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56节作者:
o柴狼o 现在,柴荣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杨吴故都,倚临大江,看烟波浩渺,孤帆点点,江风沉醉,此景此情,让柴荣大发感慨。可惜柴荣不擅写诗,没有留下作品。否则以柴荣的神武聪睿,成为曹操那样的诗人帝王,更能增添柴荣撼人心魄的魅力。
虽然柴荣不写诗,但《江南野史》却记载了柴荣与诗有关的故事。柴荣在征服淮南后,来到扬州视察。江南有个书生孟贯听到大周皇帝就在江北,悄悄渡江,想以诗文打动柴荣。柴荣看了孟贯献上的诗集,在卷首看到了一首诗,《贻栖隐洞谭先生诗》,其中有这么两句:“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
柴荣看完,很不高兴,觉得孟贯此诗句有暗讽他恃强凌弱之嫌。柴荣黑着脸,告诉孟贯:“朕以元戎问罪伐叛吊民,非惧强凌弱,何有巢无主之有?然献朕则可,如他人卿应不免矣。”(1)意思说今天算你孟贯运气好,遇上了我,如果遇上脾气不好的,你的人头早就飞了。不过柴荣还是封孟贯官做,但未详其职若何。
柴荣在扬州悠哉游哉的享受胜利的喜悦,听说陈觉来了,柴荣立刻意识到了李璟有他向屈服的意象,在第一时间,柴荣就接见了陈觉。
陈觉此行的目的还不是献降书,而是观察周军的动向,及时给李璟提供决策依据。柴荣似乎也察觉出来陈觉的意图,当陈觉来到迎銮后,发现大批周朝的水军战舰停泊在长江北岸,舰上旗帜飘扬,将士们盔明甲亮,手中的刀戈在阳光的反射下,射出刺眼的光芒。
陈觉吓的两腿发软,这位只会在官场上勾心斗角的枢密使大人,这辈子最怕的就是战争。只要周军不过江,他在江南的利益就不会受到侵犯,在这一点上,他和李璟的利益是一致的。陈觉跪在地上,几乎是哭着哀求柴荣不要过江,并保证他立刻派人回金陵取来降书,柴荣微笑着答应了。
李璟听完陈觉派回来的閤门承旨刘承遇对江北的形势汇报,心里一阵悲凉,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柴荣的耐心是有限的,如果李璟不早点做出答复,谁都知道柴荣下一步是什么。另外,吴越王钱俶也在长江口聚集了多达一万七千人的水军,四百艘战舰,只等柴荣一声令下,吴越水军就会冲进长江……
————————————————————————————————————
(1) 《江南野史.孟贯传》卷八
日期:2010-09-12 21:57:09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四 李璟的屈服 2
李璟终于下定决心了,长痛不如短痛,赶快把柴荣打发走,保住江南半壁才是最现实的。李璟立刻派刘承遇赶回迎銮镇,代表南唐官方承认大周皇帝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淮南争夺战的最终胜利者,并表示南唐愿意向周称臣、去帝号,交割十四州、岁输贡物四十万。
柴荣对此很满意,他以宗主国皇帝者的身份给“江南国主”李璟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与其说是安慰李璟,不如说是羞辱李璟,诏如下:
皇帝恭问江南国主。使人至,省奏请分割舒、庐、蕲、黄等州,画江为界者。顷逢多事,莫通玉帛之欢,适自近年,遂构干戈之役,两地之交兵未息,蒸民之受弊斯多。一昨再辱使人,重寻前意,将敦久要,须尽缕陈。今者承遇爰来,封函复至,请割州郡,仍定封疆,猥形信誓之辞,备认始终之意,既能如是,又复何求。边陲顿静于烟尘,师旅便还于京阙,永言欣慰,深切诚怀。其常、润一路及沿江兵棹,今已指挥抽退;兼两浙、荆南、湖南水陆兵士,各令罢兵;其庐、黄、蕲三路将士,亦遣抽拔近内,候彼中起揭逐处将员及军都家口丁毕,只请差人勾唤在彼将校,交割州城。(1)
柴荣称李璟为江南国主,实际上是按唐朝天可汗李世民对回鹘赐书的格式做的,“周世宗既取江北,贻书江南,如唐与回鹘可汗之式,但呼国主而已。”(2)这是强国(或战胜国)与弱国(或战败国)之间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柴荣这么做也是有资格的。不打掉李璟的尊严,李璟会甘心臣服于他吗?即使打败了南唐,李璟都未必心服。
至于李璟奏请逊位,让太子李弘冀继位,柴荣没有答应。原因很简单:李璟被柴荣打败,心里会有一份对柴荣的畏惧,李弘冀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再加上少年新进,处事极端,李弘冀上台后,未必就像李璟乖顺。以实力论,双方不在一个等级上,但柴荣刚得到淮南,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他不想在这个时候让李弘冀出来捣乱。
苦战了三年,柴荣终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战果极为辉煌:州十四、县六十、户口二十二万六千五百七十四,人口百余万。(3)
淮南战争之所以打的这么艰苦,而且足足打了三年,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唐法度严明。据宋人洪迈说:“郭廷谓不能守濠州,以家在江南,恐为唐所种族,遣使诣金陵稟命,然后出降。则知周师所以久者,景法度犹存,尚能制将帅死命故也。”(4)
虽然柴荣决定先进攻淮南的原因是“周室方强,李氏政乱。”(5)但双方的综合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在军事范畴内,受政治影响相对小一些。
李璟之所以惨败,柴荣用兵有方固然是一方面,而李璟所用非人,当断不断,坐失良机,也是南唐惨败的重要原因。李璟把自己手上的一把好牌全都打臭了,南唐最终由地区性大国变成二流政权,确实非常可惜。
不论李璟有什么苦衷或难处,他终归是失败了,胜利者是不需要被指责什么的。柴荣要的只是胜利,“兵闻拙胜,未闻巧之久也。”
四月初四,柴荣离开扬州北还。
这次,李璟是真的服了,彻底的心服口服,遇上柴荣,是他的悲哀,也是他的荣幸。
为了表示对柴荣的敬意,也是周朝祖宗的名讳,李璟将自己的名字,由“璟”改为“景”(为叙述方便,以下还称为李璟)。周太祖郭威高祖父的名字叫郭璟,而柴荣是以郭氏子孙入承大统的.所以“璟”字,李璟已经没有资格再用了。其实这很正常,如果周唐之战的胜利者是李璟,那么柴荣也必须改名,因为李璟的祖父就叫李荣。(6)
同时,李璟革去自己的年号“交泰”,奉周朝的显德年号为正朔。从此,江东没有了皇帝李璟,却多了一个江南国主李景。名号变化的背后,却铭刻着一段刀光火影的悲壮历史。只是不幸的是,李璟做为失败者,无奈而苦涩的跪在柴荣脚下,与胜利者柴荣一起,合写了这部历史大剧。
柴荣征服了淮南,更重要的是,他在精神上彻底征服了另外一个坐在金字塔上的男人,这种精神征服的快感,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李璟被柴荣给打怕了,更可怕的是,一个男人的斗志被柴荣彻底给打跨了,李璟再也没有勇气向柴荣发起挑战。一个男人的悲哀,莫过如是。
为了表示对柴荣的臣服,李璟甚至上表,将他和柴荣的关系形容是父子关系,“皇帝陛下辱异常之顾,垂不世之私,外虽君臣,内实父子。若骨肉殊恩,异礼无得而言,退日揣循,何阶于此。且古人有一饭之恩,必报臣窃慕之故。天地之功厚矣,父母之恩深矣。而子不谢恩于父人,且何报于天以此思之。”(7)
李璟比柴荣还要年长五岁,四十三岁的李璟低首下气的称三十八岁的柴荣为父亲,不知道李璟在写这道表时,他的心情是何等的辛酸和悲凉。长辈和晚辈的年龄逆差五岁不算夸张,石敬瑭比干爹耶律德光大了十一岁,刘崇比自己的干叔父耶律璟大了三十岁。
不过对李璟的恭顺,柴荣还是非常满意的。现在柴荣并没有过江的打算,条件还不成熟,拿下淮南后,周朝一方面解决了江淮地区对中原的战略威胁,另一方面让南唐和吴越在实力保持了均势,从而使吴越更有能力来牵制南唐,以防南唐臣服周朝的政策发生变化。再有就是,乖顺的李璟控制江东,对周朝最为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柴荣需要给李璟一些实质性的安慰和补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