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只是传说》
第59节

作者: 瀚海箫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反过来要是什么事情都是一请示二汇报,听话倒是听话了,那就没啥主观能动性。那就没法办事了,胜利也就不存在了。而儒家经典又给了许多儒生以矫诏的勇气。当然陈汤不是儒生,他的动力是来自于建功封侯的人生理想,可是道理是一样的。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大丈夫奉君命出行,遇到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怎能不干呢?这又涉及到儒家的又一个理论,守经与通权达变的关系。守经就是按照规矩办事,按部就班;通权达变就是灵活机变的处理问题。如果按照甘延寿的主意,按部就班就不会有万里远征的胜利,而任谁都可以娇诏,灵活机变的处理事情,那也会乱了套。尤其是对处理政策性很强的问题时,更是如此。万事都有个度,而这个度是最难掌握的。

  矫诏的本身就是对官僚管理系统的不信任,估计领导们最生气的就是这一点。你怎么知道领导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哪?你怎么知道领导不会同意哪?典型的目中无人。这里面就夹杂了义气。
  双方是争论不休,汉元帝是左右为难,莫衷一是。这个时候,胜利的效果显现出来了。多年不登门的亲戚又有了消息。

日期:2010-04-15 18:03:26

  虽远必诛之亦喜亦惧
  虽远必诛的震慑效果是明显的。建昭四年(公元前35 年)春郅支单于被传首京师,示众十日。同年七月,呼韩邪单于就得到了消息。他是亦喜亦惧,还有隐隐约约的一点悲意。
  喜的是,自己的单于位是坐稳了。没有人同自己争了,天老大,单于老二了。
  惧的是,万里远征透露出的阵阵寒意。虽远必诛,跑到天边也把你抓回来,多么坚定的决心;攻城破寨,不到一天的功夫就犁庭扫穴,多么强大的实力;作为郅支单于盟友的康居居然没有做出有效的反应,多么娴熟的运作手段。单于虽然是只比天小一点了,但是天子也若不起呀,更难缠。
  悲的是,毕竟是亲兄弟,兔死狐悲,没有一点点悲意是不可能的。想想当年的手足之情,想想当年的两军对阵,现在斯人已去,能不悲吗?

  悲的是,自己虽然回到了大草原,还是菜板上的一块肉,别人想怎么砍就怎么砍,想什么时候砍就什么时候砍。
  悲的是,作为草原上的雄鹰,匈奴竟落到了这步田地。问苍天路在何方?难道就只能做汉朝的番属吗?
  自从返回大漠以后,数年过去了。汉朝对呼韩邪单于是不闻不问,双方是两不相扰,相安无事。呼韩邪单于以为就这么着了,闷声过安静的日子吧。没想到突然间汉朝来了这么一手,让呼韩邪单于措手不及。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喜可以理解,悲也可以同情。惧什么哪?惧从何来呀?惧汉朝吗?双方不是有盟约世代不复相害吗?还有什么可惧的?!这么多年不去长安了,关系早就疏远了。按照盟约自己倒早就是汉朝的一部分了,但是即不是郡县,又没有质子在朝,等于没有任何联系。盟约本身根本不符合汉朝的管理原则。呼韩邪单于对汉朝的管理体制这么清楚?那当然了,要不怎么当领导呐。最起码呼韩邪单于知道最朴素的、通行的、草原上的做法,要想维持从属关系,质子是必不可少。最不可靠的就是盟约。

  没有有效的维系手段,盟约就是说说而已。是约束君子不约束小人的,是一种姿态,签约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解约。当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的时候,谁还把盟约当真哪?汉军万里远征显示出的强大力量使呼韩邪单于认为现在双方的力量就过于悬殊了,不安全感陡然增加。
  故此,孝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呼韩邪单于再次请求参加朝正月大会,要到长安觐见汉朝皇帝陛下。呼韩邪单于此行的首要目的就是和亲。虽然年龄一大把了,拉下脸来,请求作汉朝的女婿。为江山爱美人,也没啥丢人地。距离上一次汉匈和亲,数十年已经过去了。其间虽然多名匈奴单于有重新和亲的意愿,都没有这么直接、这么急迫。


日期:2010-04-16 17:52:35

  虽远必诛之昭君出塞
  对于呼韩邪的请求,汉朝很痛快就答应了。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对,不是和亲,而是赐婚。待嫁的也不再是公主,而是宫女王昭君。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再提和亲就赶不上潮流了。
  为了庆祝呼韩邪来归,双方再结姻亲,汉朝改元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取边境安宁之意,从此天下太平了。
  对于这个结果呼韩邪单于还是有思想准备的,毕竟形势使然。当然结果比什么都重要,虽然赐婚的是宫女,呼韩邪单于还是把她当公主来待,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者,安定匈奴也。可见呼韩邪单于对这个婚姻的重视。这也是有记载的汉朝和亲公主得到的第一个封号。按照汉宫的说法就是,和亲公主不再是一般的宫娥才女,而是进入了娘娘的行列了。

  呼韩邪单于之所以如此郑重其事,就是要把这桩政治婚姻做大、做好,让所有人都知道汉、匈又和亲了。两国关系好得很。呼韩邪单于的算盘打得很清楚,和亲也好、赐婚也好,媳妇是娶到家了。只要有这位宁胡阏氏在,汉朝就不能把匈奴怎么样。这就是自己请来的最好的保护伞。
  那么为什么选择了王昭君哪?我倒宁愿相信是王昭君主动请缨。有道是侯门一入深似海,何况是后宫。现在的后宫可不像汉景帝的时候了,宫女十几名;现在是玉女入云、玉腿如林,是佳丽三千,就像现在电视剧里一样连扫地的都是美女,入宫十几年没见到皇上也是很正常的了。远嫁匈奴虽然前途未卜,也比困守深宫强;塞外的空气虽然寒冷,也是新鲜的。

  至于关于这对夫妻的许多美好传说,人家姑妄说之,我们姑妄听之吧, 但愿都是真的。此时的呼韩邪单于已是风烛残年,两年以后,也就是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辞世而去。在请求归汉不得的情况下,王昭君也不得不再嫁给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
  这桩婚姻在政治上确实是结出了硕果,为北部边境赢来了几十年的安宁。说促进了民族友好,文化的交流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王昭君在匈奴生有一男两女,她的后代在匈奴也是非常尊贵。当然这是后话了。草原青冢今犹在,不见当年出塞人。一曲琵琶风吹絮,辛酸冷暖谁人知?
  写到这里一个疑问不小心溜了出来,为什么总是我们嫁姑娘,不是娶媳妇?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了奥运会知道了,自古就是阴胜阳衰;等学会了国际象棋以后更明白了,原来皇后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也只有娘家有势力才敢这么嫁姑娘,否则非受气不可。
  实际上这个亲是结也得结,不结也得结。拒绝匈奴结亲的请求无异于正式绝交,太不给面子了。这是汉朝君臣不愿意,也没有理由尝试的。况且,此时的汉朝并没有想象的强大,最起码朝廷里没有兴兵远征的战斗意志。否则就不是陈汤矫诏出兵,而是令从上出。
  紧接着呼韩邪单于又提出第二个请求。对此,汉朝君臣是大喜过望。


日期:2010-04-17 18:24:12

  虽远必诛之竟边十策
  和亲之后,呼韩邪单于请求为汉朝守备从上谷到敦煌的边塞。这样汉朝可以罢除边塞士卒,使汉朝士民能够休养生息。对于朝廷来说可以节省大笔边塞开支;对于士卒来说可以不再享受边塞的苦寒和孤寂。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呼韩邪单于可以说是搔到了汉朝君臣的痒处。最起码汉元帝和汉朝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就在汉朝君臣为这种试探欣喜若狂的时候,正在描述未来美好前景的时候,郎中侯应上书陈述罢边十不可,使当家的汉朝君臣猛然惊醒。
  呼韩邪单于的这个提议真是很有技术,怎么理解都行。能够成为五王争位的最后胜利者,还是很有些政策水平的。
  往好的方向说,这是呼韩邪单于的自亲行为。已经成为汉朝的女婿了,再打打进步,为老丈人看门守户镇守一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拆除边塞设施就意味着汉匈真正结为一家,呼韩邪单于是带枪投靠。匈奴不再是属国了,而是汉朝的郡县了。但是现在这么做时机成熟吗?有什么配套措施吗?县长的办公地点放在哪?总不能放在马背上把?一切都是未知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