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24节

作者: 东野牧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一些民族宣传者们每一天都在宣扬着自由,平等的精神,问题是这样的宣传有效吗?
  犹太人为何那么讲信用?在旧约圣经中充满了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契约。当犹太人流落欧洲的时候,面对着多次围捕他们可以不带任何资产却一定会带着《圣经》和《塔木德》。数千年来,
  欧洲人的平等观念从何而来?古希腊时期的克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团火,任何人都是分有了火的意志,无论贵族和平民人与人都是平等的。那时候就已经奠定了平等的价值观念。
  而后基督教统治欧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甚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也是借助于上帝的名誉来为下层人争取更大的权力。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宣扬天赋人权,人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就是在美国的宪法中也是说,上帝赋予了我们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虽然真正的平等难以做到,但是平等思想的种子已经深入欧洲人的心中。
  美国人的独立自主意志从何而来?当五月花号驶入美洲大陆的时候,乘船而来的是一批清教徒,他们相信科学认为通过研究科学来颂扬上帝的伟大。他们相信直面上帝不需要借助于别的机构甚至于教堂。
  平等、自由、诚信不是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涵盖着遥远的历史以及浩瀚的文明。试问我们有什么资格平等,自由,诚信?我们有这样的理论基础吗?我们有这样的定价系统吗?当代的民主斗士们希望在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等级制度上建立平等,自由,的价值体系,无异于希望在荒漠中种植玫瑰,牡丹。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平等,自由,的信念。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不能接受平等和自由,那么整个民族必将难以进入真正的文明世界。
  但是平等自由绝对不仅仅是一两个词语,印度被称为政治自由的国家,但是印度的文化基础印度教本身就是一种阶级的价值系统,他的种姓制度是一个难以消除的伤疤,如果印度不能对于他的文化基础进行改良,无论政治上多么宽泛的自由也不过是形式而已。
  如今的中国仍然如此,我们几千年的基础是儒家思想,我们不可能抛弃儒家思想而谈自由和平等。可是儒家思想本身的阶级论就很明显。因此,要想获得自由和平等就必须要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革,进行修正。否则一切都是妄谈。
  每一个人都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平等,什么是诚信,可是明白不等于可以拿来用。没有一定的社会共同认识,即使个人认识的在深刻又能如何,可是若想取得社会共识。就必须要让整个社会拥有一定的价值体系,只有整个社会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进行构建,人们可以从这样的体系中得到利益,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这个社会所提倡的一切价值观念和道德律令。
  这个社会中能有多少人可以把捡来的金子扔回去,可是战国时代可以做到。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可以因为一个约定而忘记生命,可是战国之人可以做到。为什么?正如韩非子说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只有有用,人们才会接受。只有一定的价值律被社会所认可,人们才会认同。而这样的道德律背后必然要有一套思想作为支撑而不是几个词语。

  如今的人又不是傻子,没有多少人还相信神的,可是基督教仍然统治着数十亿人口,这一点难道不这的深思吗?而今的我们只是不断的宣扬自由,平等的信念,可是既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也没有一定的社会回报作为认可,可见这样的宣传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民众愤怒的导火索。
日期:2011-09-09 18:59:28

  《我们这个社会(二)我们需不需要宗教?》
  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宗教?
  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句话听起来虽然夸张,但是不无道理。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眼中,大多数心理病离不开存在的问题。如果将人的恐惧,焦虑,压抑,消极的负面情绪还原到最初状态,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存在?
  正是因为人们不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人们回答不了,“我从哪里来”,“我要如何生存”这一类的问题,内心时刻处于挣扎之中。这样的挣扎导致了压抑,焦虑,犹豫不决,消极,悲观厌世,没有方向感。如果说无法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是部分心理疾病之源一点不为过。
  而宗教正是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任何宗教本身都是一套哲学系统。他不仅包括人活着的意义,还要解决人死后的问题,以此来消除人们对于死亡和时间流失的恐惧。
  荣格说,人需要宗教,没有宗教感很容易导致中年期危机,等一个人到了中年期,生活、工作稳定之后,人们将难以明白未来该做些什么。

  当然,不仅仅是中年人,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必须要明白自身的存在的意义,否则难以确定一生发展的方向。
  即使我们明白自身的发展,即使我们可以从爱情或者亲情中得到方向感,那么仍然有一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第一价值(即信仰)的问题。
  任何人一生之中都将面临无数次难以权衡的取舍,我该放弃什么?我的终极追求是什么?虽然社会上普遍宣扬道德律令,普遍宣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当一个人真正面临这样权衡的时候,道德律令或者民族利益或者法律的效力并不会真的这么有效。而他心中的第一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人无论做什么,心中的第一价值判断都会起作用。你信仰什么,你将愿意为你的信仰而现出青春。当然这样的信仰并非只是指宗教信仰,仁爱,利益,权利,任何抽象化的东西都可以被人们所信仰。
  葛朗台是一个吝啬鬼,他为了金钱可以放弃一切。岳飞精忠报国,死而无憾。布鲁诺为科学而死。鉴真为了弘扬佛法不畏死亡东渡日本。这就是信仰,人们可以为之死。人们在信仰下获得自由,无论生死,他们都是幸福的。

  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最大利益就在于他解决了人存在的问题和确定了第一价值法则。在这样的作用下人们可以更有序的生活,更快速的选择。
  当然,正如同信仰未必是宗教一样。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类发展的毒瘤,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人们需要超人。在马克思眼中人类只需要明白客观规律然后去做就够了,宗教是多余的,甚至于让人们变得逃避责任。而尼采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的道德,因为宗教人们变得懦弱,因而失去创造力。但是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尼采,他们都似乎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强者身上。无论在任何时代,只有强大的人才可以掌握时代的规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虚构的存在提供一个可以生存的基础而已。正如同荣格说的那样,他可以不信宗教,但是别人还是需要宗教的。

  这个社会是有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人是时代的创造者,他们可以从任何体系中得到价值,但是对于大部分的第二种人只能依靠简单的宗教信条来让自身拥有意义,并从中获得幸福和安全。所以他们还是需要宗教的。
  达摩来到中国带来了禅宗思想。宋朝之时禅学几乎成为士大夫的显学。但是禅学归根到底是一种贵族游戏对于普通人来说他太高雅了,普通人难以真正领悟禅学的内涵。
  我们需不需要宗教,由于历史积累,我们难以接受宗教。而儒学并非儒教,他解决不了死后的问题,但是最起码可以解决第一价值判断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或者说信仰是一个难题。关于我们的价值体系要如何建设的难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