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19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日期:2010-08-04 23:17:36
在这个竞争空前激烈、情况空前复杂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想过得幸福而又快乐,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了。没“成功”、生活贫困的人,固然要承受相当大的经济压力;而那么所谓的“成功”人士,其心灵也不会轻松,同样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正象俗语所说,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其实,一个人只要有心去追求,还是能过上古人所向往追求的那种心灵自由的快乐生活的,而且,过上这种心灵自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精神、物质两方面是可以兼顾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升心灵的层次,要具有一种“贫而不贱,富而不骄”的修养,带着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这一境界的达到,关键要有一种主动去追求的意愿。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总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能力低下、什么也干不成的人。这样一来,本来睿智的心灵,就被这些负面因素牢牢地禁锢住了,就会失去成为优秀的自己的机会。
所以,一个人想要在人生中干出一番事业来,首先就要突破“自我”的限制,要在行动中激发自己的潜力,磨炼自己的意志,最终获得“心灵”的突破,只有心灵强大了,才能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待事物,才能从平凡的一件事中发现其不平凡的意义,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就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视困难为提升自己能力的考验,以乐观豁达的心境去做事,从而获得一个快乐、成功的人生。
日期:2010-08-05 08:07:05
呵呵,这个是要在实际修养中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要把自己意识中的参照系改变过来,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改变,才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要是能轻松地达到,那么街上走的都是圣人了。
日期:2010-08-05 12:19:29
去掉心灵的牵累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传习录》
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是被强迫的,就很容易产生牵累的心态,自己就会觉得很累。
人的潜能虽然很大,但也要在你的意识感到轻松愉快、有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来。
如果怀着一种焦虑甚至怨恨的心情,时刻在那里计算着得失,用这种心态去工作,心里就会觉得很累,有的甚至会产生“过劳死”。而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忘我地投身于其中的人,尽管他们被视为“工作狂”,其工作量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很少有“过劳死”的例子。
周弘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高二的女孩,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很听话,学习也很刻苦。成绩虽然不是顶尖水平,但也还可以。
她的父母对女儿的关心无微不至,在学习成绩上也从不强求要考到多少名才行,偶尔考砸了也从不打骂她。
不过女孩的心是很细的,她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虽然父母从来不因为成绩好坏而打骂自己,她反而受不了父母这种默默的付出与无言的期待,考不好时她觉得让父母打骂自己才好受些。面对父母“望女成凤”的期待,她的内心充满一种负疚感,觉得惟一可以做的事就是拼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殷切期待。
眼看就要升入高三,她学习更加刻苦了,经常学到晚上十一二点钟都还不肯睡,平时电视也不看,也不出去玩耍。可是尽管她如此苦读,成绩还是不见有显著的提高,只见她的脸色一天天憔悴下去,父母十分担心。
终于有一天,女孩问母亲:“妈妈,你说我学习刻苦不刻苦?”
母亲怜惜地看着女儿的脸庞,很理解她:“刻苦呀。你怎么了?”
这一下女儿实在禁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我真的受不了,我感觉已经到了极限,一根弦就要绷断了,可是我还是赶不上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妈妈,你们见我每天都认真学习,可是我心里很苦很苦,我快崩溃了!”母女俩抱头痛哭,仿佛是世界末日到了。
其实,这正是读书为自己的计较得失所累的一个典型事例。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要做好,就要全身心投入其中,读书学习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在学习中,心中满怀着计较得失,情况会怎么样呢?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
这时我们只看到他表面上的刻苦学习,其实他的心绪杂乱,精力不集中,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不仅身心受累,有时甚至会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那么聪明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有人向王阳明请教:“读书是调习我的心所不可缺少的。但在读书的时候,又会产生科举的思虑,怎样才能避免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时,即使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我们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我们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总是整天与圣贤印证,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不管怎么读书,也只是调习此心而已,又会有什么牵累呢?”
孔子好学不倦的事例,正是这样一个典范。
孔子十分勤奋好学,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从十五岁起就立下了学习圣人之道的宏伟大志,这个志向非常坚定,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对于自己学习的勤苦程度,孔子非常自信地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中,必定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是却没有像我孔丘一样好学的人。”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从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的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勤奋学习已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形容孔子刻苦读书有一个成语叫做“韦编三绝”,说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一部竹简书《易经》,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书籍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像《周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孔子读这部书,居然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从中可以看到他读书达到何等刻苦的程度了。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精粹了。”
孔子读书为什么不会感到很苦、很累?因为他读书不是为了普通人所看重的名利,而是把读书当做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这样就有一种出自内心的乐趣,当然就跳出了得失之累。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精神境界与追求。你可以去做任何一件事,但做过就把它放下来了,心灵不要总是纠缠在上面。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生智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