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47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8-17 18:47:39

  浅论心学的意义
  近些年来,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王阳明的各种论断,有的赞同,有的反对。
  反对的人大都有一个看似很雄辩的理由:不是说王阳明的心学很牛吗,为什么“心学宗师”连一个宰相都没有当上?还有的人拿王阳明和其他人相比,如问他和曾国藩相比谁更厉害,因为曾国藩封的好象是一个“一等勇毅侯”,还有太子少保什么的,官居一品,可谓是“封侯拜相”了,当的官比王阳明大。

  这种以功名论英雄的看法,我觉得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儒家的理论核心是“内圣外王”,内圣是强调个人修养,完善自我;而“外王”,大家不要误解了,它可不是强调要在人生层面上获得“封王拜相”之类的殊荣,而是要在“内圣”自我改造的基础上,去做改造世界的事情,也即是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就儒家的观点来看,“内圣”是“外王”的基础,一个人如果道德修养上不去,他做事情就容易受到各种偏颇情绪的影响,而失去冷静、平和的心态,就无法洞悉事物的规律,从而处理不好事情。即使通过普通层次上的努力奋斗,侥幸成功了,也会有患得患失的心态,没有真正享受到生命的过程。
  而儒家学说,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现在受到不少人的重视,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学说能平衡事业与心灵的关系,在注重事业奋斗的同时,也重视心灵的修养,在人生不断的奋斗中,也是一部心灵的征战史,最后达到“正心诚意,无善无恶”的中和境界。这种学说,它是指向人类生命的最终关怀的,也就是深入到了“人之所以为人”这个终极的问题。我们普通人绝大多数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为了获得名和利,由此出现了所谓的“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哲学”。这也是有些人以功名来论英雄的原因吧。

  其实,以名利为中心的人生观在儒家看来,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心灵没有安定,即使你做再大的官,拥有再多的金钱,也不过活数十年而已。而这几十年虽然看起来很长,但从某种角度看来,真的就如“白驹过隙”,一晃眼就过去了,当一个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功名和财富又在哪里呢?
  而儒家的人生观,就要探求生命的本质,追问“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终极意义。王阳明先生心学的“致良知”,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正因为王阳明悟了道,认识到了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他才能够在逝去的时候微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已活过了很充实的一生,逝去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日期:2012-01-19 14:28:51

  对于这一问题,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曾说过:

  又尝闻刘邦采曰:“昔有问:‘人能养得此心不动,即可与行师否?’先生曰:‘也须学过。此是对刀杀人事,岂意想可得?必须身习其事,斯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后世格物之学所以为谬也。孔子自谓军旅之事未之学,此亦不是谦言。但圣人得位行志,自有消变未形之道,不须用此。后世论治,根源上全不讲及,每事只在半中截做起,故犯手脚。’”

  可见,王阳明是认为凡事一定要亲自去学习、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的。
日期:2012-01-19 19:21:16

  虽然世间诸事都要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但这里也有一个方法问题。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就是心情放松、思想宁静的时候,不论学习什么东西,肯定就学得比较快。而且,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也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王阳明全集》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德洪昔在师门,或问:“用兵有术否?”夫子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昔与宁王逆战于湖上时,南风转急,面命某某为火攻之具。是时前军正挫却,某某对立矍视,三四申告,耳如弗闻。此辈皆有大名于时者,平时智术岂有不足,临事忙失若此,智术将安所施?”
  对于心理素质影响水平发挥的这种现象,我们在各种体育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可谓比比皆是。
  所以,光注重修心养性,并不能使一个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但一个人经过修养,心灵层次提升了,与事功进取结合起来,则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