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46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3-01 10:00:17

  洞察事物背后的规律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而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治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著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传习录》

  一位朋友举例说:一位禅师伸出手指问:“大家看见了吗?”
  众人说:“看见了。”
  禅师又把手指藏入袖中,问:“大家还能看见吗?”
  众人说:“看不见。”

  禅理师就说众人还没见性。这位朋友不明白禅师的意思。王阳明先生解释说:“手指有看见和看不见的时候,但你能见的性却是永远存在的。人的心神只在能见能闻上驰骋,不在不见不闻上切实用功。但不见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只有时刻去看他看不见,去听他听不到的本体,工夫才有一个着落处。久而久之,工夫成熟了之后,就不用费力了,不需要提防检点,人的真性自然就生生不息了。怎么能被外在的见闻所牵累呢?”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用自己的心,超越外在的见闻,去见到那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体。可惜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只是因为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住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旦碰上了一些困难甚至困境,就被眼前的挫折迷惑了,不能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机遇和秘密。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以独特的智慧,去洞察到其背后的规律,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开创出了另一种可能。
  有一位邮递员,不幸遭遇车祸,两腿瘫痪了,丧失了劳动能力。
  碰上这种倒霉事,他也消沉过,甚至想一死了之。后来他终于想开了,自己虽然不能再走路,但还有大脑和双手,开动脑筋,一样能创造财富,说不定还能干得更好呢。
  他的心平静下来,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在人生上干出一番新的事业。通过慎密的思考与执着的探索,他发现自己在雕刻工艺品上很有天赋,便潜心研究雕刻艺术,后来成了著名的雕刻大师,赚的钱比他当邮递员时不知多了多少倍,同时也觉得自己活得比以前更充实了,因为他找到了最喜爱的工作。

  有一位女孩,在大三时失恋了,她痛不欲生,想以自杀来解脱。
  后来她来到大海边,看到层层轻涌而来的浪花,心中顿有感悟:人生就象这浪花,有起就有落,我又怎能为这点微不足道的痛苦想不开呢?因为这次感情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而是老天爷善意地告诉我,你该换一个活法了,将来还会有更好的人在等着你。
  就这样,她微笑着甩甩长发,从失恋的痛苦中走了出来,重新获得了快乐。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有的家境贫困,穷途潦倒,有的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屡遭厄运的打击,但他们并不象常人那样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在逆境中奋起,通过另一种道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曹雪芹和诺贝尔等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大自然是有一种补偿机制的。正象人们常说的那样,“上帝对你关闭了一扇窗,他必定为你开启了另一扇门。”但这扇门是隐秘的,一定要你静下心来,用心去发现它才能开启。
  其实,我们在人生中,所遭到的每一种挫折和困难,又何尝不是大自然在以一种特殊的语言提醒我们,你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有问题,是该反省一下了。如果我们能领悟到背后的玄机,它就能成为我们人生中的转折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