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险:万年冰洞之谜》
第11节

作者: 西走
收藏本书TXT下载
  袁天明半开玩笑地说:“那我该叫您什么呢?”
  雷鸣说:“叫我的名字雷鸣,或小雷,随便什么都可以。”
  颜玉补充说:“这样叫着不显得生份,是吧,雷博士?”
  袁天明对雷明说:“明天我带你去内长城,顺便去拜访一个人。”
  雷鸣兴奋地说:“好啊,好啊。”

  颜玉嗫喏有声:“我能不能随同……”
  袁天明说:“当然可以,那有什么不可以的。”
  看到雷鸣没有吱声,颜玉说:“放心吧,我不会成为你们的负担的。”
  雷鸣说:“没有那个意思,一块去也好。”
  周六。清晨。凤凰宾馆。

  雷鸣带着摄像机和那架尼康照相机,和袁天明匆匆向楼下走去,颜玉换了一身白色的运动装和旅游鞋,肩上挎着一个皮包,手里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超市购物袋,在楼下等着他们。
  日期:2008-6-18 11:58:54
  “早啊。”
  “早。”
  三人相互问着。
  雷鸣开开车门,打火发动,袁天明将副驾驶门打开,用手做了个‘请’的动作,颜玉笑着说:“我还是坐后面吧。”
  阳光明朗,树木鲜亮翠绿,熏意盎然的和风里,雷鸣驾着悍马疾速驶出小城。袁天明在前面指着路,介绍着家乡引以为豪的历史沿革。向东北驶出约有十几公里,来到一处地势险要的黄土塬,下面是一马平川的黄土地。
  三人下了车。雷鸣和颜玉随袁天明缓步爬到塬梁之上,雷鸣举着相机向高处拍摄着。雷鸣说:“这不就是那天我来时你们接我的地方吗?”

  袁天明呵呵笑着说:“是啊,我就是要带你来这个地方的呀。”
  上到黄梁之上,袁天明指着一段被埋藏了很深的岩石做的厚墙说:“看,那就是城内的一段明长城。”
  雷鸣顺他手指方向看去,高处有四米高,低处不足一米,矮矮地尘封了很长岁月的一段长城,已失去了古时巍然功用和雄关虎踞的。
  袁天明说:“从这里往西南,也就是咱们刚出来往东的地方,正是原来的宁武关,明末时,总兵周遇吉就是在这里亲率大军抵御明朝起义军李自成的20万大军的,血战宁武关的故事,至今上了岁数的老人都口述能详,三关总兵周遇吉身先士卒,率领四千守军誓死抗击义军,终因势寡悬殊,力尽援绝,全军覆没,举家牺牲。县城和总兵府后来焚毁于日寇进驻以后的事。”

  雷鸣似乎很感兴趣地问:“哦,这个故事,以前好象有点印象,老袁,你能不能给我详细讲讲。”
  袁天明说:“回头我叫一个人给你讲。”
  从黄土塬上下来,袁天明说:“这就是宁武关最重要的军事隘口,内长城喉口要冲,三晋门户——阳方口,过去叫阳方堡,相传是宋朝时杨家将建立的军事要塞,这里便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地方,南防北守,地势险要,历来为军家必争之地。”
  颜玉说:“想不到这个地方在过去还真是蛮重要的哦!”
  日期:2008-6-19 10:49:46
  第五节:汾阳宫小宋城

  十几分钟后,三人返回小城,雷鸣驾着车在袁天明的带领下来到一处老城里的住宅区。在一座小院落门前,三人从车上下来,随袁天明一起走过去。
  袁天明用力敲着铁门,一边高声喊着:“陈老师……陈老师……”
  过了几分钟,门开了,出来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妈,一见是袁天明,笑脸相迎地把我们让回屋里。
  袁天明四下看了看问道:“陈老师不在家啊?”
  老人说:“一早接了个电话就出去了,我也不知是什么事,好象很急的样子。”
  袁天明说:“哦,那我们就不坐了,回头再来找他。”

  老人一直把他们送出好远,袁天明说:“陈宁少老师是个宁武通,退休前在文研所工作,算是宁武博古通今第一人吧。不巧他正好不在家,现在我带你们去宁化宋城隋炀帝在此处建的两座行宫——汾阳宫遗址去看看,好不好?”
  雷鸣说:“好啊,你是东道主,我们是远来客,一切都听从你来安排了,老袁。”
  雷鸣驾车慢慢驶离县城,由东向西上了一条公路。
  日期:2008-6-19 10:53:06
  一路上,树影光斑不停地漏射进车里,象跳跃着的音符亮点,袁天明给雷鸣和颜玉讲着古代的宁化城。

  他说:“远在隋朝建立不久,因为隋炀帝经常来此地巡猎避暑,行监牧马,在宁化城建立了一座行宫,取名汾阳宫。管涔山一带森林密布,牧草遍地,禽兽出没,环境清雅,气候凉爽,尤其到了每年盛夏,人迹罕见,堪称是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因此隋朝皇帝才把这里选为狩猎和避暑的理想之地。况且,这一带还是隋朝皇帝杨家父子的‘发迹之地’,那么,为了游玩方便而选择在山上山下建造了两座行宫,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符合史书上称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游猎’的习性,另据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建成的这两座行宫规模是非常可观的,即所谓‘汾阳宫因池而筑,环水精建,宫室台榭,其殿宇楼阁,金碧辉煌,分外壮观。’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过分。当年,隋炀帝为了使浩大的狩猎队伍和皇家卫队便于通行,曾下令从并州西北的天门山附近,修筑了一条全长150公里的简易栈道,直通宁武‘天池’行宫,后人称其为‘杨广道’。可惜天池汾阳宫早已被焚毁。咱们现在去的这是山下那座汾阳宫遗迹。”

  颜玉‘哦’地一声说:“看来这个地方老早就被那些皇帝老儿们瞄上了,闲下来真该到处去转转的,两位大哥,你们以后要去哪里可不要偷摸着去啊,把我撇一边可要秋后算账的啊。”
  袁天明呵呵笑着,说:“免费导游自带解说,只要你不嫌烦,随时随地愿意效劳。”
  颜玉哈哈笑了起来,雷鸣说:“快到了吧?”
  袁天明手往前一指:“过了前面这道坡就到了。”
  宁化镇宁化村。背山的一处树林荫翳的地方,蓝瓦红墙古建院落,停了车三人一起朝门边走去。

  古宁化城,在宁武县城西南50公里处的汾河之滨。城倾山势走向而建,居河畔一台地缓坡之上,周长约2.5公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秀。而眼前所呈现出的这残存古城墙,完整的旧城古院,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里竟然会是当年隋炀帝金碧辉煌的汾阳宫殿,处养3000宫女骄奢淫逸,行乐作福的地方。站在高处,临风而望,整个宁化城的旧址便囊括眼底,前门、大殿、住楼、军务、行宫等遗址象地图一样明晰地标注着。雷鸣照了许多照片,摄录了整个宁化城旧址。袁天明说,宁化城是我国从隋朝起建独特的行宫到唐宋转为军事防御的瓮城发展的古遗旧址,分为汾阳宫旧址和宋城遗址两部分。其与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在宁武“天池”所建的“汾阳宫”(俗称“天池汾阳宫”)并称“上下行宫”。从唐代以后,因宁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始由宫城向军事防御性城堡发展,朝廷不时驻重兵于此。清《宁武府志》记载,“宁化城,因隋汾阳宫城之旧城廓而筑之”。曾称“牛角城”,为“卧牛城”(今山西忻州)的犄角之一。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设立“宁化军口”并置宁化县。明代又在宋城的基础上加筑城墙,周方二里余,城墙高三丈一尺,东南北设壕,西南北置门,共建城楼9座,更铺13座,以及瓮城建筑等。

  宋城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的是西安,中型的是平遥,小型的是我们宁化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