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还能补回来吗》
第22节

作者: 谢声濂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一天大家都尽兴而归,也是我与方芳参加工作以来最快乐、最难忘的一天。这次故地重游还另有一番意义,它很快成了许多同志的离别之旅!随着海明工程竣工验收和移交,上级批准工程局撤消,人员分别作出安排。严格审查挑选的精兵强将送去参加国防三线工程建设;大部分施工专业队伍转移去万泉河上的电站建设工地;剩下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部分调回海南区农林水电服务队(原水利局),一部分留下参加管理。

  我与方芳曾考虑调回区水电服务队,但留下担任海明水电服务站副主任的朱轩副指挥,希望我们也留下来参加管理。我自觉离开水利局多年,那里给我留下太多的辛酸回忆,两者选择,我愿意留下来;方芳理解我的心情,结果双双留在海明水电服务站生产组。同时留下来的还有徐呜、张玉和吴明等人。
  这时候,我们的老领导罗文指挥早已被‘解放’,调回海南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任常务副主任。这位自始至终领导海明水库建设的老革命,倍受海明干部和技术人员信赖与尊敬的老领导,在他身处逆境的时候,仍然豁然大度,泰然处之。他最担心的是海明工程的安危,他最牵挂的是自已的战友与‘臭老九’的命运;他宁愿自已蒙冤受屈,承担一切责任,也要坚持生产,保护好同志;形式上他是靠边站了,实际上继续领导着我们把海明工程建成。临别之际,他专门召开了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他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着每个人,你们有知识、有技术,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群众再教育,对自已是一种有益的磨练。要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千万不要受了一点挫折就灰心泄气,要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他还对没有保护好的同志表示内疚,对受到伤害的同志表示歉意。对他自已,他是这么说的:“既是革命的动力,又是革命的对象;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的谆谆教诲,令人终生难忘!

  日期:2010-03-04 21:09:19
  第六章 我管工程她管水
  ——35——
  1971年2月,我们从工程局搬家回那大镇海明水电服务站,站内安排一间约二十平米的房子给我们,住了六年多的茅草工棚,终于住上了瓦房。从1965年10月至今,跟随海明灌区工程施工,我们从那大、和庆、和舍、和正、福山、黄竹再回到工程局,五年半搬了七次家。那时侯行李越简单越好,失火损失不大,捆起来就能带走。所以这次搬进瓦房,虽说面积不大,还是觉得空荡荡的,除了公家配置的床、桌、椅,就是几口装书籍资料的木箱,一个装被子蚊帐的帆布袋和一只装衣服的藤织箱子,再就是水桶、脸盆、碗筷等什物,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一日三餐仍然到食堂去买,唯有小松有时要吃‘小灶’,新添了一个火炉与瓦罐。不过游荡的生活总算结束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从建设转入管理,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农田水利工程,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各种水利设施的建立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的使用与管理又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难。生产组内分工我管理工程,方芳管用水调度。
  这年上三级渠道输水8个月,就先后出险抢修18次,与水的斗争更直接更激烈了。东干渠53号涵洞渗漏塌堤,一千多人抢修了五天五夜;从渠首放出的水量,输送到各条分干渠道下游,满足不了农田灌溉用水的需要。水,这个无孔不入的家伙,偷偷地乘着工程薄弱部位渗透走了,还造成滑坡、塌陷、溃堤,要把它管好谈何容易!
  工程管理与水量调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迫使我们追究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的不一致,思索工程施工的成败与不足,探讨设计、施工与管理不吻合的缘由,为此,不得不重新去学习,不得不重新去探索。
  1972年初,站内派我参加工作队去临高县蹲点。临高是产粮大县,海明水库主要灌区。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学大寨,促进粮食生产。我们小分队对农村情况不熟悉,先去调查研究,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去看,一条渠道一条渠道去走,然后分片包干,开展扶贫帮困。
  我在乡下看到的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处于最下游的马桥公社挖了四条渠道,却仍缺水灌溉。第一条跨社渠道上通下不通,水到不了社区,公社干部说:任务分配不合理,易做的做了,难做的丢下来了。第二条渠挖通了,斗闸门没有配套,水沿分水口窜走了,公社干部说:自筹资金不足,无钱买材料设备。第三条渠地多水少不够用,因为新开了许多开荒田,公社干部说:这是规划设计不周造成的。第四条渠通水后管不住,用户任意扒口取水,上游水漫田,下游田受旱;队与队之间常常争水闹矛盾,公社干部说:缺少章法,管水员不落实,正在整顿。

  我下到受旱最严重的美梅大队面前坡去看,绕坡而过的渠道里干巴巴的,坡前的田开裂,苗禾枯黄,坡上甘蔗干枯,地里的番薯叶稀稀落落,但坡底的河沟里水花翻滚,急急流走。看着水流走了,地里却受旱,我心痛难受!大队贫协组长陈老汉拉着我的手说:“渠道的水是盼不上了,我们只想检漏拾落,把漏落在沟里的水检起来用,不知道行不行?”

  我问:“你们想怎么做?”
  同行的大队书记符雄说:“我们想把河沟堵起来,把水抬高,引上坡来灌田浇地。”
  陈老汉接着说:“沟里原来的水很小,天旱它也干,自从海明放水后,沟里的水就没断过,所以想把它堵起来用。怎么堵?能不能帮我们想个办法。”
  我听了深受感动,也很有启发,利用回归水,上排下灌,复用水量,在课本里学过,实际上没有遇到过。我沿河沟详细察看了一遍,觉得筑坝引水是有可能的,当就向工作队汇报,会同县里来的技术员一起测量选址,利用当地丰富的砂石料,设计了一座硬壳滚水坝,县补助钢筋水泥,大队组织施工。
  符书记和陈老汉忙前忙后,各生产队男女青年、民兵踊跃上工地;劳动热情高,管理也有条理。我一边指导施工,一边参加劳动,很高兴地对符书记说:“你们修水利很有经验啊!”
  符书记说:“我们是老水利兵了!”
  陈老汉接着说:“兴建海明大坝有我们,灌区大会战有我们;县内开沟挖渠有我们,公社修水利也有我们。从大工程到小水库,从大渠道到小沟小渠,我们大队都参加过,并且年年是修水利先进单位。前年符书记带队参加风蛟分干渠石方段开挖,眼看抬上渠的大石头失手滚落时,他奋不顾身扑上去,用肩膀顶住大石头,保护了社员,自己却负了伤,医治半个月才好。”

  我激动地说:“你们参加过这么多水利建设,一定能把这宗水坝建好。”
  符书记说:“一定。不过这些年我们队的负担太重了,每次上工地都是三自带,队内的公共积累都投进去了,这次是勒紧裤带来建这宗水坝!”
  陈老汉又接着说:“投劳出资再难我们都不怕,就怕修了水利没水用!”
  “是啊!海明水到了家门口却用不上,实在可惜。不过,这次筑坝引水,我相信一定能用上。”我对陈老汉的担心深表同情,又很有信心地对他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