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商“捡漏”故事集——推山深度解密古玩行》
第18节作者:
推山入海 前文讲过,德州市古玩行最早入行的有二十个人左右,几乎没有做得好的,可以说业绩乏善可陈,讲出来也不怎么动听。
不过,这些人中有一位大肚子黑男人,人称蒋老板,有点来历,不妨写出来,供大家消灭时光。
蒋老板五短身材,说话公羊嗓子,黑色的大脸不好看;平时他总是颠头耸脑的一脸憨笑,走道蒙头蒙脑的,如果不熟悉,根本没人把他当盘菜。他的店里一屋子破烂货,难有上眼的。而他却实实在在的是当地做古玩最早的,也是少数做得最好的人之一。
说到他入行早,那真是早。他到乡里去收货时,德州市几乎没有干的。那时候才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才起头,人们做买卖的观念还处在朦胧中,更别说做古董买卖了,可以说人们普遍没有古董概念,谁都想不到破破烂烂的东西会有人要,有的还能卖大钱。如果你走到农户家中,见到他家有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东西,而表示兴趣的话,淳朴的老百姓会很快乐的把老掉牙白送给你。
日期:2012-04-21 10:44:20
既然那时候的人不知道古玩,那么蒋老板能鹤立鸡群,一定是有见识的文化人?或者至少是懂历史的老学究?完全不是这回事儿,他不过是千万农民中的一员,就是爱到处闲逛,喜欢游手好闲而已。
这样说可就怪了,大家都不知道有古董这回事,一个没见识的农民咋就知道搞古董呢?再说古董这玩意,懂不懂鉴定先不说,买它需要钱,卖也需要有地方收啊!这话一点不假,买得去老百姓家淘换,比较容易理解,卖去哪里呢?
那时候全国还没形成古玩市场,确实没有专门的去处可卖。对普通人来讲,别说搞古董来卖,就是自家有古董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换钱。而蒋老板能够最早赚便宜,当然得益于他的老子。他老子也不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不过是普通人,做着最普通的打扫卫生的工作,可是他打扫卫生的地儿好,在北京的故宫里里,沾了文物的边。
老蒋脑袋瓜比较活络,身边到处是眼花缭乱的文物,他虽然一窍不通,可那些好东西值钱,他心里倍儿清楚。啥时候开始动了生意经,如何打算让儿子吃古玩饭捞好处,也有一段故事。
老蒋对琉璃厂是知道的,在故宫打扫卫生本是京城出身,有些大地方的见识。在扫地的当儿,清洁工们在一起唠嗑,时常扯到古董上。所以老蒋头对晚清民国的一些古玩行的轶事略有耳闻。至少他明白,古董是可以买卖的。不过,当时的文物法很严格,文物属于国家,私人不得买卖。所以老蒋心里着急,却没有劝导儿子付诸实施。
一次偶然的机会,对他产生了影响,让他想出来一个好主意,既不违法,又可以让儿子赚钱。
那一天,京郊的一个村子里送到故宫里一件清代的翡翠首饰,那首饰是挖沟挖出来的,满绿,像春天新长出的叶子那样鲜艳,通透的躯体在光线照射下能流出水来,那是绿色的温柔浸染的湖水,闪现的是凝脂般的辉光,如梦姑娘采下的月亮宝石一样漂亮。用送来的村干部的话说,放到洗脸盆里,满盆子都是绿的。鉴定人员过目后,知道是好玩意,代国家收下,给来人发放奖状以资鼓励。老蒋眼红的是另外给的十五元钱。老蒋的脑袋转开了,老百姓的老掉牙的东西没处卖,根本花不仨瓜俩枣,可以收了来,卖个国家,卖给故宫。
八十年代,人们的工资很低,才几十块。如果让他的儿子去收古董,花费很低,说不定一天就赚几十元!小蒋听从老子的劝告,初涉古玩行。开头他完全不懂,凭着老子给他讲的有限的故事、凭着感觉乱买,往故宫送了几回东西,才摸着点门道。碍于老蒋的面子,小蒋赚到了钱。一来二去的,故宫工作人员开始指点小蒋,对他的货物提出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收购。
所以,小蒋进入古玩行,完全仰赖他老子受了文物的熏陶,而且继承了他老子的优点,脑袋瓜也活络。买卖干起来了,一个人跑东跑西的,力量有限,也很辛苦。别看小蒋表面憨呼呼的,却并不傻,他就有意识的拉拢和培养别人去村里收货,收来卖给他。
八十年代的农村,散落的文物可不少,有破烂货,也有不少好东西。因此,小蒋就跟在垃圾堆里捡破烂一般,一天下来就收到不少东西,才开头就收获颇丰。那时候,根本没有假货,只要认准漂亮的,或者按要求购买就可以了。小蒋大肆搜刮,收足东西,去故宫和济南文物店卖。过不多久,经手的东西多了,跟文物部门的人熟络起来,送货时,他凑近了,留意鉴定人员的说法。鉴定人员没有金钱意识,见彪呼呼的小蒋挺认学,也就乐意指点一二,渐渐的,小蒋从白板变得懂行了。后来,古玩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慢慢形成,德州也就有了第一批做古玩买卖的人,小蒋自然成了里面的翘楚,享尽好处。
日期:2012-04-21 10:48:12
古玩行所讲的料,不是塑料,而是玻璃加进其他颜料或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做出各种工艺品,也有珠串之类,主要卖给没钱的老百姓。当然,料器中不乏高档货,像套色鼻烟壶,比较贵重。
可是,这件东西凭直觉,绝不是料一类的无机物,硬度也不会超过玻璃,而且我细观之下,表面有许多均匀小裂纹,类似小虫子的爬痕,有一颗还有一点不起眼的小划痕。由此推断,料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玻璃物件从来不会出裂纹的,连寿山石类的石头质地也不会有同样的现象,那是通身的不细看一定看不出的小细毛纹。
那么它是何物呢?我当时考虑,却不好确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多琢磨。买不买需要随机决定,还在东西不贵,不用担多大风险,也就好办了。
不管是什么,只要买回去,准能赚钱。既然它跟那么的精致的银瓶在一起,似乎不会跟料搭上。我突然想到珍珠,而珍珠多银光的,这个却是黄中闪灰,似乎没联系。当然,如果珠串是白色的,谁都会认识,东西也轮不到我了。我的记忆里觉得似乎有金珍珠的概念。于是暗下决心赌一赌,拿下。
铲子犹豫再三,搁不住大家都劝,也没了主意,后来竟然同意了。我的预感,银瓶是好物件,绝不想出意外,怕半路杀出程咬金,我留守在现场。老婆领会到我的想法,出去提出了刚发的工资,凑足1600元。
交割完毕,也帮天津人买成翡翠,真是皆大欢喜。说真的,那些翡翠被他买去挺遗憾,而他的胃口,不会比狼的小,我是买不了了。
回到家里,自然要费一些工夫。查找资料得知,故宫博物院有一套四联银瓶,很漂亮,造型跟我买的完全一样,字也完全一样;据介绍银瓶为御医专用,不过故宫的品相更好,银光闪亮,而且盖子齐全。在民间淘到的东西,当然跟故宫的没法比品相,不过我的也是完品,只是盖子不知所踪。最难得的是,我的四联银瓶一面字,三面满工,而故宫的仅一面字,一面工,其档次当然不一样,从这一点来讲,我的四联银瓶又优于故宫的。见(图1-5、1-6)
确定了利好的消息,我的信心更足,仔细研究之下,那串珠子确实不是料的,它比料分量轻,光泽柔和,而且满布不起眼的小裂,用卡尺量,并不完全滚圆,只是视觉上分辨不出。眼孔中有明显磨损,显然不如玻璃硬。而且其成色是珍珠光,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光泽依旧很美。
清代没有人工养珠,全部为天然货,其粒径最大达到1.13厘米。自古有“七分为珠,八分为宝”之说,而罕见的金珍珠滚圆靓丽,能凑齐十八颗,且粒粒几乎达到1.13厘米的直径,个体误差0.02毫米,可见筛选之精,得来之不易,其主人身份之尊贵和珍爱程度。见(图1-7)
试想,这样的宝贝谁才有资格享受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