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心路,盛唐明镜:一代女皇亦凡人》
第45节

作者: 实梦zs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28 14:26:56

  第二日,武才人终于得到了皇上宠幸后的封赏,掖庭令黄福送来赏品之后,也得到了自己的那份,高兴的离开了武才人的院子。
  同时,媚娘这个赐名也在宫中传开了,人人都知道武才人一侍寝就得到皇上的赐号,一个个艳羡不已,将她看成一个新贵。
  现在,我们开始称武则天为武媚娘,因为这时候,她才开始使用这个名字,而这个名字会跟随她很久。
  徐才人在媚娘承宠后不久,就被升为正四品美人,院中原来居住的宫人都迁出,厢房里住了四个专门侍候她的宫女和两名宦官。
  而媚娘在之后的一段日子几次得到皇上召幸的机会,掖庭令、内侍监、尚功前来拜访媚娘,请她履行才人的职责,掌理宫中丝枲的制造和分配。媚娘知道,这也是她得宠后带来的另一个好处。

  虽然掌理丝枲是才人职责中对自己最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权力,但是媚娘也欣欣然接受了。在这深宫之中,能往前多走一步也是好的。如果这样下去,也许她能赶上徐惠徐美人。
  (注:如今有些影视作品中都说武则天在太宗的后宫中曾经被降为宫女,在刘晓庆版本的《武则天》中就是这么说的,还说是为了逃避到老都没有临幸的悲惨命运才选择这一步的,这个构思的来源我估计是来自原百代的《武则天》中的情节。其实,认为武则天曾经为太宗的婢女的根源应该是武则天后来封后诏书中所说,武则天在太宗时期侍候在太宗身旁,和高宗李治产生感情,因此太宗将武则天赐予儿子高宗。但是武则天当时是才人身份,也就是太宗的一个妾室。中国传统思想认为,父亲是不会把自己的妾赐给儿子,但是婢女就可以赐给儿子。因此人们就认为,或者是李治和武则天当时刻意让人们认为,当时太宗赏赐的是宫女身份的武则天给李治,而正是因为武则天当时是宫女,所以可以经常侍候在太宗身边。大部分人都以为古代的嫔妃每日只扮靓,什么事也不用做,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古代的嫔妃是内命妇,有品级的,而唐代的史料有明确记载,才人是有其职责的,因此武则天在太宗晚年侍候在太宗身旁其实是其才人身份的职责所在,并不是因为她是太宗宫女。至于后来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诏书中说她是宫女身份,那是为了掩盖武则天第一次入宫以及她曾是太宗才人的身份才做出的欲盖弥彰的砌词,也是为了减少当时封后压力的一种做法,但是因此也就引起了对当时史实了解不全面的后人的误解。)

  本卷完。
  接下来是第四卷 寂寞深宫
  第一章 幽怨佳丽
日期:2012-04-29 13:59:14

  附录:相关人物背景,全部按正史记录或推测,不戏说!是对正文的补充以及评论。
  2.冤冤相报女皇了:武则天的出身、童年生活、与亲人的关系对她后来对亲人态度的影响。(接上)
  二十多年之后,武则天历经一切艰辛,成为皇后,高宗李治照例给爱妻的兄长加封了官位,这兄弟俩按照当时的礼节宴请嫡母杨氏吃饭。席间,杨氏得意的问,你们今天也有靠我女儿的时候了吧!没想到这俩不知道看形势的家伙竟然说,我们的父亲是开国功臣,我们有这样的封荫也是应该的。他们二人也不想想,如果有封荫,为何早不封晚不封,偏偏在父亲死了二十多年之后武则天立为皇后之时突然封呢?又或者他们心中明白这个原因,只是骄横惯了,死都不愿意对杨氏低头,于是如此说。

  兄弟二人这话把杨氏气的够呛,她进入皇宫立即将这事如实告诉女儿,武则天大怒,本来过了二十多年,她打败了无数敌手,经过这些痛苦,才得到了这来之不易的皇后之位。当年的仇恨因为时间已经冲淡了不少,加上到底是血缘至亲,武则天在朝中不稳,本来也需要人帮助,若是此二人这时聪明点,低头服软,武则天也没必要报复他们。可是他们如此愚蠢,遇事颇有决断的武则天立即上书高宗,请求皇帝不要亲近自己的兄长,将他二人放到边远地区为官。高宗一听这话,顿时感觉武则天又生母长孙皇后的风范,压制外戚,自然很是高兴,也就按照武则天的意思将二人放逐到岭南不毛之地当刺史。武则天这一举动简直是一石二鸟,既抱了当年之仇,又为自己赢得了名声,朝中异己想要打击她也少了一个借口。

  元庆到达任职之地立即病死,元爽在几年后因为魏国夫人贺兰氏之死被高宗和武则天迁怒,又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不久就死了。他们二人都已有不少于三个儿子,但是因为当地条件不好,也都相继病死,二人都只剩下一个儿子在贺兰敏之被杀后活着回到长安,就是后来的武承嗣和武三思。这时候这二人经过长期的痛苦磨难,可变的乖觉的狠,因此也享受了不少荣华富贵。
  武则天无论对朋友也好,对敌人也好,对亲人也好,向来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有史料说武则天贬谪两个哥哥是因为记恨当年的仇恨,所以有意为之,但是这些评论都说漏了一条,元爽、元庆两人的结果,其实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武则天在封后之时还那么记仇,真的想要害死哥哥,无须让他们先升官,然后再外贬,可以直接贬走。当时在和长孙无忌的斗争中,武则天已经很大程度的接触到了高宗的权柄,如果武则天不点头,二人不会被升官。可见武则天本来还是持观望态度,尚在犹豫之中,结果见到二人如此不知好歹,才有这种行为。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深感自己出身不够高贵,于是重修氏族制。人分三六九等,其实是从晋朝指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的,南北朝时期以至后来的隋唐都很讲究门阀世袭。在隋朝以前,那时候人做官只看家世,若生为贱民,则一辈子无出头之日,无论学识能力如何。这应该也是晋朝和南北朝时期一直动乱不安的一个原因,因为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古朝鲜后来把这个制度学了个完全,直到近代,也难怪那一千多年他们一直都积贫积弱,一直附庸中国。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让有才能的人无论出身,只要有学问都可以有晋升的机会。虽然科举制度到近代有很多弊病,但是在当时确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政治制度,有其时代优越性。

  武则天的敌人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是望族出身,武则天的母亲虽然出身高贵,但是那时候一般都是看父系的,杨氏的出身大约也不比王皇后和萧淑妃更高贵,武则天的心中肯定一直都有自卑,于是重修氏族制,将武氏列入贵姓之中。其实,一个时代要想好的发展,应该是人有功就赏,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贵族,而不是依靠出身门阀,这才是进步的表现。武士彟是唐朝建国的功臣,比起那些所谓世家对唐朝更有功劳。但是大约那时候认为世家子弟更知礼仪、更有教养,暴发户不知礼仪,没有气节,因此被歧视。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