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用行动表明了,冯奉世在莎车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破坏西域的安定团结,不仅没有影响双方的友好关系,而且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和平几乎是所有人的希望。正常人都希望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内生活。对于像莎车这样的区域内捣乱分子,周边国家很多时候是敢怒不敢言。汉廷作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老大,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维护和平的角色。
日期:2010-03-17 17:49:17
屯田之争之魏相论兵
在接到郑吉关于增兵的奏章之后,汉宣帝召开了中朝紧急会议讨论应对措施。
车师虽然只是一个点,却是汉、匈力量的交汇点。单纯增兵车师不会解决根本问题。那叫添油战术,弄不好还可能形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那就得不偿失了。以赵国充为首的武将认为应该趁匈奴衰落之际,出兵匈奴右地,也就是匈奴靠近西域的地盘,彻底解决匈奴对西域的干扰。
作为外朝之臣,丞相魏相并没有资格参与中朝会议。在听到中朝讨论的结果之后,丞相感到比较忧心,认为此时出兵攻打匈奴不合适。魏相在当时的官员中比较与众不同,学得是儒家经典中的《易经》。会不会算卦不太清楚,但是为人处事以及整个执政的理念都符合《易经》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
在魏相看来在车师继续用强,乃至于出兵攻打匈奴右地就是阳气太盛,不符合天道常理。
那么,汉朝是否有实力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哪?汉朝有实力出兵匈奴右地,解决匈奴对西域的干扰,但是彻底消灭匈奴可能性不大。既然不能彻底消灭匈奴,匈奴还是会在车师与汉朝纠缠不清,如果车师对匈奴来说无不比重要的话。即使消灭了匈奴,汉人也无法占领广博的草原,就象匈奴人不会耕种一样,汉人也不会去游牧。到头来草原不会成为汉人的农场,还是要放弃,又会有新的游牧民族来临。从这个角度看,出兵匈奴右地并没有实际意义。在形势不明朗,或者机会不合适的情况下,不如归去。缓一缓也许柳暗花明。
而且汉朝也面临很多内部问题。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汉朝虽然各方面都有其色,但是国民经济还相对薄弱,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厌战情绪也比较高。汉朝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民,尤其是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安居乐业。车师之争并不是汉朝的主要矛盾,如果为此而出兵匈奴,再起大兵则是本末倒置。阳气太盛在外,阴气太盛在内,阴阳不调就会出问题。
魏相还提出了五兵之说, 就是兴义兵,除暴安良;起应兵,反抗侵略;避免忿兵,怒则无度;杜绝贪兵,贪者无智;不敢骄兵,骄者必败。
在魏相看来车师之争就是忿兵。
魏相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为什么打仗的问题,也就是汉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汉匈战争起源于匈奴对汉朝的侵扰,边境人民难以安居乐业。战争的目的就是消除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威胁。匈奴虽然还未臣服,也已经疲惫不堪,这个目的现在是初步达到了。匈奴不止一次暗示要同汉朝恢复和亲关系,而且已经很少主动犯边了,碰巧抓到汉朝的老百姓也会很快送会来。那么匈奴是否永远不再犯边了?不是,当匈奴休养生息以后,还是会再度扣边。这是他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决定的。
趁此机会,收收手,掌握一下操作的节奏,也是符合阴阳调和之道的。此时再无节制的运用武力就是穷兵黩武了。正所谓强力反击,有限扩张。
日期:2010-03-18 18:07:37
屯田之争之移民渠犁
魏相奏折是清楚地描述了汉宣帝君臣所面临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策略。与汉宣帝对国家的认识,和施政理念也是相符的。不是说好皇帝都从谏如流吗?这一次汉宣帝就是如此。大臣的奏章有时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扭转乾坤,也是皇帝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下面的事情就是如何处理善后了。郑吉的几千人还被困在车师那。元康二年(公元前67年)长罗侯常惠率领张掖、酒泉的骑兵前往车师,接应郑吉所部屯田将士回渠梨。对于在车师的屯田之争,汉廷采取了退一步的策略:车师两分。将车师的老百姓能带走的全部迁徙到渠梨,妥善安置。渠犁周围有数千顷土地,安排车师这些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按照车师人的管理习俗,正在焉耆避难的前车师太子军宿,被请回来,立为车师王。车师人再也不用遭受战争的恐惧,安居乐业,而且有汉军屯田部队的保护与农业技术的扶植,车师人的好日子应该开始了。
你说他们能不亲汉吗?
匈奴人不是已经学会种地了吗,空无人烟而又肥沃无比的车师故地就留给匈奴去开垦吧。至此,车师被分成了八块,兜莫的后车师国、军宿的前车师国以及六个小部分分散在天山北部。
还记得跑到乌孙避难的乌贵吗?当年乌孙跑到乌孙之后,乌孙王曾经上书朝廷报告过这件事。希望把乌贵长留在乌孙,理由也是堂而皇之,一旦天下有变可以从西面攻击匈奴。而乌贵宁可两地分居,也希望留在乌孙。当时局势不稳定,汉朝就答应暂时把乌贵留在乌孙。
现在车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车师也已经有了新国王。现在是腾出手来处理乌贵的时候了,最起码也得解决人家两地分居的问题,让人家一家团圆。乌贵可以说是车师国内亲匈奴势力的杰出代表。让这样的人留在乌孙汉朝君臣实在不放心,车师新王也未必放心。所以,把乌贵请到长安来才是最佳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看,乌孙作为汉朝在西域的同盟,收留亲匈奴的车师王,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事件。也许乌孙人有自己的小九九,希望扮演一个避难所的角色,在汉、匈之外充当第三极,这自然也不被汉朝所允许。
乌贵在长安是豪宅住着,好车开着,享受着高干的待遇,生活悠哉游哉,虽有思乡之苦也是无可奈何,不亦乐乎。
同年,郑吉被任命为卫司马,安心扎根边疆,负责保卫鄯善以西的西域南路地区的安全。首任西域都护使郑吉即将走马上任。
日期:2010-03-18 18:20:51
第六章 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之结婚内附 (一)内外有序
在基本处理了车师问题之后,又一个好消息从西域传来:乌孙王翁归靡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自己的儿子元贵靡为太子,希望与汉朝再次联姻并且举族内附。
翁归靡还发明了一个新词:结婚内附。什么意思哪?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婚姻关系使乌孙成为汉朝的一部分。这是好事呀!但是乌孙王的这一建议却在汉朝内部产生了争论。主要的反对派就是时任外交部长的萧望之。反对的原因比较高深,解释起来有一定难度。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还得从头说。
在当时儒家的政治理论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才叫中国,文明程度是最高的。越远离中心,文明程度越低,就是蛮夷,这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从地理上看,汉朝占据了亚洲大陆最好的地方,具备了产生发达文明的条件,而周边不是高山就是草原、沙漠,相对贫瘠,生存条件也相对恶劣。从经济上来说,确实中原地区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也最富有,周边地区发达程度就逐渐降低。就连草原上的匈奴在经济上也不得不依赖中原。
这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根据发展程度把人分成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这两种不同地区的人们必然存在矛盾,就像汉朝与匈奴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主要采取两种办法:分离和接纳。比如说修建个长城,把两种人分离开,以避免战争。对于愿意加入发达地区的不发达地区人群,比如说河西二王,汉朝采取接纳的方式。成立属国,把他们安排在周边地区,保留风俗习惯、生活习惯。
从理论上讲汉朝人也希望恩泽广布四方,把周边不发达地区人民都逐步接纳到体制中来共享文明,也就是共同富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