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18节

作者: 一金一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17 20:59:49

  (七)一榜取三贤,手托宋五家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春天,是宋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引以为自豪的日子。五十一岁的欧阳修奉命权知贡举,与多年文友梅尧臣,以及故人范仲淹次子范景仁,韩绛,梅挚、王禹玉,负责新科进士的考试录取工作。
  精于文道、又身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在这次为国举贤的选拔中,站在历史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严肃纪律、革新时弊、重振文场的观点。文体革新之事,历代群贤为此奋斗不止。唐朝初年的陈子昂曾经发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的感叹,主张主以载道,明确反对“上官体”,由于一代文士努力,引出盛唐诸多大家;唐代中期以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以来,仍有短暂的文艺复兴,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后国势式微,五代战乱频仍,六朝时期遗留下来的追求骈体华丽的文风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即便到了宋真宗祥符年间,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西昆体”。因此,宋仁宗在天圣七年(1029年)的《贡举诏》中明确指出:“比来流风之蔽,至于荟萃小说,磔裂前言,竞为浮夸靡蔓之文,无益治道,非所以望于诸生也。”他们所期望的是,是“学者务明先圣之道”,文章经国大业,应摒弃浮华,回归本真。

  历史,将唐宋古文运动的接力棒,以一种看似平常却又略带传奇的方式,在韩愈去世两百年后,再次传递到欧阳修手上。
  欧阳修在十岁那年,因为家中经济拮据,酷爱学习的他常常借书抄诵,有一次,与一位李公子交游,得到了《昌黎先生文集》,而且是残本,虽然只有五六卷,不过,对于欧阳修来说,却是如获至宝,悉心揣摩。他对韩愈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回归,从理论认同和创作实践上都作出了新的诠释。因此,这次主持考试对于欧阳修来说,是扩大古文运动成果和影响的重要契机。
  当时,流行一种追求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究其性质,就是看似深奥莫测,天花乱缀,个中言之无物,论卑气弱。欧阳修对这种文体早就深恶痛绝,于是在批改试卷时,一律不用。有一位考生在文中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在批注上也类此写道:“秀才刺,试官刷”,并在旁边加了两个大字:“纰缪”!像这样的时尚文章,欧阳修一概予以拒绝,抑而不取。
  发榜之日,那些擅写时文的优等生们翘首以盼,不料等来的却是落榜的消息。他们不禁大发牢骚,纷纷聚集到街头抗议,等欧阳修路过时,将他团团围住,吵吵嚷嚷,场面连街头的巡逻卫卒都不能控制。更有甚者,写下了《祭欧阳修文》,投到欧阳大人的家里,发泄不满。

  这次考试最大的亮点,是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几位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留芳的贤人。有趣的是,欧阳修在阅卷时,读到《忠厚刑赏之至论》这篇文章时,十分满意,准备圈为第一。但又转念一想,这篇文章很像自己的门生曾巩的文笔,为了避嫌,将一改为二。等到揭晓之时,才发现是二十出头的才子苏轼所作。他后来对梅尧臣说,哎呀,读苏轼书,快哉快哉,不觉汗出,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历)。

  唐宋八大家中大名鼎鼎的三个,竟然被欧阳修一次考录了三个,实在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事。
  而历史也慷慨地将联接唐宋八大家的美名,都给了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占去两席。其余均为宋朝,且又都与欧阳修有直接的联系。在此前一年(嘉祐元年),欧阳修上书荐举小自己四十岁的王安石,称赞其“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此后三年(嘉祐五年),欧阳修又上书荐举苏轼的父亲,时为布衣的苏洵,赞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至此,欧阳修完成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文化对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