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05 18:58:56
【战国第一将星】(长篇连载)
——————————————————
【34】除了扯淡,还是扯淡
可是,很遗憾的是,疑点还不只前面提到的那一个。
还有一个与历史背景不符合的地方:“与强秦壤界”。
——史料中,公叔的仆人告诉公叔,然后由公叔告诉国君,寻找的借口是说,估计吴起不愿意侍奉“小国”,忠诚度不够,有二心,可能要跳槽攀高枝去了,所以要试探一下,所以,其中说了魏国与“与强秦壤界”的理由。
魏国果然是小国、弱国吗?
当时的秦国真的是“强秦”吗?
我们查看一下历史(前面已经详细描绘过)发现——自从魏文侯治理魏国,数十年打遍天下无敌手,打得秦国成了缩头乌龟
秦国如何有“强秦”的表现呢?
——没有哇!
既然没有表现,何来如此凶猛的称谓呢?谁都知道,这个称谓应该是在战国中、后期——商鞅到秦国为秦孝公变法图强之后。不过,秦孝公执政期是公元前361年的事情,即使是孝公时代,秦国也不是什么“强秦”,那得等到张仪之后差不多是鸟。但是,张仪死在公元前309年,是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时代后期的人了。所以,“强秦”离吴起时代,差不多有100年左右的距离!
但是,在史料之中,魏击和公叔的对话和动机是说“因为魏国是‘小国’,山区国家,要试探一下吴起是否能够呆得下去,是否能够死心塌地为‘小国’服务,不受大国的诱惑,所以才用娶公主的事情来试探一下吴起的”;最后,魏武侯生气,也是因为吴起不娶公主,而认为吴起不可能为“小国”服务(忠诚度不够),所以才猜忌他的。
这个“小国”的背景,与魏武侯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并不相符。
它倒像是战国后期的魏国情况(那时真沦为小国了)。
由此一来,新的结论还是只有一个:这则史料真的很扯淡哟!
-
(待续)
——————————————————————————————
日期:2011-05-06 11:13:12
【战国第一将星】(长篇连载)
——————————————————
【35】血脉关系中的公室和公叔
前面的两个扯淡其实还不算什么,虽然一个是人物自相矛盾,一个是时代错乱。
两个结果固然令人费解,但还好,只是可疑而已,算不上什么笑话。
并且,它们还能够提出自圆其说的理由。因为也许会有人说:“万一是人家吴起年轻时不懂事,年长后有了觉悟,从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一下子变成蔑视国君、不为年轻公主诱惑、甘愿自抱黄脸婆的高尚人物了呢?”同时,还有一个理由,也许会有人会这样辩护:“难道威武雄壮的魏武侯,不可以突然说话‘自谦’了吗?他谦虚的将自己的国家说成“小国”、“山区之国”有什么不可的呢?(新水浒电视剧就喜欢闹这样的喜剧,四五十岁的神医安道全自称“小医”,而不是自称“下医”,老气横秋的朝中大臣不称“微臣”,而自称“小臣”,肉麻得紧,也滑稽得很呢)。
好,我们也不说吴起是否老了就不追求名誉了,也不说像魏武侯那样雄赳赳的君主是否可能自谦的说自己的国家是“小国”(并不在外交场合这样说,而是要以此来做试探,担心吴起不为“小国”服务)了。我们只是揭示一个存在的极大漏洞,由此来判断这则史料到底有多少值得信任的地方!
请大家瞧仔细了,在这段史料中,隐藏着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这才是被本作者最为诟病的东东。
大家不妨花点时间来围观一下。
是什么错误?
简单的说是——“公叔”这个人物。
公叔怎么了?
公叔,在春秋末战国初,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表述的一种身份。如果您曾经(或者正在)阅读先秦书籍,您就会非常明白:此处的“公”,指的“公室”,所谓公室,就是国君的族人。在宗法社会之中,人们是以血脉关系来分亲疏的。比如周王朝的先人公刘,他发明的吃饭政治:“亲兄弟每年四次会食,从父兄弟每年三次会食,从祖兄弟每年二次会食,族兄弟每年一次会食,以分宗族亲疏关系。”由此我们知道,血脉兄弟分为四个等级,亲兄弟是一个等级,堂兄弟(叔伯兄弟)是第二个等级,同祖父兄弟(祖上是一个爷爷的兄弟)是第三个等级,族兄弟(同一个宗族的兄弟)是第四个等级。这些兄弟就是族人。
在宗室里,所有的兄弟都称“叔”,是一个氏族里面的,比如周公的胞兄,称“蔡叔”、“管叔”等等,翻开一部春秋史,可以看到许多“叔”,比如“郑伯克段于鄢”,段,即“段叔”,就是郑伯的亲兄弟。公,就是公室,所谓公室,就是国君所在的宗族,它包括了前面说到的四个类型(亲疏有所区别的四种)兄弟。但凡一个诸侯国中,要想把国君控制住,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弱公室”,把族内的兄弟搞死、搞垮、搞去出国流亡。族内的兄弟,就是“公叔”——这是一种泛称,即与国君同一个宗族的兄弟。他们与国君是同一个姓氏,不然,就不叫公叔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