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17节作者:
东野牧臣 日期:2011-08-23 17:35:15
《我的属性之过去、现在、未来》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上帝还是物质。是心还是规则。对于我而言,当我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必须清楚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任何思考都必须拥有一个出发点。而很多被思考的问题同样具有混沌属性,也就是说是没有答案的。这个时候,如果以是什么为出发点的话,那么必将陷入到永恒的困苦之中。
所以当我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一切规则的最基本前提是我需要从所有思考中得到幸福。如果思考的结果是不幸的。那么相对于我自己来说。这样的思考就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由于我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暂时性痛苦除外。
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唯物论者总是喜欢给这个世界加上客观的属性,也就往往用很长的时间去思考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人到底应该如何生存。我唯一确定我有意义的在于我自身的思考。而不是外界的什么。若我不存在了。那么我的一切思考也就都没有意义了。所以我的一切思维,一切规则,一切价值。都必须以我为基础。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客观世界的真理。因为他们对我没有用。
既然如此,除我之外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是说都只是一系列的符号。那么,明天。昨天。今天也是如此。昨天不过是一系列记忆而已。明天也不过是一系列的愿景。其实这些都是现在的因素。只不过被加上了昨天,明天的标签。昨天代表着过去。明天代表着渴望。也就是说。我们人为的将现在划成了三部分。一些我们遗憾的或者不是很完美的,一些我们需要的但是却没有多少力量获取的,于是暂时的苦楚消失了。正是因为在思维中。我们拥有今天、昨天、明天的分类。才可以让思维跟快速的趋于稳定。这样虽然降低了很多烦恼。但是也同时让自己陷入到更多的不理性之中。因为不理性,就容易产生错误。
所以现在的我。正是因为现在的我对于我的灵魂进行整理。一些理性、感性的力量开始以稳定为目的的快速反应。而很多时候这是有害的。就好像安全的温室有时候对花朵的成长非常不利。这样的讨论并不是在探讨是什么。而是探讨应该是什么。最起码。相对于我来说。我的整个人不过就是我的思维而已。而我的思维若想保持喜悦就必须思考。这是合理的。
当我把握了现在,我也就拥有了一切。当我感悟到了我的唯一属性。那么我也就可以真正的超脱于环境的限制而幸福了。当然即使是一些悲观的思维和悲苦的价值也未必就是没有意义的。幸福并非仅仅是快乐。
日期:2011-08-24 14:57:35
《知行合一 前论》
世间有万般喜悦亦有无尽苦厄。心若苦,则永世孤,心如怒,则诸事输。心若不足,则天道滋补,心若自是,则步入穷途。
今日之过难逃昨日之因,今日之因种下明朝之果。光阴流逝,轮回反复。
心常存内,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心常存外,则不得法而空劳碌。心常思人,身不由己。心常思己,狂卑无度。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知者言过,明道者若昧。年少者怀志,年长者怀事,年老者怀死。
人生一世虽有万般意念,不过自由与卓越的博弈。故有自强不息,五蕴皆空,平淡为真。有懦弱者以平庸为福而谈智,有无知者以疏狂为荣而谈勇。
山岳能忍孤寂,江海能容微流。世事变化,若望明天一切不过浮沉。人生多事,若超物外悲喜何来缘由。
或进,或退,或守,或富,或贫,或知足。非人力所能定,亦非天命所能左。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时间是一把无情的刻刀,也是一位负责的名师。忽然想起阳明先生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心物不离,道术相齐,知行合一。
日期:2011-08-25 11:58:48
《独立思考的人更需要一个面具》
“我还以为你。。。”每当听到这句话心中就嗖的一下升起了一股寒气。一个人只有被误解久了,才明白被误解的感受,也才会对于《智慧书》中的句子有更深的体会。
人的思维是分层次和种类的。不同的思维层次间差距几乎是无法逾越的,甚至于比一个小学生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之间的差距还大,就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种类间也有着难以回避的障碍。接受主观唯心主义的人,就像是某些成功学或者更高深的人性哲学的人,在他们的世界中,人具有着神秘莫测的威力。可是在接受客观唯物主意体系的人心中,这个世界充满了冷酷和固定。就算这两类人接收到同样的信息其得出的结果也是完全相异的。
同时整个社会上还存在着无法错误的规则,这些规则构建了社会文化。除非跳出整个文化之外或许会发现些不同,否则任何人都将在这样的规则下将错误定位为真理,这是任何文化体系都无法逃避的。就像是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影响着人们对于某些人的定位,同时这种定位也会间接的影响这些人。于是反复循环最终人自身的力量被社会改造。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其余的人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行动能力弱,同时他的思考力越是强大就会被认为行动力越弱,这样下去,那个读书的人也会自认为他的行动力是脆弱的。其结果就是他被改造了,但是历史上可曾出现过不喜欢读书的伟人?就算是福特也要不断的受到人们的讽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而拥有强大行动力的人太少了。朱元璋不读书那是因为没机会,后来打仗的时候也是天天读的,即使是刘邦这个曾经的草莽只是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可不是往有知识的人的帽子里撒尿,所以刘邦不是不重视知识而是在初期不重视礼仪而已。
社会的力量有多大,只要改变一个人关于某个词语的定位,就可以改变他的某些观念,钢铁大王卡内基地下高傲的头颅去请教洛克菲勒,“为什么他的人工作那么拼命”。洛克菲勒回答一个词语,“责任”你只要改变他们对于责任这个词语的理解就可以改变很多事了。或许苏格拉底最让人们记住的事件就是他不断的问人们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之类的,其实这里面就涉及到哲学中的概念问题。苏格拉底是伟大的,他发现了概念对于社会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理论系统中,正是因为对于某些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了,错误和误解。所以,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你不仅需要明白在你的世界中某个重要概念的意义,同时还要明白这社会体系中或者别的人心中某个概念的意义,否则交流仍然是难以产生效果的。
交流产生了困难。人人渴望真诚,但是这样的真诚是需要折扣的。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没有沟通的理性。荣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戴着一个人格面具否则是没法适应社会的。所以,在诸多的限制和约束下,掌握普适语言以及了解文化规则对于任何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是拥有着重要意义的。
社会的问题是没法说清楚的,但是人自身不能因为被困在沙漠中就应该等死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