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第1节

作者: 东莞郭菁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4-24 20:24:00
  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导读
  清王朝移入北京,孝庄伊始在国家军政中展现锋芒。首先,在军事上,她积极配合摄政王多尔衮打垮了李自成大顺军,又一举摧毁了才多识寡的朱由崧小朝廷。政治上,则在“薙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诸政策的推行中,表现出了一种征服者的飞扬跋扈。如此,摄政王多尔衮对于孝庄太后的干练,产生了政治焦虑。孝庄通过自导自演的一场“太后下嫁”的政治好戏,巧妙地化解了这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多尔衮猝死,孝庄迅即对多尔衮政治集团发起重磅出击。通过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政治操盘,孝庄成功地护住了顺治帝的政治底盘。

  顺治年间,清朝所有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均体现在南方。军事上,一开始有李定国的两蹶名王,郑成功的兵围漳州;朝廷中,则有陈名夏、陈之遴之南党,与冯铨之北党冱寒的政治争斗。于是,孝庄向顺治帝举荐洪承畴定南方军事,最终解决了朱由榔这个心腹大患。而对于南方士大夫的收服,则从顺治朝一直伸延到了四大辅臣时期。先是顺治帝的绞杀陈名夏;接着,孝庄又默许四辅臣在南方,制作了“哭庙案”、“通海案”、“江南奏销案”等一系列的政治大案。中国在历经数十年黑暗动乱之后,老百姓终于等来了一个初步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孝庄最大的政治失算,乃是没有帮助顺治帝顺利渡过政治、宗教与爱情的关口。最后,顺治死于一场无妄的天花病。

  进入后顺治时期,孝庄对于四大辅臣的政治使用,实际上已经游刃有余了。索尼与遏必隆、鳌拜的皇后争夺战,苏克萨哈与鳌拜、遏必隆之间残酷的政治内斗,这对于幼主康熙而言,都算不得是一种坏事儿。此后,鳌拜束手被康熙帝成擒,这是孝庄“跌倒鳌拜、推出康熙”之政治秀的又一次高超运用。发生于康熙帝与吴三桂之间的军事对决,是老祖母孝庄对于年轻康熙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关键时刻,孝庄向康熙推荐了忠勇的图海,康熙帝的平藩之战打得相当漂亮。至孝庄的生命落幕,康熙帝已经成长为一代大有作为的明君,清王朝的繁荣昌盛已经出现。为此,清初史家谈迁评价孝庄太后说:“国家无疆之祚,皆自圣母开之”,开清国母,当之无愧。

  日期:2012-04-25 18:09:48
  序言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国内权威清史专家李治亭著
  作家郭厚英女士以《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为名,创作出系列清史小说。在她将要出版该系列第二部书时,我有机会给写了篇“序”。我本为研究学术的一介书生,原不通、不懂小说之类的艺术创作。还好,我写的这篇小序,厚英颇为首肯,且亦含赞许之意。此刻,我的心境也就“转危为安”了。
  说话间,厚英的第三部已交给出版社,正在校对清样呢。始料不及的是,厚英与出版社编辑又邀我为此书作序。同为一个系列的书,已写过一序,如再写,还写什么?一时感到为难。最终还是为其盛情所动,慨然允诺。这就是此篇序言之由来,就算是前一序言的未尽之意吧!
  近读报,有一篇百余字的微文,写道:“有人说,历史书里只有名字是真的,小说里只有名字是假的。”说此话的人,是大人物,小人物?是名人,还是无知之辈?姑且不论。我想说的是,第一,此人完全不懂史书与小说的根本区别:前者从名字到事都是真的,而后者从人到每件事都是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至于人名真假无关宏旨。小说中的事,完全是创造的,或者是真真假假,或者是无中生有,或者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总之,根据艺术的需要,随你怎么写!这就是小说的基本要求。从来没有人把小说的内容当成真的!史书完全不同,不能有任何虚构和编造,只能是秉笔直书!

  第二,如果是针对现状有感而发,也不贴切。因为现实与此人的说法恰恰相反。这些年来,从小说到戏剧、影视剧,只有人名是真的。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等大批清宫戏,哪个主要人物不是真的!但内容却不堪询问,很多是剧作家或导演生性瞎编的!时下,正在播放的《深宫谍影》等电视剧,没有一件事是真的,纯粹是剧作家与导演的胡思乱想!就连《百家讲坛》上的所谓“学术名家”“超星”们,口若悬河,又有几多是真的?

  日期:2012-04-25 18:10:29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一切,是客观存在,我们只能去了解它,认识它,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所以,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随个人好恶去改变它,更不能捏造!
  前引“有人说”,云云,其实就是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我在给前一部书写的“序”中,辨析文艺作品与学术著作之不同,区别在于表现形式各异,还有语音文字有别,等等。但他它们的真实性却是一致的。这里,再作进一步诠释。
  学术研究,主要依赖古人或前人留下的大量文字记载,借助这些大量文献资料,还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来开展专题研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缺乏必要的史料,也就失去证据,研究也就难以为继。古人论述历史,难免不出错,或贯彻“为君者讳”“为亲者讳”的伦理规则,隐去某一史实而不书写。由此兴起一门学问——考据学,以辩错谬,辩真伪,目的还是求真求实。后世学者之研究,无不是揭示历史真相,同样,也无法避免不出差错。这不是历史本身的错,却是学者的水平不足,或者学风不端正所致。不管怎么说,历史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正是他的本质的体现!

  如同学术研究需要史料一样,文艺创作同样需要大量素材。如以当代生活为题材,就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搜集材料。如创造历史题材的作品,毫无以为,也必须到史书中去寻找资料,搜集的资料越多,就会使创作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丰满,展示历史的过程,厘清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认清相关人物的历史面目,等等。这一思路与操作方法,几乎与学术研究没有区别。最后,进入具体创作时,就与学术研究分道扬镳了,遵循其艺术创造的方法,来完成其创作。应当强调,既然是以历史为题材,那么,就要正确描述历史,用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再现历史的真相。那种脱离历史事实、凭空想象,如同脱离现实生活,去胡编生活一样,必然是不真实的,即使是艺术水平再高,也难以使人信服,无法打动人们的心。可见,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理应贯彻真实性原则,可与史学研究殊途而同归。

  日期:2012-04-25 18:11:10
  尊重历史,如实而形象地展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应是史学著作与文艺作品共同恪守的不易的原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