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13节

作者: 东野牧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卑并非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无论哪一种自卑都是客观世界提供的信息经过主观世界折射之后的精神反应。所以自卑是可以通过增加理性思维来克服的,概括下可以说自卑来源于无知,当然无知也是分层次的。阿德勒说,自卑是一个人进步的基础,人通过自卑带来的补偿作用来让自己变得优秀,可是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自卑状态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情结那就难以克服了。

  日期:2011-08-17 12:08:36
  (《教父》观后感之第二代教父)
  半夜不想睡觉却想起《教父》,这部男人必看的电影。第一代教父的女儿结婚那天作为教父的小儿子麦克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回来参加婚礼。当谈到老教父维多克里昂行事风格时,麦克说那是他们的风格不是我的,那时的麦克还是一个为了国家立下战功的正直军人,崇尚的还是帝国荣誉。
  老教父被暗杀之后,为了父亲麦克不惜以身犯险第一次去杀人,然后逃离家乡。行事果断,重情重义,漠视死亡,在此时麦克已经表现出了作为一代教父的潜质
  作为继承人的长子桑尼暴躁好色有勇无谋最终死在阴谋之中。历史无数次证明有勇无谋的人拥有的权利越大死得越快。
  麦克回来继承家业,在外人看来他是懦弱的,甚至很多老教父的部下开始背叛,在中国有一句古语鹰立似睡,虎行若病。麦克就像是一只睡着了的苍鹰般懒散的盯着他的猎物。等到时机来临之时,一举消灭所有敌人,成为新一任教父。

  麦克不像是一个混黑道的,倒像是一个书生。遇事冷静,心有韬略。麦克答应他的妻子要将家族事业合法化,几年过去仍然没有变化。有时候世界就是那么残酷,没有人有能力对抗时代,无论你是怎样的英雄在时代面前没有任何话语权。王莽的才华没有任何错误可惜生于西汉,巴顿的天赋如果不是遇到世界大战也只会是一个暴徒。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作为家族继承人的麦克别无选择。在他的妻子看来国家机构和黑道有着本质不同,可是权力的形式或许有万千种本质却是一样的。

  整部电影画面似乎都在述说着命运的悲壮,而不是悲凉,更不是豪放。偶尔穿插着梦幻般的音乐,就好像是命运之神在嘲笑着这个世界是多么荒谬却又真实。
  很喜欢那种苍凉悲壮的感觉,完美的英雄形象不过是人们内心中的一种假设,无耻和吝啬的家伙注定了成为历史的配角,而那些悲壮的英雄是时代的主旋律。
  日期:2011-08-19 11:22:30
  《自卑与狂妄之社会病态》
  如果说自卑离无知比较远的话,那么狂妄几乎是无知的邻居。由于长时间宣扬物质决定论,这个社会已经变得没有多少文化最起码在草根阶层是这样的。由于没有宗教信仰也就没有了灵魂的归属感,于是整个社会变得很另类。

  在欧洲流传一句话,宁可将女儿嫁给一个落魄的贵族也不嫁给一个暴发户。贵族高贵的是灵魂,可是在当今社会草根阶层,最不看重的恰恰就是灵魂。人们口中说着重视文化却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文化。一次电视节目,那个母亲很骄傲地说自己的女儿很优秀有很多证书。当时听到感觉真的很悲哀,人站在那里却需要用证件来证明优秀。更有甚者高考生不考北大清华不罢休,竟然被认为是有追求。

  这是一个连文化或者精神都物质化了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无知而有一个老爸叫李刚的人能不狂妄吗?在这样的社会无知又拥有漂亮的外表能不自以为是吗?道德高尚的人受到讽刺,那么社会的基础道德律将会崩溃,理性强大的人受到打压,那么社会发展的基础理性意识将消失。有人说不要急社会总会好的。这是多么脑残的想法啊。所以,狂妄是离不开社会的无知的,一个社会上狂妄的是哪些人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层次。所以比起那个年代,仔细想想也是一种进步拉。

  日期:2011-08-19 21:03:39
  《狂妄与自卑之伟大的狂妄》
  当然还有几种狂妄是理性的甚至于说是必然的。
  领袖的狂妄;
  书中的领袖都是外表谦和心中睿智的,当然这不过是骗小孩子的把戏罢了。越是伟大的领袖越是狂妄的。世间有万千规则,没有人可以将它们全部包容,即使那些震古烁今的领袖人物也不过是截取一条而已。他们不断总结自身的道,或者杀道,或者王道,或者霸道,或者儒道等等。

  当一个人对于自身的道已经非常清楚的时候,同时也就感悟到了自身的缺陷,或许在外人看来他们应该不断的弥补自身的不足才是,可惜没有多少人会那么做,如果那么做了,他们也就不用当一个领袖了而是隐者。他们反而会更加坚定信念甚至于超理性的坚定信念,这时候一条价值已经不是对或者不对了而是需要。上帝存不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它存在。很多虚幻的词语一个孩子都知道是无意义的,可是对于他们却是构建思想大厦的完美基石。所以领袖们大多不会犯高级的错误而是会犯很多幼稚的错误。那些幼稚的错误无一例外都是他们灵魂基石带来的先天缺陷。世间不允许完美这是上帝的基本规则。

  依靠自身的拼搏上来的领袖没有几个不独断专行的,自身规则的完整性是难以让他们接受自身规则之外的观念的。所谓包容一切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若不认为可能那么也就不会拥有思维的完整性了。
  思想家的狂妄:
  一些思想家是狂妄的,无论是马克思,黑格尔,尼采,苏本华,都有一种对于众生的藐视。有人说一个人的思想越是高深就越应该谦卑,那要看这样的思想达到什么高度。当一个人偶然打开真理之门的时候会因为看到太多规则而产生恐惧,可是如果将所有规则看懂然后创造出规则的话那么就会有一种神的感觉。这也是自然科学家容易谦虚(因为他们越是研究越是发现真理的遥远),而思想家容易狂妄的主要因素(当拥有了自身思想之后就会发现将万物看穿)。

  作为一个思想家他们起初也曾经如同普通人一样偶然的打开真理之门,然后不断的思考发现无数的冲突,于是为了明悟那些规则他们必须要先拥有自身的规则,然后符合自身规则的东西被接受,不符合的被放弃。直到某一天看懂了,然后总结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因为真理是模糊的,所以,一般情况越是抽象的思想越不容易被证明是错的,即使相冲突的两个真理甚至可以同时正确。

  那些思想家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理论,然后也就不断的感悟真理的终结形态同时也就意味着极端化。对于他们的逻辑高度应该太容易发现自身的局限性了,其实不然,当一个人达到思想家一样理性的时候,可以说他们本身已经不理性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极端的想法了。
  至于那些学习而不是创造思想的人多是谦虚的,他们时刻明白自己未必会看懂,可是那些创造者一定要确信自己懂了的,否则还谈什么创造呢。
  拥有创造力的狂妄是难免的,尤其思想领域。
  圣人的狂妄:
  或者不应该说狂妄,那是一种情感达到极致之后的本能反应。当一个人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很容易感受到上帝的神圣,那种来自于灵魂中的爱的力量,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美妙的,但是要是一个人长期出于这样的状态,那么他们就会有一种同一性,即认为自身于那种爱是同一的,这样的人如果理性很强大会很好的控制内心,如果理性很弱,那么很容易被这种爱所作用,出现圣人情结,有救世的冲动。有包容这个世界的冲动。当然当将心里能放在外界客观环境的话,这种爱会变得很柔和,如果心里能过多的放在内心中,这样的爱会变得很强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