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只是传说》
第30节

作者: 瀚海箫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丞相田千秋是一位火箭式的干部。那还是在卫太子事件以后,朝廷重查巫盅案,好多冤假错案就浮出水面。汉武帝也是追悔不已,田千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上书汉武帝为太子鸣冤。末了还加了一句这是白胡子老爷爷教我说的。田千秋当时是一个为汉高祖刘邦守墓的小官,这白胡子老爷爷明显就是影射汉高祖。这也是田千秋自保的一种手段。可是汉武帝看后却是酸、甜、苦、辣、咸,百感交集。当时就提拔田千秋为大鸿胪,也就是外交部长, 不久又晋升为丞相。

  田千秋这个资历自然没有办法同霍光抗衡,而且为人比较老实,又很会来事谁也不得罪。桑弘羊则不同,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的功臣,又有学问,属于财务专家,非常难对付。汉武帝能够北讨匈奴,开疆扩土,全仗桑弘羊理财的铁算盘,没有桑弘羊的财政支持啥也玩不转。而汉武帝一世,虽然开疆扩土,但是人民生活困苦,在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怨言,桑弘羊更是在风头浪尖上。桑弘羊制定的盐铁专营等政策为国家聚敛了大量财富,不可避免的就侵害了豪强巨贾的利益。

  汉武帝生前下了轮台罪己诏,要改弦更张,与民休养生息,但是怎么做却没有一定之规。利用这件事一方面造造舆论,同时也看看桑弘羊的反应。
  昭帝下诏各国、各郡举荐贤良、文学人士,共商民间疾苦、以及治国之纲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之议。
  丞相田千秋主持了这次辩论。始作俑者大将军霍光并没有出席会议,而把御史大夫桑弘羊推到了前台。贤良、文学人士主要提了三点:反对盐铁官营;反对武力对付匈奴,主张用和亲和多给财物的办法感化匈奴;主张行仁政,讲德化,反对严刑峻法。
  这整个就是一个对汉武帝时期政策的反攻倒算。全盘否定,一点不剩。这些贤良人士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对国家政策弊端的看法一针见血。可是全盘否定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未免偏颇。
  匈奴不打能行吗;至于行仁政、讲德化,反对严刑峻法,则是儒家同法家的争执,现在看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而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法等都是桑弘羊的杰作,在不显著增加农民赋税的前提下,为国敛财,满足了国家的财政需要。所谓平准就是由国家控制物价,贵了就抛售,贱了就收购,这就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富贾的财路。可见这些贤良不光为底层老百姓说话,更是豪强商贾的代言人。
  作为参与了整个汉武帝时期政策制定的桑弘羊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反驳这些贤良人士的观点。可是桑弘羊当官太久了,对人民的疾苦很少了解,对现行政策给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得更少。难免表现出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烟火。
  这次辩论的结果仅仅是废除了酒类专卖,其他财政政策照单全收。至于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正如桑弘羊所说,那是如何选择执行官员的问题,而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匈奴还是要打,和亲是不成的;行仁政、讲德化,和严刑峻法也是不矛盾的。
  辩论的间接结果却很直接,桑弘羊被贴上了反对改革者的标签。霍光一言不发,一比零领先。

日期:2010-03-01 19:18:01

  轮台罪己之外交部长
  前面讲解丞相田千秋履历的时候提到田千秋是一步被提拔到大鸿胪,也就是外交部长的位置,使很多人很困惑。汉武帝用人也太随意了,一步登天,破格提拔可以理解。问题是为什么是外交部长这个职位哪?田千秋有作为外交部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史载,田千秋身高八尺有余,体貌甚丽,也就是说身高有1.8米到1.9米,放在现在也不矮。田先生形象非常好,是一帅哥。形象在外交部长的招聘启示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大鸿胪原来叫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改为大鸿胪。西汉的时候,大鸿胪的职责比较杂,凡是涉及到诸侯、属国、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事都归管大鸿胪,包括一部分内务部长的职责。翻译成外交部长在一定程度上还削减了大鸿胪的权限,让田千秋知道非同我急不可。

  但是大鸿胪的工作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国:刘氏宗亲的王国、各侯爵的侯国、少数民族归汉后在汉朝境内的属国、境外的属国以及真正的外国。迎来送往的事情肯定少不了,对主管领导的形象有一定的要求也是相对合理的。但是也不是长的好就可以,要有一定的学识,还得专业对口,最起码也得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是要熟悉外交事务,有一定国际眼光。比如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回来后就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田千秋虽然学识不错,但是缺乏专业知识,所以不久就去干丞相了。

  大鸿胪可以说是西汉的一个主要的外交窗口,但是并不是唯一的。一些边境郡县、边境要塞也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责。随着汉朝对外的不断扩张,在边境地区新设了许多新的郡县,比如河西四郡。这些地区位于与境外接触的前沿,而且,境内往往有许多新归降的少数民族,不可避免的就要接触到外交事务。诸如招降纳叛、开通关市、支付赏赐等等都在职责范围内。所以这些地区太守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时候外交使节不是从陆路来,就是从水路来,必须先到边塞。由边塞的机构负责接待,然后护送到京城。到了京城之后,才有外交部的所属部门全权负责。
  在某种程度上边塞的外交任务更重,许多外交事件的处理地点往往是边塞,而不是京城。这也是当时的交通状况所决定的,不象现在可以坐飞机直接空降到京城。诸如接受外交文书,传递个口信(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或者不愿意写信的,只能用口信),接受贡品等等都在边境发生。
  西汉外交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方面镇抚大员的作用,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还是回到汉武帝身后的政局。

日期:2010-03-02 01:38:35

  轮台罪己之燕盖之乱
  人算不如天算,在汉武帝去世后的第二年忠心耿耿的金日磾也追随他的帝王而去,三角形去了一边。
  虽然汉武帝留下的三驾马车变成了双雄并立,但是长安的形势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大好。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粲的儿子上官安,两家是儿女亲家,又同殿为臣,共同辅政,可谓一番佳话。霍光休假的时候就由上官粲主政,似乎是同心同德亲密无缝。别忘了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件东西是无法分享的,那就是权力。
  始元三年上官粲提议让霍上两家友谊的结晶,也就是上官粲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入宫做皇后。霍光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女孩太小了。时年皇帝弗陵十岁,女孩五岁,是小了点。可是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霍光曾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金日磾的儿子金赏。金赏和汉昭帝同年,当时七岁,霍光的女儿想必也大不了。所以年龄根本不是理由。

  这是上官粲同霍光第一次过招,看似平常却暗藏杀机。如果事情成了,以后很可能是上官家的子孙做皇帝,那么,上官粲必将压倒霍光,这是霍光所无法接受的。
  上官粲并不死心,紧接着走了盖长公主的门路。盖长公主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此刻在宫中照顾小皇帝。上官粲的儿子上官安就游说公主的男宠丁外人,希望他能帮助上官安的女儿入宫。作为利益交换,上官父子可以促成丁外人与公主的好事,丁外人也可以因此封侯。
  这事居然就成了。
  始元三年上官安的女儿入宫为婕妤,次年被封为皇后。好处立竿见影就来了,皇后的父亲上官安被封为车骑将军、桑乐侯,上官一门两侯,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将眼睛移到脑袋顶上去。
  可是问题也来了,答应丁外人的事得兑现,这事必须通过霍光。霍光的回答很简单,公事公办:先帝有约,无功不得封侯。上官粲原以为有盖长公主的面子,霸王硬上弓,霍光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可是霍光不买账,也不可能买账,无功封侯既违制,对霍光又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要做?!
  这样,霍光就得罪了盖长公主。盖长公主也就不知不觉地上了上官粲的战车。即使这样,也无法向霍光发难。上官粲又拉上了两个人:燕王旦、御史大夫桑弘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