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只是传说》
第58节

作者: 瀚海箫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进攻组织得再好,临门一脚腿软也没办法。重木城也是城,汉军有什么攻城的妙计吗?战鼓一响汉军推出了自己的攻城器具:卤楯。卤楯也就是大盾。说是大盾还不如说是楼梯,正面冲城墙的一面是盾,后面是一个楼梯,下面有轱辘,推到城墙边上士兵顺着楼梯就上去了。
  大盾在前,弩兵、戟兵在后。用强弩射杀城上的匈奴士兵,放火焚烧重木城。郅支单于也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战了,全家老小一起上阵。双方展开了对射,从早一直打到晚上。虽然单于占据了地利,但是汉军弩兵厉害,双方堪堪平手。
  入夜时分,只见城门大开,一队骑兵杀了出来。原来单于看到自己对射不占上风,就想派出偷袭部队企图打乱汉军的阵脚。早防着这一招那。教科书里教过,攻城的时候要防备敌方的偷袭,一阵乱箭就射了回去。
  到后半夜的时候,单于也带了伤了,重木城也烧毁了。汉军推着大盾蜂拥到了城下,从四面登上城楼。就在这关键时刻,只听四面喊杀震天,康居的援兵来了。咋才来呢?来了就不晚。这么大的事还不得商量商量?开了一宿会,主要领导都发言了,意见相持不下没法做决定。又没有投票的习惯,就耽误了。
  从客观上说,消灭郅支单于对康居没有多少好处,好处少于坏处。郅支单于再威风也是在康居地面上,有郅支单于在,康居也是获利颇丰。况且,汉军居然在康居家里出手拿人,如果不表示一下太栽面了。但是毕竟是向汉军出手,不考虑仔细了能行吗?就差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算一算利弊得失,老慎重了。

  万余康居兵分成十队从四面冲击汉营,汉军能没有准备吗?攻城的汉军也就一万多人,数千人看家,其他的都在准备打援。围点打援是我军的传统战术。这次虽然不想打援,但是也不能不防着。数次冲击都没有对汉军造成威胁。城内的清剿战斗已经接近尾声了,郅支单于也死于乱军之中。看看回天无力,康居兵也只好悻悻而归。
  后人有诗赞曰:
  异域江湖远,旌旗出天山,
  扬钩致万里,塞下凯歌传。
  消灭郅支残部之后,甘延寿、陈汤一面命人打扫战场,一面派出了两批使节。一批飞马到长安报捷,二人精心的写了一份奏章,写的是花团锦簇,奏章里付带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另一批使节去见康居王。居然敢向汉军举起马刀,一定要讨个说法。问问他是不是误会。当然是误会了,晚上天太黑认错人了。这么给台阶康居王还能不下?
  那位说了,这么容易就给个台阶,太便宜康居人了。这一点陈、甘二人比咱们清楚。此次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不要节外生枝,吓唬吓唬康居王就可以了。随后,大军带着康居王的质子,凯旋。

日期:2010-04-14 18:08:04

  虽远必诛之司隶校尉
  甘延寿回到都护府暂且不表,单说陈汤亲自到京师献首。进入汉关以后,陈汤感觉很郁闷。既没有凯旋门,也没有看到欢迎的人群,更没有献花的红领巾、欢呼的美丽少女,一点都不风光。接的人倒是有,不接还好,一接更让陈汤郁闷。来的是直属司隶校尉的监察人员,要对陈汤带回的东西进行审查。
  啥? 万里远征还出错了?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哪?
  万里远征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归司隶校尉管。司隶校尉查的是陈汤的经济问题。陈汤同志犯纪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一条“一切缴获要归公”,陈汤都放到自己腰包里了。这是陈汤的一个大毛病:贪,而且是相当贪。回军时带了许多缴获的财物、非法的物资。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贪就入了魔道 了。
  司隶校尉是几级干部管的这么宽。司隶校尉是直属于皇帝的政府监察人员。还是巫盅案的时候,好多人被诬陷进了监狱。汉武帝就设置了这么一个临时职位处理相关事宜。事情办完了,职位却留下了,主要负责对京城附近地区官员的监察工作。

  廉政工作是个大问题。刘邦建立了这么一个大帝国,不可避免的要依靠官僚系统来管理,但是怎么保证官僚系统的廉洁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那时候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真是天高皇帝远。郡守作为封疆大吏,那就是土皇帝。不仅是廉洁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对抗中央、政令不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都让中央政府头痛不已。司隶校尉只是一个点,并不能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监察。汉武帝还发明了一个针对各郡郡守的监察体制,叫刺史巡回制。

  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年派刺史出去巡查,主要的监察对象就是各郡的首长。刺史直接归中央管,是个小官,也就相当于七品芝麻官。这就叫以小管大。
  每年八月开始刺史到自己的辖区去巡查,两个月以后回京汇报情况。只管看、只管听、只管收集情况,一切回来由别人办。那么刺史会尽心吗?怎么保证刺史不与郡守狼狈为奸、监察不察,或者明哲保身?
  人人都有求上进的心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升官发财谁不爱?所以,对刺史要有足以激发人心的奖励措施。在具体执行上,只要当满九年刺史,并且干得好的就可以直接成为郡守。这个奖励措施对刺史们有非常强的刺激作用,其他同级别的官员是不可能有这个升官速度的;对于表现特殊的,皇帝也会有特殊的现金奖励,这是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那就是皇上的欣赏,往往大领导会亲自接见,照个相、握握手。作为基层官员想见到大领导是大不容易的。这就是机会,如果应对得当,那就会得到意外之喜。

  那么刺史都监察什么哪?汉武帝亲自个定了六条:有没有豪强以强凌弱的;有没有郡守对抗中央的;有没有郡内冤狱成堆的;有没有郡守嫉贤妒能、举荐不当的;有没有郡守结党营私的;有没有官绅勾结危害一方的。检查范围严格控制在这六条, 超出范围也是违法。那底层官员归属监察,底层官员由郡守负责。
  汉朝的监察制度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官员们也不太容易。上面有皇上管着,下面有各级监察人员看着。现在,陈汤就被司隶校尉盯上了。

日期:2010-04-15 18:02:04

  虽远必诛之功也过也
  对于司隶校尉的指控,陈汤是根本没当回事。直接上书汉元帝喊冤。说什么这是迫害功臣,替郅支单于报仇,是亲者恨,仇者快的事。这就有点不讲理了,倒打一耙。打了碟说碟,打了碗说碗,一码是一码。索性汉元帝还是很开通,一声令下一律放行,而且命令沿途郡县车接车送,担食壶浆,出力劳军。这回尽情地爽吧。
  贪污点钱财毕竟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朝廷对甘、陈二人的功过争论的比较激烈。
  此次出军,兵行万里,斩将夺旗,功劳是明摆着的。可是也犯了大忌,那就是矫诏。所谓矫诏,就是假传圣旨。朝廷之中主要反对派就是中书令石显、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李延寿,可以说主要领导都反对。汉元帝虽然也认为甘、陈二人有功,考虑到矫诏也是左右为难。
  矫诏是一个政治罪名,处罚可大可小。当年周勃就是矫诏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拥立汉文帝,不仅无罪,而且有功;之后汉武帝的时候,窦婴与田玢相斗,窦婴矫诏就落的满门抄斩。近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也记载 “矫制,害者,弃市;不害,罚金四两”。那么,如何区分害与不害就很有弹性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析就不好办了,就得辩论,弄不好就会离题万里。判定是非的标准由谁定就太有说道了,主观意识就增强了。

  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喜欢矫诏的。正如韩非子所说:“臣擅行令则主失制”。如果谁弄个理由就可以矫诏行事,那还要君主干什么。就拿陈汤这次远征,结果是胜利了,皆大欢喜。如果康居的决心再坚决一些,行动再迅速一些;如果郅支单于的应对手段再积极一些,那么结局很可能就倒过来。那样对国家的损失就难以形容了,汉朝在西域的管理体系就有崩盘的危险。胜利确实是很侥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