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七十年》
第33节

作者: ccgqy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回家后,按照医生的嘱咐,父亲按时吃药调理,很快就好了。可是这时我发现母亲面容越来越憔悴了,时不时地皱眉,感觉像是强忍病痛。我问母亲是不是哪儿不舒服,母亲说,“没啥大事儿,就是肚子有点儿疼。”我又详细问了一下,跟母亲说,“我先去卫生院跟大夫说说症状,让他们先给开点儿药吃着,要是管用就省得你往五家站折腾了;要是不管用,咱们就去找大夫治。咱们有病就治,别怕花钱。”我小跑了一个多小时,跑到了五家站卫生院,跟大夫详细描述了母亲的症状,大夫说,“可能是肠炎,我先给你开点新诺明,你回去让你母亲吃了看,观察一天,要是不见好转,要立即送过来,千万不能耽误了!”我谢过大夫,又一路小跑回到家。母亲吃了一天三回,一下子全好了。这回母亲高兴坏了,着实把我夸奖了一番,也宝贝似的把剩下的几片儿新诺明珍藏起来。大病初愈的父亲则说,“还得是小玉田哪。咱们俩呀,哪儿都不去,就在小玉田这养老了。人上岁数难免个天灾病业的,这小子大大咧咧的,不心疼钱,孝顺哪!”

  看着父母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实在没办法开口跟他们说搬家这回事,就先等等吧。
  一晃从加格达奇回来十多天了,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封加急电报。我一看是赵书记发来的,十万火急地催我快去。我终于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父母,征求他们的意见。
  母亲沉默了半天,神色黯然地说,“小玉田哪,你实在要走就走吧,你是为了孩子们能过上好日子,到城里去也能有点出息,我们不能拖你后腿,可我这一辈子跟你爹俩张张罗罗地净搬家了。土改时土地被收了个精光咱就不说了,搬到江北种地,解放时被淹了个精光;搬到玉泉去拴车赶上合作化归了公,下放搬回来又赶上文丨革丨,斗得落花流水,好不容易盼到平反了,不受气了,不挨斗了,我知足了。再说也没几年活头了,我们哪儿都不去了,就死在这老地界得了,省得死在外面还得麻烦你们往回折腾。”

  听到这儿,我傻眼了。母亲的话触动了我的良知,既然老人不愿意走,我还有什么理由非要坚持举家搬迁啊。父母离不开我们,离不开我的这帮孩子;而孩子们更离不开她们的爷爷奶奶呀。
  我立刻给赵书记发了封长长的电报,解释了不能搬去的原因,也诚恳地请他向全队人道歉。我为我辜负了人家的信任,生平第一次言而无信而感到羞愧难当,可是当我看到母亲眉头舒展,与孩子们逗趣开心的样子,我也就释然了。这样做值了。
日期:2012-05-08 22:17:32

  【十六、探求】
  眼见半年多过去了,除了盖房子之外,我还没干成一件正事。我着急了,乡邻们劝我说,实在没啥干的就还到队里去干活挣点工分儿,挣点儿是点儿啊。家人也这样劝我。可我的倔脾气又上来了。自己想干的事,别人是拦不住的。本来这次去黑龙江的事,我觉得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考虑父母年事已高,故土难离,我不忍心伤老人的心,不得已放弃了。除此之外,别人是左右不了我的。见到我这样,也就没人再说什么了,我马上安排了一下家中琐事,准备再次出去试一试。

  听人说木材生意好做,我打算从德惠转去吉林买点木材回老家卖。正好村人有人在吉林认识熟人可以帮忙,我就问明了地址,再次告别了家人,带上了家里全部存款--七百元,坐公共汽车到了德惠火车站。 在车站候车的时候,碰见了同村的于苑新和王德孝,一打听,原来他们也正想找地方买木材回来卖。于是我们搭伴同行。到了吉林安达木大队,找到村邻那个姓苏的朋友,说了我们的来意后,小苏爽快地答应帮忙。第二天,他带我们去了几家木材厂,分别谈了价钱,最后谈了一家,三十多立方红松,总价四千五。我和于苑新他们一合计,是笔好买卖,就约定次日交易。

  没想到交易之前,于苑新突然提出不同意买木材了。他说,这个季节农村盖房用木料的旺季已经过去,怕木材运回去一时半会儿出不了手,压本钱,不如干点别的。我和王德孝细想,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就作罢了。
  告别小苏之后,王德孝提议说,“要不我们倒腾羊吧。我听说邻屯有户姓陈的,前些日子从敦化买回一车羊,每只才七八十块钱,到家转手就是二百多,一车羊赚一万多呢!”我们一商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就直接从吉林做火车赶往敦化了。下了火车,听人说农场有很多羊,我们乐颠颠跑到农场,结果人家负责人给我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我们确实有几百只羊,但是是不打算卖的。况且就算卖,也不可能像你们说的七八十一只,市场上的价格都两百多呢。”我们一听,大失所望,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离开敦化,我们又去了几百里外的延吉。听说延吉那边鲜族人多,都爱吃狗肉,要是我们收购一些肉狗去延吉贩卖,不知道行不行。结果 到那儿问了几家饭店,人家都说,一回也就买个一只两只的,多了卖不出去,也没地方存;一车狗二三百只,够全延吉的狗肉馆儿销个好几天的。这计划显然也行不通。
  路路不通,我们只要打道回府了。这次出去前后又是半个月,到家后,心还是煞不下来,家里什么活儿都干不下去。又去找于苑新王德孝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得走,这样悄无声息地在家偷闲太没面子了。我们三个发誓这次出去只准成功,不准失败,不干成事情决不回来。
  回来呆了三天之后,我们三个在德惠旅社会合了。这一次,吸取了以前盲目行动的教训。为避免时间和财力的浪费,我们先到几个近的乡镇集市上去逛,又到几个边远的汽车站去看一看。几天之后,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有不少比较边远的乡镇路况不好,就有不少人赶着毛驴车去车站接送一些下乡的或者回乡下的乘客,雨天他们的车上搭起遮雨棚,每天都可以收入几十元或者上百元不等。当时大伙把他们叫“驴老板”。

  对于这个发现,我很感兴趣,一面溜达着,一面向车主询问毛驴是自家的还是买的。有的不愿意答理,支吾几句就走开了,有时碰上热心的人,就详细告诉我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圈儿问下来,我了解到在通辽或者保康买的毛驴最便宜,就跟于苑新和王德孝说了,三个人一合计,决定去通辽看看,如果货源足,我们可以雇汽车,长途贩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