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17节作者:
一金一鑫 日期:2011-04-15 21:25:55
(五)醉翁那年三十九
欧阳修一到滁州,就上表致谢,感谢皇上“始终爱惜,委曲保委”的宽仁厚恩。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儒生在传统礼仪教育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即使被贬,也会对君王表示出起码的尊敬与礼貌。
滁洲这座江淮名郡,终于在公元1046年秋天,迎来了一代文豪欧阳修。滁洲地处江淮之间,虽无名山大川,却也风景秀丽,野趣横生,那些清幽的田园风光,很快吸引了欧阳修的注意力。当年,唐朝诗人韦应物曾在这里为官,在滁洲西涧边,写下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佳句,冲淡闲适的风格,文和气定的神采,依然若在。欧阳修知道,这是一处理想的疗伤之所。
经历严寒,百花齐放的春天很快到来了。心怀忧愤而来的欧阳修,正是在这块土地上,他将努力将精神从高度紧张开始逐渐放松下来,将心境与周遭清幽迷人的环境联系起来,学会像隐士一样,享受自然,调节身心。他要从韦应物那里,学会清闲、宽怀与快乐。卧在南窗下,他睡得很香甜,迟迟方醒,听到了黄鹂的鸣叫声。小鸟的颜色已经够好看了,叫起来仿佛婴儿般,更让欧阳大人心动。居住的环境也是好的,不比京师喧嚣,竹林片片,花香阵阵,清幽宜人。陶醉其中的欧阳修,端起了酒壶。他将自己关在深宅内,独自饮酒,听鸟赏花。
欧阳修选择了出行。地处丘陵地带的滁洲有的是山,林壑优美,蔚然深秀。所不同的是,前朝的诗人韦应物选择了山涧的低处,静观山水;而欧阳修则选择了登高望远,在公务无多、身闲事少的日子里,他带着二三随从,带着酒,出发了。沿着琅琊山顺势上行,欧阳修一面走,一面看,走走停停,如同闲云野鹤般,看溪流潺潺,看山花灿漫,看诸峰葱绿,鱼鸟,行人,钓翁,歌者,棋手,一一进入欧阳修的视野。在这样远离都市、赏心悦目的深山里,他的酒宴也开始了。
四十岁的欧阳修,不,实际上才三十九周岁的他,坐在热闹的人群中,置身纯美的幽境里,乐而忘返,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一次次醉倒。欧阳修的酒量并不大,但是却每日必饮,逢饮必醉。
他深深地爱上了酒。早在洛阳为留守推官期间,他就与梅尧臣、尹洙等人悠游山水,那时候,幕府闲职事无多,他们从春到冬,从龙门到嵩山,常常喝到日之既落,月之将出,切磋文章,诗酒相和。现在,身置滁洲,更加离不开酒,酒让他从庙堂的紧张里松弛下来,让他从往事的愁绪里解脱出来,但是,仿佛只有醉,才能彻底放松。清洌的泉水沿着山间蜿蜒下注,烈酒也在欧阳修的食管内,顺势流淌,欧阳修从不让自己喝少,醒往醉归,朝醒暮醉,每每一定要喝得灿醉如泥,方才罢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欧阳修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一根一根,如雪如霜。也好,干脆起号为“醉翁”。山间的那个亭子,年代久远,据说是智仙和尚建的,至今未名,欧阳修续酒举杯,就叫醉翁亭!
这个青年醉翁在酒与山水里找到了平衡,找到了乐趣。“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关于景色的描摩自不必说,而年纪的描述,却骗过了许多人,不能相信这篇智慧而灵动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个三十九周岁的年轻人之手!人们从中看到的是美丽的景致,开阔的胸襟,以及充满哲理的雄辞,因而往往忽略了作者的年龄。
日期:2011-04-16 20:25:00
(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中国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贬谪之臣的人文行走,为中国文学创造了光辉灿烂、不可复制的精神标本。从此以后,醉翁便与欧阳修紧密相联。欧阳修因为滁洲山水而暂且平静下来,滁洲山因为欧阳修的到来而名声大振。
《醉翁亭记》随之传遍朝野上下,脍炙人口,太常博士沈遵循文前往滁洲一游,回来之后,创作了一曲《醉翁吟》。十年之后,在欧阳修出使契丹的途中两人相遇,沈遵抚琴一奏,听得欧阳修又惊又喜,叹息不已。
在滁洲期间,欧阳修还修建了丰乐亭。这个时候,他的好友苏舜钦也落职苏州,修建了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得出“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发出“安于冲旷,不与从驱”的感叹。欧阳修为此欣然作诗,为之题咏。
今天看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舜饮的《沧浪亭记》,几乎同时作出,并非巧合,其中所流露出的人文感怀,恰恰是“庆历革新”失败后,这帮有志之士亲民简政、回归山水的精神制高点,他们以锦绣文章,表明心迹。
两年的时光很快过去了,离开滁洲,欧阳修真有些不舍。但朝廷的诏书下来,不能不再度启程。1048年春,宋仁宗的召唤来了。宋仁宗总是这样,当贤臣离开身边,才开始后悔,幡然醒悟之后,意识到欧阳修负谤受屈,于此予以加封进爵,徙知扬州。送别之际,欧阳修说,我亦且如常日醉,于是,一如往常,喝得沉醉不醒,醉别滁洲。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朝中措》
扬州乃大郡,欧阳修在扬州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建了平山堂。这首《朝中措》,是后来他送别好友刘敞时所作。回忆当年旧事,醉翁十分留恋自己在蜀岗之上所创建平山堂,并称赞年轻的刘敞才华横溢,劝他珍惜时光,别像自己一样老而无为。有趣的是,这首词流行之后,欧阳修送出去的“文章太守”的帽子,又被别人戴到了他的头上,他在平山堂亲手栽植的柳树,被称为“欧公柳”。另据《墨庄漫录》记载,其后又有一个叫薛嗣昌的人到扬州作太守,也在欧公柳旁种柳一株,自称“薛公柳”,人皆嗤之,柳大人前脚刚走,就被砍伐。看起来,尊重是要经得起检验才行。
当宋仁宗再见到欧阳修时,已滁洲之贬后十年之久了。望着满头白发、劫后复归的欧阳修,宋仁宗又是安慰,又是犒赏,君臣两人感慨万分。十年的时间,欧阳修借美酒醉身,以山水养心,作文章明性,藉此为自己疗伤。
不过,对于此时的欧阳修来说,此番文化之旅,并非是他的巅峰时刻,还有更重要的文化使命等着他去完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