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只是传说》
第54节

作者: 瀚海箫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至于具体为什么就不是我们关心的了,留给历史学家吧。我们关心的是汉军又重返车师了。车师故地是匈奴进入西域的门户,当年是汉匈反复争夺的主战场,也是战略急所。屯田车师就切断了匈奴右地与西域的联系,在战略上无疑是正确的。郅支单于西进之后,尤其是定都坚昆之后,车师就暴露在郅支单于的兵锋之下,屯田此地也有加强防卫的作用。当年首任都护使郑吉也曾屯田车师,在匈奴强大的攻势下不得不败走麦城。现在匈奴内乱,得来全不费功夫。

  戊校尉驻扎在车师故城交河城,己校尉驻扎在高昌壁,两城相距仅数十里。还是贰师将军讨伐大宛的时候,军士伤病非常多,路远难行。进入吐鲁番之后,发现地势突然高起,就在高昌壁这个地方垒城自保,几十年下来已经成为不大不小的一个堡垒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至于为什么叫高昌壁,就更难考证了。
  同在西域安排两组互不隶属的机构不麻烦吗?一点都不麻烦。如果戊、己两校尉隶属于西域都护府,那都护使的权柄就太重了。过多的权力对个人、对国家都不是好事。而且两者的职能是不同的,西域都护府主要是监督、镇抚西域各国,总理各项事务;戊、己两校尉则是北军的出征部队,有事出征、无事屯田,是汉军在西域的真正代表。如果真有情况的话,都护使可以凭借皇帝授予的节杖调兵遣将,一点也不耽误事。

  至此,汉廷管理西域的布局基本完成。

日期:2010-04-07 18:16:09

  虽远必诛之儒家班底
  汉宣帝临终前也给汉元帝刘奭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这个遗命使很多人感到困惑,汉宣帝简直就是给太子指定了一个儒家班底。指定太子的老师辅政也没什么大错,从人品、学问上看,这两位还是很出色的。一辈子人管不了两辈子的事,具体怎么样还得看太子自己的具体操作,在社会大学里逐渐锻炼成长吧。

  元帝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数次接见萧望之,讨论天下大事,治国纲要。萧望之又推荐了宗室刘更生、侍中金敞共参朝政,一个儒家班底正式形成了。
  这就种下了乐陵侯史高与萧望之的矛盾。乐陵侯史高是正牌子的皇亲,是首辅,而建立儒家班必然以皇帝的老师萧望之为主,史高顿有大权旁落之感。
  不巧的是元帝多病、不愿理事,不免又引入了一股力量,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中书是给太监专设的职务,是在皇宫里帮助皇帝处理各种秘折的官员。中书令和仆射就是这个部门的正副 首长。等到初元二年弘恭去世之后,石显自然就成了一把手。
  这这二人都是宦官,年轻的时候由于犯了罪才受宫刑进宫,是典型的法术之士。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就参与政事,跑跑腿、传传话。宣帝对他们是只给事权,不给实权,用其所长。而这二位,尤其是石显竟然久病成医,久典枢机,历练得明习文法。元帝则更进了一步,认为太监在朝廷内没有党羽,更加值得信赖。因此,一切政务就委任给了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官不大,但是涉及到机密,又在皇帝身边,逐渐权力就向这二位倾斜了。人都是随着权力走吧,攀龙附凤、趋炎附势,这二位身边就有了许多跟屁虫。接下来自然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了。

  这种政治安排在朝廷上就形成了三足鼎立:外戚、宦官、儒生,而元帝可以作为仲裁者高高在上,置身事外。往好的方向说,皇帝可以利用朝臣之间的矛盾,左右逢源,集权柄于一身,操控朝局。这种高水平的操作需要很高的智商和玄妙的手腕,从结果看来元帝并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往坏的方向说,皇帝可以真正的置身事外,乐得逍遥。应该注意到的是汉元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皇帝,弹琴鼓瑟,吹奏洞箫,谱曲、填词无一不精。这样一位皇帝你说他玩物丧志,荒废政务一定也有人信。

  这边儒家班底刚刚初具规模,权力就转移到宦官手上,萧望之当然是不甘心。在萧望之看来,中书是联系皇帝和臣下的枢纽,非常重要。由太监担任这样的职位不合适,应该由士人,也就是儒生代替他们在中书的职位。
  不仅对宦官参政不满,萧望之对外戚的骄横、贪婪也不满。也许萧望之在理论上确实有一套的,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 但是在实务中就露出了腐儒的本色。台面上只有三股势力,一起手就得罪了另两股,使自己变成了少数,这就犯了官场大忌。不能把所有人都打成敌人,应该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这时候需要的是权谋,或者说阴谋。显然这是萧望之的弱项。


日期:2010-04-08 17:56:16

  虽远必诛之石显乱政
  精明的石显可不会犯这种错误,迅速与史高达成了默契。来而不往非礼也,萧先生不是要玩玩吗?那就练练手把。随即找人控告萧望之私下预谋罢免车骑将军乐陵侯史高,挑拨皇家亲戚关系。
  汉元帝就让弘恭去问一下萧望之可有此事。萧望之如何回话都不重要了。弘恭和石显回奏汉元帝,萧望之结党营私、诬陷大臣、挑拨皇家外戚关系,并建议请谒者召致廷尉。谒者就是传令兵。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派人把萧望之召致廷尉问话,实际上就是送到监狱里去。廷尉是执法机关,到廷尉还能干什么?
  汉元帝居然就同意了。史载元帝不明白“请谒者召致廷尉”是什么意思,被蒙蔽了。可能吗?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如果真的是不明白,也只能怪萧望之这个老师作茧自缚。为啥连这点事都没教给皇帝哪?净讲大道理了,一点实务不涉及,培养的学生肯定高分低能。
  萧望之成为辅政之后,对朝廷内部不和古制的东西进行了许多匡正。想必汉元帝的琴棋书画、歌舞弹唱也在匡正之列。儒家实行德治,要求最高领导以身作则,为民垂范。要不天子圣明从何而来?皇帝有点不满也是可能的。

  俗语道:请神容易,送神难。虽然后来汉元帝知道了实情,但也不能随便放出来。刚继位就关了老师,如果不是证据确凿,皇帝这个脸就丢大了。皇帝是不能错的!没办法只好将错就错,放出来是可以,但是要革职为民。一个照面老头就回家了。
  想来元帝只想小小惩戒一下萧望之,师傅还是要用地,汉元帝非常属意萧望之做丞相。几个月以后就想请老师重新出山。而萧望之的儿子一个不小心,不合时宜地于此时上书为父亲的前冤辩白,又被石显抓住了机会。又要送萧望之到廷尉问询。此时的汉元帝想必已经知道去廷尉是怎么回事了,也知道以萧望之的孤傲是不能忍受再次去廷尉地。但是元帝还是签了字、画了圈。果然,萧望之不堪再次受辱,饮鸠自尽,一命归西。

  纵观元帝一朝,讲政治手腕,石显是第一位的。不论他想办谁,总能找到合适的法律,在合适的时机出手,让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玩弄各方于骨掌之中。
  三方鼎立的政治安排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元帝忘了关键要斗而不破才有意义。一个回合一方就出局了,鼎立的局面也就此破功,自己也就此成为被玩弄的对象。石显弄权,起了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使宣帝一朝形成的官场风气大坏。

日期:2010-04-08 19:05:51

  虽远必诛之舍生取义
  不管大权落在谁的手里,日子还得过,政务也得处理。很快汉元帝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的外交考验。匈奴郅支单于派遣使节向朝廷供奉礼物,自己愿意象呼韩邪单那样内附,但是请求归还在长安作人质的侍子。这就是自相矛盾,一派胡言。
  匈奴五王之乱之后,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同时向汉朝派出质子称臣。呼韩邪单于由于距离汉朝近,又诚心诚意的亲赴长安朝拜汉天子,不仅每次入宫都赏赐无数,而且数次向汉朝哭穷都得到了周济:汉元帝初元一年是两万斛, 宣帝年间累计支援三万四千斛。
  郅支单于却感到非常的冤枉、不平,一点实惠没捞着,白白作了一回小。郅支单于远在匈奴右地之西,担了一个空名。这本也难怪,呼韩邪单于表现的是真心实意,言行一致。而郅支单于是远在天边,汉朝想帮也帮不上。况且亲戚还有远近,十年不走动亲戚也不亲。
  但是郅支单于并不这么看,对于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是耿耿于怀,数次羞辱汉朝使节,现在又请求送回质子,到底想干什么?
  送还是不送?送到哪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