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35节作者:
我小红 胡雪岩对王有龄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王有龄是一个绝对不会忘恩负义、背叛朋友的人。并且他也确实也是一个生逢乱世而敢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的遵循旧式儒家传统道德的官僚。因为他有这样的个性特质,再加上胡雪岩的从旁协助,王有龄的仕途走得异常地顺利,可以说是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了浙江巡抚,成了一省的最高长官。
胡雪岩应该感到特别的欣慰,直到杭州城陷,痛失王有龄之前。
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王有龄的性格特质,既然有他有利的一面,也就有他不利的一面。
胡雪岩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不利的一面,只是连精明如他这样的人也无法阻止这硬币的另一面发挥它的效用。
日期:2010-05-03 11:55:48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话可以说,但是永远不能做;而有些事可以做,但是永远不能说。
有些话说说就可以了,比如“为国捐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什么的,这种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摆明了是在唱高调——唱高调而已,唱唱就够了,那是万万做不得的。而有些事情做了也就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大家都这么做——但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千万不能说出来,如果说出来,事情就变得严重了。(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的“范跑跑”事件,网民们的愤怒与其说是针对范美忠逃跑这件事,不如说是针对他逃跑了为什么还要说出来这件事——事实上,遇到地震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先想到别人呢?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一定不会自顾自地逃跑呢?只恨他范美忠逃跑了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说出来?)
胡雪岩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王有龄却不懂。
王有龄敢于任事、要以天下为己任,终于是以身殉节了——这就是这个硬币的另一面。
胡雪岩不是没有努力尝试过不让悲剧发生——他努力过,他一直都是竭尽全力从旁协助王有龄,希望王有龄能够守住杭州城,渡过这个难关。他的内心深处也许也曾经这样希望过:王有龄在面对杭州城已经确乎守不住的情况下,能够全身而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是他协助守城的努力最后失败了,而要王有龄临阵退缩则更不可能,事实上是即便王有龄想退,也已经是无路可退了。
胡雪岩终于还是失去了王有龄!
日期:2010-05-03 14:19:58
结交左宗棠
胡雪岩痛失王有龄,这是胡雪岩的整个事业自从建立以来所遭遇到的几乎可以说是最大的危机了。
胡雪岩的整个事业的建立都是以顺势造势为其根本的。而在所有的势力中,胡雪岩最是看重的还是以王有龄为代表的官势——这是胡雪岩苦心经营的人脉关系网的核心中的核心。
官势的优点是极其明显的。一任地方官,钱粮调度、生杀予夺几乎尽数掌握在手中。只要不做出最后无可收拾的烂事,伸缩进退的余地可以说是非常之大。
但官势的缺点也同样存在,比如它不稳定。肥缺每一个人都争着要,瘠缺也不能没人去做,所以朝廷就经常会有人事调动。县官不如现管,曾经苦心经营的官场靠山,一朝被调走,即便对方仍旧愿意帮忙却也已是不能,整个都前功尽弃了。
若是再有官场倾轧、争权夺利的情形发生,(这几乎就是一定存在的)靠山不但未必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还可能给自己惹祸上身,终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即便上面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也还是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对于胡雪岩来说,王有龄之死,并不是一早能够预料得到的结果。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如果我们要想成功地转危为安,就必须做到看透政声政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应时而动,后发制人。
胡雪岩就是这么做的。
日期:2010-05-03 14:32:46
杭州城破,王有龄殉节是在1861年。胡雪岩遭受此般重创之后,便从此退守上海,暂时蛰伏不出——静静地等待着可能出现的新机会,他这时候所能做的事情也只能是等待。
时局很快就有了新的发展。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秋天,闽浙总督左宗棠率领他的几十万人马从安徽杀入浙江。同年,左宗棠收复杭州城。
杭州城收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上海,在上海已经蛰伏了将近一年的胡雪岩听到消息后,欣喜若狂,他觉得自己新的机会来了——胡雪岩立马收拾行李赶往杭州城。
日期:2010-05-03 16:59:44
胡雪岩到了杭州城之后没有直接去见左宗棠,却是先去拜见了另一个人,当时的杭州藩司将益灃。他从别人口中了解到这个蒋藩司是现今两江总督左宗棠的亲信,于是乎他认为要想左宗棠还是先得从他身边的人入手。
蒋益灃本是行伍出身,为人憨厚,很容易打交道,而胡雪岩又是个非常擅长交朋友的人,两个人一见如故,立马打得火热。
胡雪岩从蒋益灃的口中了解到了左宗棠目前的处境,以及这位左大人平时都有些什么业余爱好,怎样的性格脾气啊什么的——这很重要,知己知彼,办起事来方能做到滴水不漏。
原来,杭州城破后,左宗棠亲率大军乘胜追击太平军。最后选择在瓶窖北面的安溪关安营驻扎,并将元帅府设置在一座关帝庙里。这个时候已经是农历十月,尽管连日奔波,但左宗棠却是每每夜不能寐。虽然说是接连打了胜仗,但战争的进程却比左宗棠本人预料的要慢得多。他无时无刻不在忧虑一旦进入冬季,行军打仗就会显得困难重重——而说不定由此会给太平军喘息的机会,合围湖州的作战计划就会成为泡影,有前功尽弃的可能。
左宗棠的忧虑是不无道理的,此刻影响到战争进程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粮饷。杭州城里面饿死在路旁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尸首臭气熏天,十室九空的惨景随处可见——想要跟杭州市民征集粮饷已是绝无可能。但是如果士兵不能分到粮饷,他们又哪里肯上战场替你卖命呢?军队缺少粮饷而发生哗变,这样的事情在左宗棠的记忆中是发生过的——此时若是重演,左宗棠想都不敢想会有怎样的后果。
胡雪岩摸清了整个形势后,让蒋益灃做个引荐,便要只身去拜会这位左大帅。左大帅听说杭州商人胡雪岩来求见,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斥“立即斩首示众”。左右奉劝说,这是蒋益灃引荐来的,先见见听他说些什么,到时候再杀不迟。
日期:2010-05-03 17:02:22
原来,胡雪岩替王有龄去到上海办理粮饷,却被谣传为胡雪岩侵吞巨款以购买粮食为名逃往上海。左宗棠的印象中,只道胡雪岩是个奸滑异常的商人,自然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胡雪岩也不是不知道,关于他携款外逃的消息其时在杭州城甚嚣尘上,就连原本远在上海的他也听到了这样类似的传闻。他这一次前来杭州,家人朋友多有反对,认为他这是自投罗网,只怕是有去无回——即便他胡雪岩真的没有做过这件事又怎样?左宗棠这样行伍出身的人未必肯听他细细地加以解释,说不定人还没见到,就已经被他的手下砍了脑袋。
但是胡雪岩还是坚持要来杭州,因为他认为这是个机会,此时若是不会杭州,他胡雪岩以后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会杭州了——他的理想和抱负也会从此成为泡影。他也明白亲友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所以他到了杭州城之后并没有急着马上去见左宗棠,而是先去见了蒋益灃——他的决定被证明是对的。
胡雪岩岩拴好马匹,快步地走向关帝庙的大雄宝殿,带刀的士兵分成两列从庙门一直排列到店里,庄严威武。
日期:2010-05-03 17:42:37
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左宗棠怒目圆睁,显然是一来就要给他胡雪岩一个下马威。胡雪岩从蒋益灃处已经略微得知了左宗棠的脾气个性,所以虽然害怕,但并不紧张——这个时候紧张不得,若是紧张,反倒显得心中有鬼,没做过的事情也要被认为是做过了。
胡雪岩上前行礼,但左宗棠良久却都没有什么反应,对着胡雪岩好一阵子端详,终于面无表情地说:“我对胡先生可是闻名已久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