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34节作者:
我小红 这个时候的杭州城已经被太平军围死了,胡雪岩是几经艰苦才终于得以突围而出,跑到上海去和古应春夫妇联络。
古应春精通英语,在上海洋场里面混生活,生意做得不错。他当年曾经跟着胡雪岩做过一笔丝行的生意,很是赚了一点钱。他的夫人,漕帮老大尤五的妹妹七姑奶奶,则是一直管胡雪岩叫小爷叔——他们夫妇两个和胡雪岩都是很好的朋友,宛如亲人一般,所以胡雪岩到上海来买粮,首先想到要找的就是他们夫妇两个。
日期:2010-05-02 23:27:26
从门口走进来的是一个一跛一拐的人,他衣衫褴褛,头发蓬乱,并且是满面于思,皮黄骨瘦,古应春和七姑奶奶一时之间都认不出他是谁了。
那个人开口叫了一声:“七姐。”
七姑奶奶感到声音很是有些耳熟,正要开口问,对方即说:“ 我是雪岩啊!”
古应春夫妇那叫一个惊讶啊,不禁一齐叫出声来:“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的?”
原来胡雪岩为了完成为杭州城购买粮食这个艰难的任务,已经连续两个月来没吃过一顿饱饭了。他先是坐船逃出了杭州,因为身上带着购买粮食的银票和公文,只好格外小心提防,昼伏夜行,逃过一个个太平军的军营。路上不容易找到食物,就算是找到了,他也不敢多吃,因为饿了那么多日子,肠胃都开始变得衰弱,突然间吃太多,也只怕会无法消化,反而吃出病来。
日期:2010-05-02 23:30:24
古应春夫妇两个见到这样的胡雪岩,真叫那个心痛不已……
安顿妥当之后,给胡雪岩请来了一名西医。
医生:“起码休息十天半个月,否则……”
胡雪岩:“不行,三五天之后我便要回杭州了。”语气极为坚定。
古应春夫妇都对这位小爷叔舍命也要完成王有龄的托付这样的一种急公好义而感动不已,即便想要劝阻也不好再开口。
但是也许只有他胡雪岩才更清楚,为什么他必须要回去帮助他的那位被困在杭州城的朋友王有龄——这里面当然包含着朋友之间的感情,但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感情。
若是最后果真失去了王有龄这座靠山,只怕他胡雪岩的人生也将从此面目全非!胡雪岩对于这其中的关系要害,真的是想也不敢想!
他胡雪岩为了王有龄,也为了他自己,所以一定要尽快带着粮食,赶回杭州城去。
日期:2010-05-03 00:09:02
船队出发了,由长江而转入大海。整个航程也还算是顺利,不到几天便驶入了钱塘江,可以遥望到杭州城了。不过,隐约可见的杭州城却被太平军重重包围,想要出入已是几乎不可能。王有龄曾与胡雪岩有约,大船泊在江上,王有龄自会派遣军队杀出一条血路,以便运粮进城。但是船队在江上等了足足三天,却总是不见王有龄有任何动静。
呆在城内的王有龄事实上已经知道胡雪岩船队抵达了江口,也曾经派遣军队去攻城,只是城内的士兵早就已经饿得神志不清,哪里还有一丝一毫攻城的战斗力?
胡雪岩没有办法,只好派古应春的学生同船翻译萧家骥乔装进城,主动联络王有龄。
萧家骥也是历尽了千难万险,从城中捎来了王有龄给胡雪岩的口信。
“城内已经没有办法了,城外的粮船再侯三天吧,也算是略尽人事,三天之后,你们便放心离去吧。”
“请代我转告雪岩,千万不要为我伤心。”
胡雪岩怎么可能不伤心呢?王有龄的不幸,是胡雪岩朋友的不幸,更是胡雪岩本人的不幸啊!
日期:2010-05-03 00:11:28
同船而来的船夫和洋卫兵,在江面上早已是等到不耐烦了。明知杭州城没有什么希望,还等什么呢?
胡雪岩却苦苦哀求,只求大家再多留三天,他就差给这些人跪下了。
胡雪岩这时候向大家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继续等他三天。倘若王有龄在这三天之内真的从杭州城里杀出一条血路,船上肯协助配合的卫兵,可一同分享三万两银子的奖赏,如有人阵亡,其家属也可获得双倍数目的抚恤金。就算是等了三天没有任何消息的话,胡雪岩也会送出三千两银子供大家分享。
船上众人听了这个方案,觉得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只是还是追问道:“那第二个办法呢?”
胡雪岩平静地说道:“你们先将我扔进钱塘江里去,然后再开船走吧!”
众人终于同意继续留下来等三天……尽管最后仍旧是虚无缥缈的等待,只好开船离去。
在这三天的等待中,胡雪岩每天早午晚,都站在船头遥望杭州城。由于担忧杭州城的情形,他吃不下,也没法子安静地躺在床上,站累了便只是坐在船头,体力稍微恢复,就又站起来好像杭州城随时可能出现奇迹。他总是踮着脚尖远望,望完之后便坐下来,静静地饮泣。
三天之后,奇迹没有发生。
胡雪岩知道规矩,不能再拖了——岸上的太平军也对这江上的粮船虎视眈眈。他只好在船头向着杭州城插上三支香,遥向王有龄拜别,拜后便倒头痛哭,众人扶起之际,方才发觉他全身发热——原来胡雪岩已是高烧不已……
胡雪岩从此失去了王有龄这个朋友,也失去了他一点一点培养扶持起来的官场中的大靠山。胡雪岩的心情是极端沉痛的,他不但失去了一个朋友,而且失去了赖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苦心经营起来的靠山,怎一个悲痛了得!
日期:2010-05-03 11:24:15
王有龄一直将胡雪岩引为自己的知己,但是事实上,胡雪岩是真的了解王有龄,而王有龄却未必有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了解胡雪岩。
王有龄这个人,在胡雪岩眼中看来,是个读书人,那种真正地把书读进去了的读书人——世俗人眼中的书呆子。他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书本上所教授的那些忠孝仁义、五讲四美,并且也是以那样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准则的。
而胡雪岩不同,他没读过什么书,因而那些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对他是没有丝毫的作用的。胡雪岩的道德行为准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市井文化所熏陶培养出来的那样一种生存的本能。他胡雪岩不懂什么忠孝仁义,但他懂得怎么在这个互相倾轧的世界中存活下来。
所以当胡雪岩遇到王有龄的时候,除了那种投机客本能的嗅觉的吸引外,不能不说王有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胡雪岩并不具备的那种“书呆子”的特质也吸引了胡雪岩。
这种“书呆子”的特质在精明如胡雪岩这样的人看来,未必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性格特质。
胡雪岩认为,拥有这样一种“书呆子”的个性特质的王有龄,正是自己可以着力培养借重的靠山。首先,一个这样的读书人王有龄,笃信忠孝仁义的王有龄,是绝对不会忘恩负义、背叛自己的朋友的。有了这一点作为前提,胡雪岩在他身上所做的投资就不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样的王有龄对于胡雪岩来说——他将会是一个可信的朋友,一个可靠的投资对象。
其次,在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胡雪岩认为,恰恰是像王有龄这样笃信传统儒家道德的人,在政治上才可能有大的作为。时逢乱世,一味的投机钻营的政客,只能做到明哲保身,而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而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王有龄这样的“书呆子”才可能敢于任事、勇往直前,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作为。
日期:2010-05-03 11:26:58
胡雪岩没有读过什么书,这是他的缺点,但也正是他的优点所在。他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是他却有着怎样生活下去的常识——常识在很多时候往往比知识还要重要,胡雪岩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就证明了这一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