也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但现在,已经很少听到对曹操屠城的指责了,因为人贵取其大节,略其小过。曹操的伟大,自不必多说什么。对曹操这样,对柴荣也应该这样。
曹操的历史贡献,并没有因为下令屠城事件而降低。退一万步,即使柴荣真的下令屠城,也不能就此否定柴荣伟大的历史贡献。历史已经证明,柴荣结束唐末五代战乱的巨大贡献,没有人可以比得了。历史是铁定的事实,无论怎么花言巧语的粉饰,还是改变一个事实:
真正结束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二百年战乱,并开创太平盛世的伟大人物,是柴荣!
《宋史.范质传》:五季至周之世宗,天下将定之时也。(3)
—————————————————————————————————————
(1) 《曲洧旧闻》卷一
(2)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 注:杨仲良虽记载屠楚州之事,但并没有说屠城令是柴荣下的。
(3) 《宋史.范质传》卷二百四十九
日期:2010-09-12 21:48:53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四 李璟的屈服 1 持续三年的战争,打到现在,心力交瘁的李璟再也撑不住了。
曾几何时,南唐吞闽灭楚,俨然有中兴大唐的气势,李璟一时风光无限。可由于用人不当,大好局面被彻底葬送,没吃到羊肉,倒惹了一身膻。当南唐国库被耗尽之时,柴荣又气势汹汹杀过淮河,几番苦战,又是丧将失地,眼看着江北门户淮南即将落入柴荣囊中。这三年对李璟来说,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李璟也许后悔当初从父亲手上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庶母种氏想立她的亲生儿子李景逷,真不如让李景逷当皇帝,自己在庐山瀑布前栖庐读书,倒不失逍遥自在。但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李璟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对即将渡过长江的柴荣。
南唐保大十六年(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初六,李璟改元交泰。改元并没有给南唐朝廷带来任何的喜气,金陵城被一片压仰的气氛所笼罩。宫廷内外,每个人都面色沉郁,只有一个人暗中高兴。这个人就是李璟的嫡长子、燕王李弘冀。
南唐下一任君主人选早已经确定,就是李璟的三弟李景遂。李璟即位后,立李景遂为皇太弟。宋朝初年,那场三兄弟之间的誓约,只是一场勾心斗角的闹剧。真正的兄弟继位誓约,在南唐。李璟和两个弟弟李景遂、李景达在先帝李昪的梓宫前,约定兄弟相传,李璟是出于真心才这么做的,他和几个弟弟的感情极深。
而李弘冀做为李璟的嫡长子,却被踢到了一边,李弘冀对非常不满。好在李景遂在淮南兵败后,连续上了十道表章,请辞皇太弟。李景达也因为两次兵败,上表自劾,“固辞”。在这种情况下,李璟这才改立李弘冀为皇太子,让他参与日常政务。
解决完了继承人的问题,李璟强打精神,与已经杀到长江北岸的柴荣周旋。淮南十四州,经过柴荣的东敲西打,李璟的手上,只有庐、舒、蕲、黄四州。如果再打下去,以两军实力、士气的差距,柴荣拿下这四州也仅是时间问题。
柴荣已经开始行动了,一方面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攻取庐州,另一方面,柴荣派水军在长江口来回游弋,似乎确实有过江的迹象。
李璟也实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柴荣打了,现在李璟最担心的是一旦周军兵临长江,柴荣会不会发动渡江战役,一战攻陷金陵。李璟经过痛苦的思考,他决定丢卒保车,向柴荣求和,主动割让四州,来换取柴荣不过江。
但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跪在另外一个男人面前,屈膝降服,是一件极为耻辱的事情,更何况,李璟比柴荣还大五岁。李璟耻于降号称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主动退位,让儿子李弘冀上台,由李弘冀去承担本该属于他的耻辱。
三月二十一日,李璟的特使陈觉在扬州附近的迎銮镇见到了正在此休整的柴荣。
这是柴荣有生之年第二次来到曾经繁华似锦的扬州城,上次来扬州是一个月之前,也是最后一次。在征服淮南之前,扬州深处南唐腹地,在正常情况下,柴荣绝对没有可能来到扬州,除非做南唐的俘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