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23节作者:
东野牧臣 日期:2011-09-05 17:46:51
《爱情与信仰的一个侧面》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何会如此爱一个人,直到看了克尔凯郭尔的书。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在某个特定时刻真的不应该轻易的爱。
在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中,人有三种生存层面,审美,伦理,宗教。大部分思考者本身都拥有着宗教的潜质。当然这样的宗教信仰并非传统意义的对于神的信仰,而是一种对于唯一的不变的永恒的概念的信仰,这个概念可以是上帝、可以是命运、可以是善或者别的什么。
这样的信仰对象本身并不是确定的,如果你可以证明上帝或者命运是存在的,那么你也就不会拥有信仰了。正是因为不确定性才有了信仰,这样的不确定性越是强大,也就越需要付出更大的激情。
所以,信仰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激情的博弈。一个人通过不断的试验来验证自身的信仰,如果得到正面回应,那么信仰加强。如果得到负面回应,那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激情来弥补失败的实验,并同时在潜意识中种下一个怀疑的种子。
事实证明,大部分的智者或者领袖将处于宗教层次中,并在这样的辩证过程中完善自身并变的强大。
这样的过程本身是利于成长的,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得到负面回应,那么当他的激情付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超理性。当然信仰本身就是超理性的,但是这有一个度的问题。
如果超过这个度太多,那么是很危险的。爱情不愧是人类最为美妙的东西,也是人类最佳的灵药。在这样的时刻,爱情几乎可以化解很大一部分矛盾。当然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如果一个人将自身的最高概念同爱情的某个人联系在一起,那么也就是说他希望通过爱情而将自身短暂性的交给某个人,并用这样的方式使自身逃离来自于最高概念的压力。
一旦成功,那么那个被爱的人也就会和最高概念融为一体,然后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他对于那个爱的人有一种近乎于信仰般的非理性的爱。同时这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次强化了信仰而不是失去。
如果爱情失败,那么这个人就要承受来自于最高概念的巨大压力。要么放弃信仰要么付出更大的激情,要么对于信仰作出新的解释。对于信仰做出新的解释是很困难的,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但是付出更大的激情同样的会让一个人的非理性增加,甚至于变得盲目和疯狂。如果放弃信仰的话也就意味着需要另一个新的信仰,即使成功的话,那种属于过去的人格也会不断的影响着主体,甚至于导致人格的分裂或者混乱。
所以大部分情况之下,主体是不会承认失败的,并同时会更爱那个人当然这样的行为本身这是一种逃避,但却是一种不得已的逃避,于是人越陷越深。
所以将自身的信仰与任何有限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都是危险的,比如爱的莫个人。尤其在信仰压力很大的情况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相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是对于信仰者来说,相信并不比面对死亡简单些,甚至于困难。这些人为了解释而活着,但同时被解释所奴役。当然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信仰的骑士的高度一切都好办了,但是这样的境界又有几人呢。所以人还是需要合理的解释的。创造思想的人本身将成为思想的囚徒。使用信仰力量的人,也要被信仰所奴役,这本身并不矛盾却很悲壮。
有时候一个人为了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付出了太多代价。
日期:2011-09-09 10:44:19
《命运、意志、潜意识的自我进化》
本文大部分来于构思,没有科学依据,仅当娱乐勿信。
叔本华认为一切都是表象,只有一种自由的意志贯穿着人生的起伏。
如果让一个领袖回首往事,他一定会感慨曾经的总总充满玄奥,或者说伟大是一种巧合。同样出身于草根的人,有的成为了震撼几个世纪的人物,而大多数只能埋没在市井之中。
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即使基因可以遗传,那么遗传的基因又能传递多少信息,它不可能带有任何数据性信息那样的存储太庞大甚至于无意义。如果将基因和哲学家的思考或者部分心理学家的看法综合一下,那么伟大的人基因中很可能携带着一道权力意志(或者卓越意志)并同时拥有着与当时环境和谐的两道信息判断法则:感性(思维)和理性(爱)、感觉(微观分析力)和直觉(宏观分析力)。
亚里士多德说,伟大的人都有一些疯子的味道。那么在基因遗传中,他们很可能携带着极大的理性和极小的感性,或者极大的直觉和极小的感觉,而不是像我们正常人一样比较综合。爱因斯坦可以运算高难度的物理却没法记住自己家的位置,伽利略可以为爱科学胜过爱女人。
也就是说,命运赋予任何人的先天之物应该是一道意志,再加上两套行为系统:感性和理性,两套分析系统:感觉和直觉。这三套系统应该可以被基因携带并同时作用于人。或者说他们构成了命运。
当一个人出生之后,假设拥有以上的三套系统的完美组合。例如极其强大的权力意志,和极其强大的理性倾向,极其强大的直觉倾向。
当这样的组合面对环境之时,无论怎样幼稚的环境基础他们都可以快速的获取到当时可以得到的最为高层的信息。然后依托于意志和环境,建立起核心的价值系统,我想要什么,我是谁。然后根据理性和直觉的力量对于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不断的向人生的金字塔爬去。
环境和人自身的作用不可能如此单纯,环境中润含着文化。而文化又是一个人全部思维的基础。没有人可以摆脱生养他的文化系统。尼采认为,文化中的道德本身是用来束缚强者的,但是有的人却可以超脱这样的束缚,而有的人却难以超脱。
李开复说跟着心走,而洛克菲勒却说我是乘着失败的螺旋楼梯进步的。据说美国人曾经统计过一些高层人员,他们很多都获得了曾经的愿望不同种类的成功。为什么呢?一个人到底跟着心走,还是不跟着心走。这应该涉及到潜意识里的神秘。
任何人都有潜意识,这是被证实了的。潜意识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这一点是意识无法拥有的。当一个人潜意识中拥有了完整的人生发展模型之时,意识中或许仍然没有一个好的骨架呢。这样也就造成了潜意识和意识的不和谐发展。若一个人拥有权力意志,那么在这道意志之下,潜意识必将尽享快速组装,然后设定一个人适合的发展模型。潜意识越是完善,也就越是拥有强大的驱动力。
于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潜意识相反之时,他的意识会认为是错误的事情,但是潜意识会认为必须,这时,这个人会自然而然的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他们很讨厌做某件事,却不得不做。当他们获得成就之时,也只会感叹人生的奇妙。而有的人会强烈的感受到来自于潜意识的信息,那就是灵魂的声音,然后跟着他一直走向命运的高峰。
苏格拉底一直觉得有一个天使在同他对话,告诉他该怎么做,或许这个天使就是他的潜意识里面的声音。
由于环境不同,社会文化不同,人们会用有很多缺陷,但是在潜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仍然拥有着非凡的成长速度。有的人无论他做什么,每天都在进步,有的人无论他如何努力,总是在原地徘徊。莫非这就是潜意识对于一个人的干扰。
如果这样看来,人生起于命运、或者环境、或者自我、或者基因、都说得过去。跟着感觉,对抗感觉,或许没有什么差别。
日期:2011-09-09 18:15:01
《我们这个社会(一)自由与平等的宣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