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18节

作者: 东野牧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8-26 17:39:34

  《三“心”两“意”总论》
  发现一个现象,有的人满腹经纶却多为牢骚,有的人目不识丁却通情达理,有的人经验老到却止步不前,有的人初涉江湖却成长迅速。似乎某些被认为与经验和知识息息相关的个人能力并没有按照我们所设想的那样联系紧密。
  这里面应该是有问题的。如果脱离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甚至于性格来思考这样的现象,很容易发现一些隐藏于背后的思维习惯。可以说思维习惯是一个人的根基,虽然人们更在意去谈论他的性格或者思想。不知从何时开始,思维的习惯决定了我们可以摄取什么样的信息而我们还一直以为自己的头脑是公正的。
  楼主发现五种比较好的思维习惯或许会为生活带来些变化。简称为三“心”两“意”。现在想想都好笑,竟然如此巧合。废话不说,开始进入正题。

日期:2011-08-26 17:40:27

  《三”心”两”意”之同理心》
  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子之间或者朋友之间经常听到一句话,“你不懂我”。这是一句适用于所有人的话,无论聪明还是呆傻。也是一句伴随着眼泪和悲伤的句子。
  在《飞跃疯人院》中,护士长要将那个少年做过的事告知他的母亲,因为她和她的母亲是朋友,可是那个少年却自杀了。无论怎么说那个护士长并不是一个坏人,甚至于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好人。可是因为她的执着反而逼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理论上来说精神病院的护士长是很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本不该造成这样的惨剧,但是悲剧恰恰发生了。这背后的奥秘是这个护士长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同理心。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才华,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环境中想一下才会看到背后的真相,而不是一味的依靠自身的经历进行推导。同理心是一种很高的思维习惯。
  没有同理心父母们不会明白孩子们稚嫩的眼神是怎样被一次次伤害的。没有同理心,女人们是不会明白自己的枕边人是怎么一步步离开自己的。
  这世界上有太多错误的判断是离不开缺少同理心的。
  大师你说我该怎么做?无论问话的是谁,回答的人说的都是他自己,而不是对面的那个人。智者们会自然而然的用自己人生的经验来阐述关于社会以及人生的看法,可是这样的阐述却未必有效。世界是梦幻的,人也是不同的。

  父母们尝试着教育子女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事实上他们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是不同的,一个在社会上浮沉了四十多年而另一个也许从未离开过校园。面对失败,父母们不仅不承认自身缺乏同理心反而认为孩子们不知世事艰难,他们确实不知,正是父母们本能的忽略了经验的重要性以至于揠苗助长,于是好好的一个花朵没有盛开就黄了。
  缺乏同理心的事例每天都在上演,其主角很多都是知识精英。相反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父母虽然只是平常的百姓却被自己的孩子引为平生知己。就像是拿破仑希尔的后母,陈毅的母亲。父母因为关心子女而愿意放下自己高傲的头颅用心去感悟,也就真正懂了孩子们的意思,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压制。
  同理心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没有同理心的人常不被欢迎,即使拥有很高的智慧也难以看懂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向他们求取建议得到的很多时候不是谨慎的过头的言论就是空泛的夸夸其谈。而那些没有多少文化反而很有同理心的人给别人的感觉却是温馨的,易于让人们相信和接受的。
  女人们因为是感性的动物所以容易产生同理心,而男人们或许是因为受到了男权文化的熏陶,越是拥有知识越不愿意换一种方式思考,似乎精神进入别人的世界是一种耻辱。于是用己心观人,用己心论物,一切都是自己的,真想也就越来越远,情感也就变得越来越不真实。
  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是难以感受到你的痛苦的,即使你描述的非常详细。而一个拥有同理心的人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而感受到你的哀伤。所以当情人们或者朋友们抱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不够包容之时最好思考一下你和那个人是不是谁失去了同理心。

  两个拥有同理心的人在一起是幸福的,而两个没有同理心的人在一起无疑是一场悲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