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险:万年冰洞之谜》
第12节

作者: 西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听完袁天明引以为豪的解释,雷鸣其实想的是,为什么当年隋炀帝会历经几年大兴土木于这里,建两座汾阳宫,且设重兵把守,3000宫女常驻。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个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名、浪荡形骇的风流皇帝呢?!当他们远望山峰秀峦生烟,近看脚下水草丰盈,雷鸣遥想古代,扬氏父子从并州到长安这样一种奋斗历程时,似是有些明白了。

  日期:2008-6-20 11:57:35
  第六章:血掌印
  第一节:探险誓师大会
  三天后,王熙光教授从中科院地质洞穴研究所来电,把雷鸣采集来的标本化验和近期的考证结果,简略地和他作了交流,并从网上传给雷鸣一份化验后的详细数据和报告,因为他还有另外的一些急事需要处理,可能返回来会被耽搁两至三天。
  星期三,一支新组建的万年冰洞探险队成立,队员由省探险协会的三名资深人士和某重点大学地质在读研究生,还有权威专家和相关摄像人员组成,雷鸣被大家公选为新探险队队长,在这次重组新探险队誓师大会兼答新闻媒体记者提问的大会上,雷鸣发表了自己很重要的讲话,尽管他对万年冰洞初次探测得出的结论还是一个谜,还不能以科学做为依据来阐述正确观点,但是他态度很明确地驳斥了目前地质界拿“地热正异常说”和“地热负异常说”来推断万年冰洞的形成和存在的理由,只是一种假想,这样推测和猜想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用这种态度和观点作为解释海拔2000米上万年冰洞存在了三百万年的理由,似乎是很牵强的。在会上,雷鸣首次将自己和王教授的探测和考证结果,作为公示和解答,正面肯定地发表出来,就目前探测结果表明,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前,属我国为数不多的九个冰洞之首,储冰量之大,生成和保存年代之久,在世界冰洞领域堪为之最。而至于如何生成和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地下制冷机制能使它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保存这么久,继续再生,还待进一步勘探和科考,预计从现有的世界水平和探测技术和设备来看,在相当的时期内,这很有可能还只是一个谜。

  最后,雷鸣着重呼吁,保护世界奇观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他在晚上写的一篇有关宁武万年冰洞的地质构造和制冷机制猜想的论文,配以图片,已从网上以邮件的形式寄发到《国家地理》杂志。并且在回答记者们提问时,他很低调地解释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说:“那也仅仅是凭理论和经验作的一种猜想而已,事实究竟怎样,没有标本和数据是没有说服力的,现在是探到冰洞下100多米,至于100米下面到底还有多深,谁也不知道,用人为的、机械的方式钻探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等科技进一步发展了,在不破坏现存冰洞的基础上,再去进行科考勘探,才有价值和意义。”

  日期:2008-6-20 12:00:55
  有记者提问说:“雷博士,您这样作答,是不是说万年冰洞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谜?”
  雷鸣说:“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从科学的角度说,不深入到制冷体系中就不会考证到它的制冷原理,要深入到地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等科技进步了再进行探测;二是破坏冰洞,硬性探测,我想这两者都将是不明智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新的科学的探测方法发明出来,到那时一切将会大白于天下。”

  这时,他听到下面有人说:“到那时,我们这些人恐怕都早已死光了。”
  也有记者问道:“万年冰洞在地下保存了三百多万年,很完美,很奇观,一旦被人发现后,因为旅游开发等等行为,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地质专家、探险家等越来越多的人来观赏、科考,这样是不是会使冰洞加快消融,以至于永久消失?”
  雷鸣说:“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这些天来,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在当地传说了千百年的世界奇观性的万年冰洞,最重要的还不是如何去科考、如何去探测,因为这些还是可以延缓进行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来保护它,大家知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污染,就会有建设和发展,也就会有毁灭,这是很自然的、辩证的现实问题,当然好多永久毁灭性的自然宝藏损失灾害,它当初的立意和初衷有些也是好的。所以说,如何要抓好旅游开发这一块儿,还需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各界一起来努力。”

  日期:2008-6-20 12:03:28
  雷鸣的发言引起了台下热烈的鼓掌,随即有记者就问起主持大会的县长,有关下一步旅游开发冰洞的计划和举措等系列相关问题。
  大会整整开了将近三个半小时,气氛空前热烈,前排记者们一边举起大炮小炮一样的照相机对着主席台上的雷鸣不停地咔嚓,当地、外埠各报社、网站、电视台也通程作了摄录和报导,估计最迟到下日中午前,新一轮有关万年冰洞的新闻将席卷大江南北,轰动整个中国和海外全球。
  下午,由雷鸣第一次主持的新探险队见面会,也在当地政府的的顶楼小会议室秘密举行,大家都相互作了自我介绍,并简短地对目前探测工作作了自己建设性地发言,也有不太了解情况,昨晚刚来的,充满好奇地不停问询着进展始末。
  那只‘白灵’和自己背后遭袭事件,除了自己的导师,雷鸣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讲。

  太累了,雷鸣感到很累,后背被袭击过的那块地方隐隐作疼起来。
  晚上,颜玉过来,说:“我知道你不愿意,但请你给我一个小时。”
  无可奈何,雷鸣答应了她,就在宽敞的宾馆套间里,她和她的摄像师在做准备工作,她向他们安排和交待了几句,然后她拿着写在纸上的问题和雷鸣预先交流了起来。
  一个从采访的记者的角度去探询,一个从地质探险专家的角度作答,非一问一提式的,就象是在聊天和讲故事一样,不知不觉,他们就把这个节目圆满的录制完了。
  日期:2008-6-21 10:53:58
  第二节:二次探洞

  为了探洞的安全性,也为了旅游开发的全面跟进,县里同时派了一只木建队伍在下冰洞处的各个拐角与垂直通道作了各种安全的木制阶梯和护栏的梯连,而且确保将来的游人进入冰洞的安全,当然做这些的工匠们须和探险队之间做一些配合,他们带了许多诸如小型发电机、升降机和各种各样的制作工具,几个师傅在洞下测量,一部分人在上面制作,真是百里挑一的能工巧匠,做的又好又快,而雷鸣带领的那支重新组成的探险队,正缓慢地下到了冰洞的第二层,下洞之前,雷鸣已经反复和每个队员讲过它的危险性,一切行动要听从他的指挥,否则将会有生命危险,一月前的那三名探险队员就是前车之鉴。

  那些喜欢探险的在读研究生们尽管对雷鸣很尊重,但是他们却并不那样认为,他们说,我们和您当初一样,学习地理地质,假期里已到过贵洲、四川、东北等好多洞穴里探测过,我们认为,探险就得有危机四伏的感觉,,要不就不能叫做探险,也不会成为一项风靡国内外的运动,没有危险的刺激性和前路迷惘的神秘性,那它还能叫做探险吗?您说呢,雷老师。

  一个满脸还能看出些稚气的研究生说着,其他几个在一边都应和着、笑着。
  雷鸣说:“你们说的很对,探险之所以风靡,在于险,而精于探,也就是说在探险运动中每前进一步,要在最起码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化险为夷。”
  年轻人不说话了,但总是很快地冲行在最前面,把几个地质专家们都远远地抛在后面,省里来的几个探险专家和雷鸣开玩笑说着:“现在的年轻人,你说他东,他偏要往西,冲动与刺激正是探险能赋予他们这种青春张扬更大的机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