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25节

作者: 东野牧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12 11:08:49

  《人啊人(一)善与恶》
  经常人有挣扎在善与恶之中,确实传统的教育模式或者文化习俗在赋予了我们几乎为零的理性能力的时候也同样将并不完善的道德律令一股脑的抛给了我们。
  人们生活在仁、义、孝、余威尚存年代,也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某些对于善的执念,当某一天发现善并不能带来幸福反而带来很多痛苦的时候,将出现挣扎。于是有的人会问自己,我是该善呢,还是该恶呢?
  当一个人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件事的出现,曾经他是一个人性本善的拥护者,而今无论是思想范畴还是现实范畴都已经无法完美的诠释人的善念。但是转向恶的一面又实在缺少理论基础,同时也缺少一定的适应能力。然后结果就是这样的挣扎将不断重复。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出现在所有人身上,他只来源于内部思想和外部环境不统一的人。如果一个人相信人性本善,并可以从外部环境得到利益,那么他的信仰本身会不断的得到强化而不是冲突。也就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艰难选项。

  人到底是该善还是该恶?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人说,人应该怎样,中国人应该怎样,最为一个学生应该怎样,作为一个子女应该怎样。这些应该很多被认为不可辩驳的真理,但是正如同实用主义的核心机理真理是有用的,或者借助克尔凯廓尔说的那样真理是主观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思考一个人是该善还是该恶,而是思考有用性问题。在非此即彼的选项中,你可以选择人性本善,也可以选择人性本恶,最糟糕的是你逃避选择或者不断的犹豫。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不断的压抑自身的发展而已。

  有人说,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因为一个人做善的事情之时会有一种心情愉悦的感觉。正如同孟子说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任何人在看到一个小幼童掉在井里的时候都会生出恻隐之心。被成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因为一个小女孩的请求而放弃了对于村子的屠戮。但这并不能说明人性善或者恶的问题。人的潜意识中同样存在着破坏毁灭的冲动,同样存在着对于异性的兽欲。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人的原始本能是一种冲创性的力量类似于创造力和自由的意志。而这样的力量本身的属性是中性的,它可以善也可以恶,他只需要爆发而已。当这样的力量以一种被我们认可的方式激发出来的时候,它或许会呈现正义,勇敢,仁爱的一面,当这样的力量以一种我们不认可的方式激发出来的时候,他会呈现一种毁灭,破坏,贪婪的一面。
  我们会将一个包容世人的圣人视为人性的终极,而将一个贪婪到顶点的人认为是人性的堕落。我们有意无意的使用道德谱系来规范所有的人和生活,于是我们也内化的接受了人性本善的概念。当某一天做了一件于此相悖的事时,那种来自于内心的善的概念的对抗反而被认为是来自于人性的呼唤。这是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当然有的人过去一直得不到世人的关爱,反而更爱周围的人,他们完全以一种以德抱怨的方式生活着。在荣格的理论中,这样的人有一种弥赛亚也就是救世主似的自卑感。或者说这并非人性自身的光辉。

  善或者恶的选择是自由的,他并不取决与我们自身的意愿,也不取决于人性的本质,而是取决与我们的过去。没有人可以逃离过去,任何人现在的等等一切都是以过去为根基建立的,而不是以我们所认为的理性。过去无法逃避,所以当一个人选择善或者恶的时候也就必须要估计曾经的得与失。
  若某个人非常坚信着善的意念却不断的遭受着来自于环境的打击,很多年之后,他会发觉,原来他所认为的善念只是一种思想上的不愿放弃的理由,而实际的本质已经慢慢的发生了改变。这无异于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却拥有着过去思想的人,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应该做一个纯粹的人,虽然外在表现都应该是善良的。做一个纯粹的人也就意味着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考虑现在,而不是一味的左右摇摆,向命运摇尾乞怜。
  尼采说过,什么是善,强大就是善,什么是恶,懦弱就是恶。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当一个人懦弱之时他会被上帝抛弃的,无论因为什么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理性的人,然后才是一个道德的人。而不要弄反了,善或者恶,只在一念之间而已。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选择损人利己的生活方式。毕竟很多年的道德培养,已经让我们的灵魂更接近善的本性。但是如果一个人确实受到了命运的戏弄,又何必非要恳求命运赐予善呢,还不如跟从内心,做一个纯粹的人。当然如果可以做到超善恶,那真的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