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人……》
第54节

作者: 定而能静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上一章提到的郭绪栋就钓住了吴佩孚这条大鱼,他通过帮助吴佩孚就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在洛阳,除曹锟的使者外,所有中外宾客,吴都没有亲自迎送,唯独对这位郭兄,始终礼遇有加。郭偶尔害病,吴也衣不解带亲自服侍。吴还几次劝郭出山,说,“苟富贵,勿相忘。”刚开始郭不为所动,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弄明白了,原来郭老先生有鸦片瘾,而吴是厉行禁烟的。怎么办呢?吴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虽说军令如山,但不是针对郭先生的,自我吴佩孚以下,凡吸鸦片者依律处罚,惟郭公可以例外。”

  于是郭绪栋出山了,吴佩孚封了他一个秘书长之职。但郭仍不满意,闲极思动,说要衣锦还乡,他又向吴佩孚提要求了。他的话一出口,便把周围人吓了一跳,因为他想当山东省省长!
  吴佩孚倒抽了一口凉气,因为当时的山东省长熊炳琦是吴佩孚顶头上司曹锟的参谋长,难道顶头上司的参谋长不配当省长,要改用自己的秘书长来当?
  看吴佩孚为难的样子,郭绪栋很不情愿地说,“我不过随便说说,听不听由你。”
  看来这件事黄了,郭老先生也是这么想的。万万没料到,吴佩孚却将这件事记在了心上,他打电话,上北京,费时半年,软磨硬泡,硬是将山东省长一职送给了郭绪栋!
  遗憾的是,郭老先生没有做省长的命,此时他已经病入膏肓了。当任命下达之际,郭老先生一伸腿,死了。这让吴佩孚悲痛欲绝,抚棺而哭,亲撰挽联:“公而无私,国而忘家,弃下老母孤儿,有我完全责任;义则为师,情则为友,嗣后军谋邦政,无君谁与商量。”

  再说一说鲍叔牙。鲍叔牙帮助管仲有回报吗?一提出这个问题,童鞋们可能耿耿于怀,管仲在病榻上反对鲍叔牙为相,说明他恩将仇报!其实,从后来历史进程来看,鲍叔牙不做国相是对的。管仲死后,公孙隰朋为相,未及一月,病死了,无奈鲍叔牙只得受相。他向齐桓公提条件,一定要罢黜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小人,桓公照办了。可是,将三人逐去后,桓公反而食不甘味,夜不酣寝,口无谑语,面无笑容。他想,此三人有益于寡人,而无害于国。又将他们召了回来,侍奉左右。鲍叔牙不高兴了,以至愤郁发病而死!大家想想,倘若鲍叔牙不做国相,是否会活得更长一些呢?看来管仲不推荐鲍叔牙做国相反而是为他着想了。鲍叔牙确实没有治国安邦之才(连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如果硬把他架在那个位置上,搞不好会在历史留下骂名,“退居二线”后,反而海阔天空——他让贤的美名却随着管仲的“贤”而传诵千古,这不正是对他“投资”的最好回报吗?

  鲍叔牙在经济上的回报也相当可观。他曾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管仲拜相后,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专门为他建造了玲珑园,供其一生享用这两大美味。并在玲珑园以东开马壕运河,以防海盗;以西凿吉利河,以保吉利;以南疏夏河以避暑;以北引胶河,以志两人如胶之情。几年后,又沿河修筑了城墙,使玲珑园成为当时最大的休闲园林。据考证,我们现在在酒楼里吃的鲍鱼就是盾鱼,因鲍叔牙爱吃,故而称为鲍鱼;玲珑是一种茶,也因此被称为鲍叔芽,它是现在胶南玉观音茶厂的十大品牌之一——玉玲珑。

  这一切还远远不够。据《史记》记载,“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不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还荫泽子孙十余世,更能使自己名扬千古,鲍叔牙获得的这种回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这就是善于施舍的魅力所在!所以,尽管黄大哥提倡做像管仲、吴佩孚那样的人,但更提倡做像鲍叔牙、郭绪栋那样的人!
  是啊,人心往往是很朴实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你给他实惠他就会记住你,你为他付出他也会为你付出。刘邦(包括鲍叔牙、郭绪栋)正是参悟了人心的这种朴实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苦心地经营,以平时无关紧要的付出,换来朋友关键性的付出,既解决了自身生存之需,更创建出千秋伟业的。
  好一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虽是一句军事用语,但用在朋友交际上同样恰当。我们平时跟朋友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正是在“养兵”吗?而我们需要朋友帮忙时,不正是“用兵”吗?这“养兵”与“用兵”,有没有功利性?有,它是着眼于自身的生存!问题是,生活中许许多多人只关注于“用兵”,他们往往遇到困难时才想起“用兵”,而在平时,却忽略了“养兵”。其实“养兵”环节比“用兵”环节更重要(要不怎么会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说呢)。那么,这“兵”该怎么“养”?如何“养”?如果整日只琢磨着如何如何跟朋友套近乎,而没有必要的施舍,没有付出,这“兵”“养”得来吗?这“兵”能心甘情愿为你所“用”吗?相信前面提到的人心的朴实性人们能够参悟,刘邦(包括鲍叔牙、郭绪栋)的成功事例人们能够借鉴。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总之,人仅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生存于这世界上的,要想让自己的将来有所成功(或迈向更大的成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但获取别人帮助之前,得先去帮助别人,先“养兵”,然后才能“用兵”。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这样的人,他们只懂得向朋友索取,却吝于为朋友付出,偶而得手了,还沾沾自喜,自认为这么做很聪明。我要说,这是在耍小聪明。耍这种小聪明,一旦被人们看透了,将会被人们所唾弃(关于这一点,后面章节还要讨论)。而真正的高人,平时会舍得一些无关紧要的付出,以换取别人关键性的付出。刘邦、鲍叔牙、郭绪栋等人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是一种大智慧。

  综上所述,“借力”的第二原则是——对自己有用的人,要帮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