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商“捡漏”故事集——推山深度解密古玩行》
第32节作者:
推山入海 我专门到祁老板店里,刻意寻找那堆东西,却没找到。可是,后来又听到几个人说起同样的话,说祁老板买了一堆紫檀散件,听话头就是我看到的那堆。我大惑不解,可是不由得不信了。直到此时,我才仔细回想,感觉那堆货物有些古怪,花芽雕刻漂亮,各种配件做工精美,而且有细小棕眼,只是那颜色跟紫檀不沾边。不过,说到祁老板花三万五买,他简直是疯了,我还是怀疑。
事实有力的证明了我的错误,那堆货物的确是祁老板买了,而且是当天付款。店主开价三万五千元,三万成交。我觉得不理,也很郁闷,祁老板不言不语,居然敢出此重手,可不像他的风格。
日期:2012-05-09 17:06:51
行里传言说。“有人给到八万了,祁老板愣是不松口。”
按说转手赚五万也不错了,又不是多好的东西,无非是一堆配件。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时一件黄花梨的书桌价格要上百万元,而紫檀比黄花梨高一个档次,而且紫檀家具更稀少,如果是一件整物件,会是何等价格?所以有人花八万买一点不虚。过不多久,祁老板转卖了,据说是十二万。
此事证明了祁老板的眼力和魄力,不多久,九万块到手,做得悄无声息。高人做生意不是图热闹,而是讲求实际效果。如果这样的生意一年做上几笔,收入相当的可观。所以,大家常看到祁老板不紧不慢的的,似乎没有着急的事,可是他神不知鬼不觉的赚钱,没有多少人搞得清底细。
从那以后,我经常注意他的活动,时不时的有件硬木家具或杂件出现在他店内。红木多宝格、铁力木厨子、黄花梨雕花板,还有一些藏在柜台下面的名家墨盒等等。过不多久,又消失了。草帽曾抱怨过,他从前的客户,被祁老板拉去,仅年前一次交易,就买了他二十几万的货物。
祁老板很保守,我买了东西,有时候不放心,想让他帮着长长眼,他却含蓄的很,说的模模糊糊,让人拿不准。有这层缘故,我有时候坐在他店里,主要聊聊闲话,做沉默的听众,眼睛却瞪起来,留心一些信息。
有一次我走进屋子里,见两个买家正交头接耳,原来他们正研究一件黄花梨笔筒。笔筒包浆很漂亮,滋润闪亮,黄中闪红的质地,保存极好,没有干裂。个头够大,口径足有十七八厘米,高度略低,是那种早期的小敞口造型。
“破十万可以吗?”
“不行,这件拿得价格很高。”
那是黄花梨大涨价以后的事情。像那种黄花梨大笔海,包浆和颜色那么漂亮,筒壁差不多厚2厘米,是同类物品中上档次的玩意,尤其纹理也很精美,鬼脸重重,按理十万的价格不算高。买家自然是有实力的,也是大行家,可是他为什么不愿意给价呢?确实另有原因。
“这个笔筒高度跟直径不协调,如果再高出一厘米多,就好看了。再看口部发黑,包浆明显跟其他部位不同,碴口也生硬,我看是截了口的!”
行家看的不差,那确实是截了口的。当然截的并不多,也就一厘米。截一厘米就是大毛病,已经打破了原有风貌,再无原有的韵味。古人做一件器物,非常讲究,没有一件在造型上别扭的。话又说回来,如此大个,壁厚无裂的黄花梨笔海,没有这个毛病,能是十万元吗?这一点大家清楚,可是却成了出价的障碍。
笔筒没有成交,不过祁老板并不惊慌,好东西越来越少,古玩的价格越来越高,他会有钱赚的。
日期:2012-05-10 15:17:38
点评:祁老板是低调的古玩商,表面上处事谨慎,错失了好多机会,可是,他确实没有太大的闪失,没有任何传闻表明他吃过大亏。长期混迹于古玩行,整日与真假打交道,能有此表现,确实是个奇迹。他有坚定的原则,只在自己的长处大显身手,像转手赚九万元的生意不可能经常遇到,但是仅从表面看一个保守的古董商,是不真切的,谨慎的古玩商往往有深层的隐秘。祁老板不是做的最好的古玩商,却是隐藏最深的古玩人。
独具慧眼小玩意赚大钱
宋老板是标准的宁津人,狡黠而坚韧,只是多了几分憨厚和固执。他五十几岁年纪,在火车站北市场与老乡合租一间门面房,开家古玩店铺。总是星期三下午赶来,在店内二楼上住一宿,星期四开一天店,星期五上午赶黑马市场,中午准时回家。有规律的行为变成了习惯,像钟表一样准。
店铺开门的日子,他总是待在市场上,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的在人堆里、地摊上搜寻,不紧不慢,不言不语的走过每个地摊,遇到熟络的同行打打招呼,交谈两句,然后重新开始刚才的一切。他不急于回店铺,更不急于卖货,他的超脱的态度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可让他着急,仿佛整个世界在他掌握之中。久而久之,许多人感到他不务正业,哪里是为了开店卖货,纯粹是来休闲的,而且这个猜测很快得到印证。
只要你对他留意多了,便觉得他很怪,他的身上有好多的不解:一整天的时间,不在店里的时候多,在店里的时间少,而且在店里多是跟同好们下下象棋,消磨难耐的时间,如果有买家打问他的货物,他才停下来,很和善的照应人家。
他每星期来开一次店,前后近三天时间,来回车费和吃饭等费用总要一百多元,加上一个月分摊的三百块房租,每月的基本费用近千元。可是很少看到他卖货物,即使如此,他也不着急,仿佛有用不尽的钱似的。可是,看他的穿着打扮,并不带有钱的样子,衣服比农民强些,顶多算比较讲究的工人阶层,完全没有大款的气派,他如何如此淡定呢?
他是否像他的同伴,也是公务员出身,拿着一月三千多块的退休工资,可以逍遥自在?不是的,他曾经的工作单位早散摊子了,什么都没有。他的唯一职业是古玩商,完全靠经营古董,养活三个孩子和老婆。可是见不到他卖东西,拿什么过活呢?是不是他有神法,可以变出好多钱来?
这个想法够聪明,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别看老宋其貌不扬,在老古玩商堆里,他身上隐藏的传奇可是最耀目的。二十年前,他初涉古玩行,也是从铲货开始,慢慢的在小县城,一个破落的小街上,开了一家古玩店。那条街破破烂烂,在县城很背静的地方,零零星星的分布着几家店铺。
古玩行是很冷清的买卖,面向的群体有限,客户不多,所以大多数日子,店铺里只有主人独守着,偶尔来个人逛店,待上半天,或许说不几句话,更不会花一分钱。所以在小县城的偏僻角落里,做古董买卖,实在不景气,算来算去,赚的钱养家尚且困难,别说发家了。
宋老板那时候年轻,头脑也活络,做生意会算计,所以赚了钱,总是想办法多买东西,或者留起来备用。他不像别的古玩贩子,觉得钱来的容易,好虚荣,爱吃爱喝,没事了还玩点赌博嫖娼的营生,所以,不知不觉间就攒下点积蓄。
在古玩街开店,来买货的本地藏家有限,尤其同行之间你争我抢,互相诟病,既伤感情,又费精力,最终限制了生意。争来斗去,没有赢家,到头来,真正买货多的还是前来倒行的外地人。眼看着生意没起色,有了几个大子的宋老板就想找机会跳出去,到外地开店,好把生意做起来。
机会终于来了。随着古玩收藏的火爆,北京的古玩市场增加了一个又一个,宁津离北京不算太远,宋老板就随了几个老乡,到北京的大海里去劈波斩浪。
北京的地方大,高人多,有钱的收藏家、爱好者也多,可他们眼光挑剔,大路货难入法眼,而宋老板来自小地方,见识少,资金不充足,难以淘到上档次的货,所以生意做起来,远没想象的好。不过,来到大地方,机会增多了不少。其中有一项买卖,很对宋老板的胃口。
对老宋胃口的是一庄不起眼儿的小买卖,小得在县城都不显大。
日期:2012-05-11 10:23:08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