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商“捡漏”故事集——推山深度解密古玩行》
第11节作者:
推山入海 回到家里,自然要费一些工夫。查找资料得知,故宫博物院有一套四联银瓶,很漂亮,造型跟我买的完全一样,字也完全一样;据介绍银瓶为御医专用,不过故宫的品相更好,银光闪亮,而且盖子齐全。在民间淘到的东西,当然跟故宫的没法比品相,不过我的也是完品,只是盖子不知所踪。最难得的是,我的四联银瓶一面字,三面满工,而故宫的仅一面字,一面工,其档次当然不一样,从这一点来讲,我的四联银瓶又优于故宫的。见(图1-5、1-6)
确定了利好的消息,我的信心更足,仔细研究之下,那串珠子确实不是料的,它比料分量轻,光泽柔和,而且满布不起眼的小裂,用卡尺量,并不完全滚圆,只是视觉上分辨不出。眼孔中有明显磨损,显然不如玻璃硬。而且其成色是珍珠光,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光泽依旧很美。
清代没有人工养珠,全部为天然货,其粒径最大达到1.13厘米。自古有“七分为珠,八分为宝”之说,而罕见的金珍珠滚圆靓丽,能凑齐十八颗,且粒粒几乎达到1.13厘米的直径,个体误差0.02毫米,可见筛选之精,得来之不易,其主人身份之尊贵和珍爱程度。见(图1-7)
试想,这样的宝贝谁才有资格享受呢?
点评:地摊上确实有好东西,而且机会多多,小漏天天有,关键要做到脚勤,嘴勤,还要细心,最好与某些小铲子保持良好关系,才会增加机会。当然,就是在高手林立的捡漏大军清扫下,依旧会漏下一丝半点的机会,想把握还是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有独到的眼光,才不会错过。
依据这个经验,后来我又淘到一件宋代青铜三足穿带纹筒炉,造型虽小,却制作精工,其款式是铜炉的鼻祖,青铜仅见,当然是弥足珍贵。
日期:2012-04-11 19:13:45
5、虎口拔牙,淘到清代篆刻名家徐问渠精品寿山石印章
处身古玩行,逛市场淘宝是必修课,而且必须像上学一样不仅不能迟到早退,反而需要赶早和练晚,因为时时处处有机会,机会可不是有什么先兆,也不会遵循什么规律,或许就在心情落寞的时候,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捡到点便宜。不可否认,才开市机会多,但那时人心浮躁,面对高手云集带来的竞争压力,容易沉不住气,出错的机会也更多。
另外,赶市场时,集中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和爱好者,这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是信息最广,结交朋友拉拢客户的最佳时刻,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对做生意绝无好处。所以,我也一改原来蜻蜓点水的方式——逛几圈地摊,然后急急匆匆的走人,总是到一两处还算投缘的店内坐一会儿。
有一家开在门口的店主,也是中年人,眼睛不小,大夫出身,素质和人品在行里算上等;观念虽然守旧,但比较诚实,眼力也不错,货物周转比较快,质量过得去。开头我买过他几样东西,价格上说不上便宜,但物有所值。况且我的眼力还比较差,买高手的东西,也是一种学习。就这样,一来二去的,比较熟悉了。也就经常性的在他那里落落脚,说点闲话。
他的店把守在出口处,来去方便,店主待人和气,所以好多外地的客商都会到他那里逛一逛。有时也会在一起闲聊,等他们看东西交流看法时,往往能学到很珍贵的断代技巧,了解不少深层次的消息。
在他这里发生的故事也不少,有遗憾,也有安慰。遗憾的事,有一件我忘不了。有一回我在他店里闲坐,刚说了没几句闲话,进来一个背包的中年男人,是打听了熟人,专程来找他卖货的。那人进门后,说明来意,便拿出东西来,是一件白玉挂件。店主拿在手里细观,我傍在一旁也上心的看。
说真的,东西真好,我第一次见那么好的玉件,即使眼力不算好的我,看第一眼,就觉得喜欢,也有信心确定那是老货,真货。为啥呢?因为它太开门了!
开门就是开门见山的意思,一眼货,只要稍微具备鉴定常识的人,看法都会相同的东西,不存异议,其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那就是传说中的羊脂白玉,玉质洁白,温润细腻,若羊脂一样油性好,似透非透之间,有一种醇厚含蓄的感觉。再看那雕工,地地道道的乾隆工,驼子碾压出来的纹理流畅大气,回转自如,不乏力度,艺术水准费一般匠人俗气的作为所能比。总体纹饰是如意造型,用料不小,几乎能占满了手掌,总有六七厘米以上。那种白玉挂件可是难得的珍品,唯一遗憾的是,因流传中的失误,在玉件的中心处摔了一个头发丝细、约一厘米多长的细裂。即便如此,这样的好东西也是非常罕见,虽然那时候和田白玉的价格还没上来,可价值也是明摆着的。
店主看了半天,没说什么。他是个保守的人,更是个谨小慎微求稳的人,见了这样的东西犹犹豫豫,不说痛快话。卖货人实指望能匀给他,见他不热心的样子,心里有些失落。店主象征性的询价,那人开价1万5000元。在我的心里,这个价够低的,可是,店主没有动心。
卖货人慢吞吞的包装玉件的时候,我心里真想冲动的跟他拉这桩生意,可是古玩行有个规矩,不能撬行。就是说,行内的人看的东西,人家没完全拿定主意是否成交以前,其他人不能插嘴或争夺。否则会起纷争,产生矛盾。我在人家店内,卖家又是专程投奔而来,当然我不能随意插嘴。
卖货人临出门时,店主说帮着问问别人,看是否有要的。其实这时候我若表示意愿要,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店主实际上是放弃了。可是,我也有自己的顾虑,首先是手头紧,囊中羞涩,很难在短时间内凑足这笔钱——我自己仅有二千多元,加上透支卡上能出的五千元,还差一半多,另外的钱就要去借,后续的麻烦太多,只能眼睁睁的放弃了。
日期:2012-04-12 15:03:37
等到下星期赶市场时,我在别处听到消息,那块玉件卖给别人一万五千元,人家转手卖了六万多。我倒不在意人家赚了多少钱,因为如果我买了,肯定不会出手了。我遗憾的是那个机会没把握住,像这样的玉件我再没见到过。
对于那个店主,他并没我的难处,因为他的货物周转很快,背后有不少当地的大买家支持,资金比我雄厚的多,拿出这点钱他是轻松的。遗憾留下,永远不能弥补,谁让我当时顾虑太多,没下决心呢?当然遗憾不久,在他那里迎来了另一种补偿的机会。
那天我逛完地摊,推门进到他屋里,有两个天津人跟他谈生意,我没有打扰,顺势坐在椅子里,冷眼旁观。看来仍旧是最关键的价格没谈拢,不得不告一段落。两个天津人临出门问一句“一千二百元行吗?”
店主不同意,那二人转身走了。我好奇的询问情况,原来他上了一枚印章,天津人看上了,喜欢得不得了,就是不想出价。为了少花几个钱来过两次,还让别的同伙来帮局,压低价格,联手打击他的心气。在这一点上,天津人特别团结,一伙人共同对外,那是很烦心的。
“啥样的印章,我看看。”我说。
他在柜台底下取出来。我端在手里细看,个头不小,章面是椭圆形,足有六七厘米长,三四厘米宽;印纽雕刻摇头摆尾的狮子,刀法老辣,状貌雄浑,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货色。再看印文只有两个字,我对文字感悟能力差,也没研究过,什么字看不清,可那猛厉的钝刀刀法和粗犷豪迈的雕刻功夫确实震撼,而且有边款。道光年间的东西,这样的文人印章是不多见的,当时的行情价大约万把元左右。见(图1-8)
“多少钱?”
“一千五!”
“好,我要了,马上去给你取钱!”
我看到第一眼,主意就打定了。这种东西能放过吗?价钱不高,何必斤斤计较?我凭热情做事的风格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看好,马上当机立断,到马路对过取了款,交割完毕。
把东西装进兜里,仍旧坐下来闲谈,没过一会,天津人又回来了,不紧不慢的开口询问,他们万没料到前后仅几分钟时间,货物已经归属他人。知道成交后,那种沮丧和失望,确实会留下刻骨的教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