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只是传说》
第53节

作者: 瀚海箫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郅支单于不能安静一会儿,在西部和平发展一段时间吗?西部虽好,终是不了。当然做一个普通的匈奴王没有什么不好,作为单于却万万不可。郅支单于在客观条件上是比不过有外力支持的呼韩邪单于的。在西部和平发展是如论如何赶不上呼韩邪单于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赶超,失去单于的称号,或者兵败身死。当然,郅支单于也不是非得向西,也可以向呼韩邪单于学习,选择向南:坚决归附汉朝,狗皮膏药我粘上你。这样两个单于就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了。如果郅支单于真的南下,汉朝如何应付真是一个难题。

  但是郅支单于的雄心还在,还不想彻底臣服于汉朝,仰人鼻息。还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生命不息,还得战斗不止。

日期:2010-04-05 18:06:16

  虽远必诛之定都坚昆
  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等菜下酒的郅支单于叮上乌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小昆弥乌两分乌孙,睿智神武的乌就屠反而屈居小昆弥,乌就屠的不满是地球人都可以理解的。这就是郅支单于的赌注。虽然汉军在乌孙有三千屯田部队,但是这些人郅支单于根本看不上眼。只要能激起小昆弥的不满情绪,进而加以利用,就可以从中取事,在乌孙安家。

  乌就屠虽然有匈奴血统,并不 等于乌就屠就愿意与郅支单于联合。况且,联合起来做什么?有什么利益却还是大大的未知数。与郅支单于联合的政治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联合起来反汉,那更是不可承受之重。即使没有常惠的三千屯田士卒,乌就屠也不会冒冒失失地火中取栗。
  在乌就屠看来,郅支单于就象一支丧家之犬,给食则生,不给则死。联合的目的无非是想从自己是身上割肉,或者割乌孙的肉。所以郅支并不是联合的对象,却更像一块到嘴的肥肉。乌就屠就杀了匈奴的使节,发兵八千夹道迎接郅支单于。
  消灭郅支单于既能掳掠老幼,又可以取悦汉朝何乐而不为,前提是能打赢。郅支单于虽然对联合乌就屠抱有一线希望,警惕性却时刻没有放松。使者逾期不归肯定不是什么好的兆头。现在乌就屠的大兵又来了,只有开战一条路了。
  乌就屠虽然勇武,却不是身经百战的郅支单于的对手。八千人被打得丢盔卸甲,四散奔逃。读史到此处真是感到很诧异,虚闾权渠单于有这么两个神勇的儿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随便选择一个都可以安定匈奴,为什么不传位与他们哪?反而让颛渠阏氏钻了空子,真是不可理解。
  战斗的胜利并没有给郅支单于带来多少喜悦。自从起兵以来,郅支单于一直是一个高丨潮丨接着一个高丨潮丨,胜利一直伴随着郅支,曙光却不知道在那里。离大城市是越来越远,现在都到了边远山区还没有找到可以安家的地方。能去的也只有北方了

  北方有乌揭、坚昆、丁令三个小国家。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坚昆,据说李陵被单于封为右校王之后就统领此地。若干年后,李陵的后代还同唐朝皇帝去攀本家,论起来确实是同宗,也不知真假。
  郅支单于首先向西在阿尔泰山南麓兼并了乌揭,再向北兼并了坚昆,这就到了贝加尔湖的西部了。随后在贝加尔湖附近的丁零也成为郅支单于的附庸。堂堂匈奴的大单于在强冷空气的发源地安家,虽然统领的面积广大了不少,但是冰天雪地,真是苦不堪言。
  放下郅支单于在西伯利亚学滑雪暂且不表,还是回头看一看汉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又到了去旧迎新的时候。

日期:2010-4-6 17:40:00

  虽远必诛之仁柔好儒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朝又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帝。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太子刘爽登基成为汉元帝。刘爽与他的父亲是截然不同。汉宣帝生于忧患,几经波折才长大成人。刘爽则是生在蜜罐里,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自幼受到的是正宗的儒家教育,具有深厚的经学修养,言必引经据典,对儒家的德教那真是发自内心的酷爱。在整个汉朝十几个皇帝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都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可是汉武帝并没有给儒生太多的参政机会,儒生们主要从事一些礼乐方面的文化工作。武帝不是不想用,而是儒生们往往拘泥于摘章逐句,不通实务。相比之下武帝以及以后的汉宣帝更注重法术,也就是精通文法、律令的人才。但是武帝作了一件推广儒学的好事,建立太学。
  初期太学只有区区五十人。到昭帝的时候翻了一番,宣帝的时候又翻了一番。可以看出,汉朝对儒生的需求是逐步增加。随着这些儒生的参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氛围。不懂得儒学经典就显得不入流,就进入不了主流文化圈。
  汉武帝之后的几个皇帝都或多或少得到了这样的儒学培训,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示范作用。在这种氛围下,好多法术之士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得不再次进修儒家经学。那可不是拿点钱混个博士头衔,而是真心想学,起码得初通大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元帝这位西汉历史上最精通儒学经书的皇帝登基了。
  元帝继位之后,太学进行了大扩招,人数一下增到了一千。用人的标准也自然就降低了,每年都对学员进行考核,考试合格就授予相应官职。汉元帝的用人标准也变成了:非儒生不取。
  就像儒学宗师夏侯胜经常对他的弟子所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都不怕。不好意思这是我中学老师说的。总之,在元帝一朝只要精通儒家经典,高官任做、骏马任骑。读书成为当官的重要手段。

  当然学而优则仕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味的读书,死读书、读死书,又没有实务历练,只经过一次考试就可以当官,选出书呆子的几率是很大的。
  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刘爽就曾向汉宣帝进言: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虽然自汉武帝起汉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汉武帝政治上更崇尚法家:罚过赏功。汉朝的官员大部分也都是以学习文法律令起家的。正如汉宣帝所说, 汉家的制度是以先秦法家治国之道为主, 以儒家为辅的混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不能仅仅依靠儒家。对于刘爽的酷爱儒家,汉宣帝生前是深感忧虑的,也曾经断言: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可是毕竟顾念刘爽是自己与发妻许平君的儿子,父子、夫妻情深,舍不得,没有褫夺他的太子之位。

  宣帝虽然对太子酷爱儒家感到忧虑,不知为何却还是为他选了两位大儒做老师: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这也是赶潮流,不赶也不行。现在,刘爽登基成为皇帝。正如汉宣帝所预言,汉朝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全面儒化。

日期:2010-04-07 18:15:12

  虽远必诛之戊己校尉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 年)汉廷对在西域的屯田部队做出了一个战略调整。撤出在乌孙屯田部队,同时在车师故地建立新的屯田基地。
  汉朝在乌孙赤谷城附近共计有三校屯田士卒,共计三千余人。是当年常惠平定乌孙大小昆弥之乱带去的汉军北军精锐。随着乌孙局势的稳定,朝廷认为再在乌孙驻扎如此多的部队,实在没有必要。
  就乌孙的形势看,这样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大昆弥完全在解忧公主的后代掌握之中,小昆弥也与匈奴刀兵相见,基本心向汉廷。但是在大的历史条件下看,尤其是从结果来看,无疑是败笔。屯田部队的撤回减少了乌孙民众与汉朝民众接触的机会,没有了文化的交流,汉朝对乌孙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就会逐渐减弱;同时,也减少了汉军保护乌孙的机会。做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乌孙在西域自保是没有问题。但是国家分裂之后,牧场不能因此增加,人口不能因此增加,官员的数量却增加了一倍,内耗的数量增加了不止数倍,实力自然就下降了。

  第二个举措就是派出戊、己校尉统领北军精锐在车师故地屯田。怎么起这么个奇怪的名字:戊、己校尉。戊、己按照天干地支算就是第五、第六的意思,更难听。虽然同在西域,戊、己两校尉并不隶属于西域都护府,而是作为北军的出征部队直属北军中垒校尉统领。汉军北军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大校尉,其中中垒校尉对内掌管北军垒门,对外掌管西域。戊、己两校尉的部队很可能来自于北军,也就是相应的长水校尉和胡骑校尉,故称戊、己校尉,估计两校尉麾下应有汉军五、六千上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