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第8节

作者: 东莞郭菁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满族男子的发型则与汉人迥然不同。满族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海外散人写的《榕城纪闻》一文中,对此做出解释:“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则大清开国时的普遍发式为金钱鼠尾式,跟清晚期的留半头发型亦有较大的不同。满族服饰则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族着装的特点为立领、对襟、盘扣等。

  日期:2012-05-05 20:24:36
  “剃发易服”的政策,满清人早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关外时期即开始试行。当时,努尔哈赤志在占领全辽。他针对辽东的汉人,提出一种“衣冠风俗同,则国家同”的口号,以屠刀威逼投降的汉人剃发易服,从而达到迅速征服辽东的战略意图。
  多尔衮率领八旗劲旅遽尔进入北京城之后,面对那样一个人口众多、地盘辽阔的中原大地,多尔衮一时确有管不过来的忙乱之感。于是,在确定把中原文化全盘吸收的同时,为了保持满族自己的活力,多尔衮仍把父亲努尔哈赤创立的,以剃发鉴别汉人顺逆的统治之术移用于关内试行。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在解释“剃发令”的妙用时,理由很简单:“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当时,清兵与反清复明的势力,甄别一个地区人心向背的方法很简单。但凡一地之民将头发递去的,必定是大清朝的朋友。反之,若一地之民,将头发保留者,即对于满清抱有很深的敌意。反清复明的志义但凡遇上剃发的汉人,也必定以汉奸之罪施以杀戮。所以,多尔衮也确定“剃发令”,是以少数的满清人口,迅速征服多数的汉族人口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政治行动。

  日期:2012-05-05 20:25:10
  因此,顺治元年(1644年)5月1日,多尔衮刚刚来到北京,他连京畿地面上汉族大佬们的人面、都还没有厮混熟悉,即急不可耐地颁发了“薙发令”。当时,前明“江北文官集团”的冯铨、谢升等一批领头羊,均尚未收服,北方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着抗拒情绪,多尔衮觉得压力太大,便及时调整了步伐,于20余天后发布了一道暂缓薙发的命令:“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一年以后,北方士大夫的人心,基本上被多尔衮收拾妥当了。南方的南京城破,南明二十余军队一时俱降,南方这时也没有了一个抗清的中心。多尔衮此际的心中雄风浩荡。
  于是,多尔衮再发布“薙发令”。他给正在南方负责军事的豫亲王多铎,下达的指令是:“各处文武军民尽令薙发,倘有不从,军法从事。”天子脚下的北京城,则限半个月完成,凡是思想上有抵触情绪者,多尔衮咬牙吐出了三个字:“杀无赦”。当时,多尔衮勒令手头无紧急公务的政府公务员,一律每人一面铜锣,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鸣锣吆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务必使限期薙发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多尔衮对于北方局势的判断大抵上是准确的。多尔衮“薙发”的号令再起,当时,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北方士大夫意识到明清易代、已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多数已采取合作的态度,因此,反应相对平静了许多。
  日期:2012-05-07 19:48:19
  对于薙发令反弹最剧烈的地区,仍然来自于南方新占领的地方、以及将要归附的地方。例如,在苏州的常熟,满清苏州巡抚土国宝任命的、常熟县主簿陈元芳已经就位。薙发令一下,常熟的“人情汹汹,议论纷腾而起”,最后,群情激昂的乡民打死了陈主簿,推弘光朝的兵部郎中严栻为首领,起兵抗清。江阴县也是先向清朝献过了图册,清政府派了一个叫方亨的人来主持地方大局,众人均以为可以安心过日子了。“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耆老,誓死不从。” 陈明遇,阎应元领导的抵抗运动坚持了81日,城破后,清军血洗江阴城。阎应元临就义之际,曾经不动如山地写下了一首七绝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嘉定总兵吴志葵带领奋勇反抗的人民,据嘉定城而战,最后导致了李成栋的屠城,是为大清开国史上令人震惊的“嘉定三屠”。

  日期:2012-05-07 19:48:46
  当时发生于江苏浙江两地的、大规模的汉人反剃发群体斗争,虽然很快便被清军血腥地镇压下去了。但是,江南汉人的民心,普遍是充满着敌意。于是,为了缓和满汉两族之间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敌对情绪,顺治二年六月,摄政王多尔衮向江南的地方长官,下达了一个内部控制的文件:再次重申薙发的决定,但汉人的衣冠变易,则允许“从容更易”,这就是后来在江南民谣中盛传的“十降十不降”之歌。例如:“生降死不降”,指男子生时一定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穿明朝衣冠。“老降少不降”,儿童可穿明代童装,成年人则一定不可以。“男降女不降”,过去的女子甚少出门,不必严格要求。“妓降优不降”娼妓应酬一定要穿满人衣服的,演员登台表演则不必忌讳扮。“官降民不降”,官员一定要以身作则,穿戴好满人服饰,民间特别是偏远地区,满清就鞭长莫及了。现今在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中,仍收藏有康熙35年(1696年)间,所绘就的46幅耕织图,图中妇女野老、以及平民工农的装束,仍是明人的衣冠服饰。此图是经过康熙帝审定后方允许令刊刻的。这一类的古董文物,便为后代的史家认定为清代“官降民不降”的一个证据。

  日期:2012-05-07 19:49:35
  其实,顺治二年五月,多尔衮在全国推行薙发令之时,帝国的政界元老礼亲王代善、信义辅政叔王济尔哈朗、以及两宫皇太后哲哲、布木布泰等人,均已经从沈阳来到了北京。
  多尔衮知道推行薙发令的事体重大,为了减轻执行的阻力,便把“薙发令”拿出来给大家讨论。当时,代善、哲哲太后颇有顾虑,怕薙发令在关内引起不可收拾的大动乱。
  布木布泰太后平静地引用了夫君皇太极,生前讲的一句话:“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这是对于多尔衮在关内大规模推行“薙发令”的一种赞同。随即,布木布泰太后又讲,她从前从沈阳入关的路上,见过一些裹小脚的汉族女子,连走路也要人扶持,真是太可怜了。因此,布木布泰太后询问摄政王多尔衮:能否趁着“薙发令”施行之时,一并把汉族女子缠足的陋俗也废除了呢?多尔衮二项任务是执行,三项指标也是让下面的人去执行,便很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字:行。所以,后来,大家有所不知的一个事实是,当时,多尔衮动用国家暴力工具,在全国推行的是三项政策:“薙发、易服与禁止女人裹小脚。”只不过,多尔衮拼尽了全身力气,也只勉强完成了“薙发”的任务,后面的二个指标却基本上落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